APP下载

“四关”穴在针灸疑难病证中的功效辨析

2019-01-09王浩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四关太冲关穴

王浩然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针灸学中的“四关”分别指双侧的合谷、太冲,两穴的固定配伍关系已众所共知。“四关”意为人体生命的紧要关口,如往来之关隘不能阻滞闭塞,必须“大开通”也。历代对四关穴的应用记载了不少经验,针灸内外妇儿之疾多有选用,获效甚佳。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偏于调气,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偏于调血,两穴配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骨间,在四肢歧骨之间一上一下,上疏下导,相互配伍。合谷主升,太冲主降,一升一降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调动周身气血归于平衡状态[1]。“开四关”的功效并非单独针刺合谷、太冲二穴效用的简单相加,施以相应的手法可以激发穴位的特殊性能,通调气机,疏导气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对临床多种疾病辨证论治收效显著。

1 善于开窍苏厥,主治急症危候

合谷、太冲不仅定位对称,在局部解剖上也有相似性,两穴阴阳并取,升降有序,脏腑同治,气血共调。合谷为阳经原穴偏于调气,太冲为阴经原穴偏于调血,作为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和转折点,对全身脏腑经络气血起广泛调节作用,用于各种气血瘀阻的急性病证。气厥因盛怒伤肝,气血逆乱上冲,闭塞蒙蔽元神而神昏不醒。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用捻转泻法强剌激,开“四关”以通关启闭,开窍醒神。合谷为回阳九针的急救穴位,泻太冲疏肝理血,两穴共同降逆理气,开窍苏厥[2]。急性脑血管意外治当“息风通络”,四关乃是四肢虎口、冲要之处,合谷可清热散邪,通利气机;太冲可调和阴血,平肝潜阳。两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调和气血,息风平肝,镇静止痛,安神定志,标本兼治。外感时邪、实热内郁所致的小儿高热,针刺合谷、太冲均以浅刺进针,施以捻转泻法3~5次,以调和阴阳,开泻热闭,清心安神[3]。小儿急惊风为痰热阻络引动肝风,上扰神明,蒙闭清窍,针刺四关息风化痰,开窍醒脑,能够迅速控制高热抽搐。临证中凡见有癫痫、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证,均可辨证选用四关穴,实为泻热、解痉、开窍、镇静之良方。

2 善于疏通经气,主治头面诸疾

手阳明经上达头面,合谷主“调气”而清热祛风;足厥阴经循行颊里,太冲主“调血”而息风镇逆,两穴协调应用主治头面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因神经及血管痉挛等因素所致的各种头痛,快速垂直刺入四关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沿经传导或向四周扩散,强度和频率以能够耐受为度。针刺四关穴使其扩张大脑血管,改善颅内血液循环,降低脑血流阻力,从而调整经络气血平衡。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针刺合谷、太冲穴15 mm,施用提插手法,强度和频率以能耐受为度,使针刺酸胀感向四周扩散或沿经传导。合谷属手阳明经而上达于鼻旁,太冲属足厥阴经而深至鼻咽部,能够祛风解表、疏通鼻窍,防止过敏性鼻炎的反复发作,减少次数而缓解症状[4]。面瘫以疏通面部经络为主,针刺双侧合谷、太冲能够有效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激发多条经脉的气血运行,使面部筋脉得养而发挥其正常功能。面肌痉挛在双侧合谷、太冲进针后施以强刺激手法,增大提插捻转角度,加快提插捻转频率,针感以往上传导为佳,使气血上循至面部,增强针灸治疗效果,缩短时间,减少面肌痉挛的发作次数。针刺“四关”穴能改善面部及脑内血液循环,降低面部肌肉和神经的异常兴奋,起到缓解面肌痉挛的作用[5]。

3 善于搜百节风,主治肢体痹痛

“四关”是气血阴阳出入的要道,若受外邪侵袭则要道阻塞,气血运行障碍,闭阻不通而为痹。《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肢体痹痛为气血闭阻凝滞不行之病,风性善行数变壅闭经络,表现为疼痛游走不定。四关分别在手阳明、足厥阴二经脉的“本部”,为经脉之要道,不能闭塞或阻滞,必须开通使气血流通。合谷、太冲是治疗痹症及四肢病的要穴,针刺可以通达气血,使关道畅通无阻。痹症因所兼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均可刺四关穴通经活络、消炎止痛。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针刺合谷、太冲,施行提插捻转手法,增大针灸刺激量,达到最大的耐受限度,多使肩部疼痛逐渐消失,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肩痹为气血凝滞不通、壅闭经络之病,合谷、太冲是人体阴阳、气血、上下、内外出入的重要通道,有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之功[6]。临床上凡肩背、腰胁及四肢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全身游走性关节痛,见于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只要属痹症范畴的疾病多以四关穴为首选要穴,既可补气又可补血,鼓舞营卫之气循行不息,风寒湿邪无处稽留。中风后遗症常见的肢体麻木,四关穴当为之首选。气血不荣者四关穴刺之能补气养血,滋阴濡筋;气血不通者四关穴刺之能理气行血,祛邪润肌。通过补虚泻实,气血双调,改善中风病人肢体麻木症状[7]。

4 善于驱风解痉,主治内外风患

合谷、太冲2组对穴的相合,是阴阳之相配、气血之相配、脏腑之相配、升降之相配的绝佳配伍,故四关穴具有解表祛风、平息肝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等功效。机体外感风寒不解,针刺四关穴促进周身气血运行,阳气得以布散于周身。在双侧合谷、太冲寻摸在皮脉肉筋骨的缝隙、边缘中快速进针,调整针刺方向以促进得气。运用开四关的方法对外感风寒型感冒效佳,针刺后会有轻微发热感,伴随汗出而解[8]。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合谷、太冲穴互根互用,既可养肝血以养经脉,又可解肝郁以息内风。合谷清轻宣散善调气,太冲重浊下行善调血,两穴配合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用针刺能调和气血、疏肝健脾、调畅气机、养血柔筋,具有改善颤证、郁证的功效[9]。小儿多动症属于行为障碍性疾病,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有针感后每5~10 min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 min。四关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对精神、神经方面疾病收效最好,因手足四关穴区在大脑皮层功能投射区域较广泛,拥有较多神经元数量,针刺可对大脑皮质产生广泛作用,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功能[10]。

5 善于解郁安神,主治情志失常

四关穴所在之处是经脉的“本”部,施以针刺时通过经气的运行与“标”部发生密切联系。合谷、太冲一属阳经,一属阴经,可以调节脏腑、平衡阴阳,是行气宽胸、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常用穴位。对阴阳气血失调脏腑气机逆乱所发生的病证,尤其是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所致精神性疾病,如癔病性瘫痪、失语、失音、失明、失听、弄舌、瘫痪、暴喑、脏躁、梅核气,重用四关穴上疏下导,整体与局部并重,使全身气机调畅,恢复心身健康。失眠是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针灸施治应重视“四关”穴的应用,刺合谷穴镇静安神,刺太冲穴舒肝理气,两穴伍用共有气血同调、平衡阴阳之功效[11]。合谷、太冲为人体的4个主要关口,主导人体全身的气血阴阳,能够保持通畅状态。针刺四关可使人体的气血畅达,升降有序,上下交济,阴阳平衡。肝郁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针刺合谷、太冲能够促进脏腑原气运行于脏腑及全身,具有“大开通”之功。合谷位于上肢阳经偏于升发清气,太冲位于下肢阴经偏于降逆泄浊,两者合用则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相宜。针刺开四关能改善抑郁症状,疏肝解郁,畅达全身气机,使人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12]。脑卒中后抑郁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施行提插泻法使气血畅行全身,不能闭阻经脉循行之要道,从而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合谷、太冲两穴相合,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同用往往可以收到单穴起不到的效果,所激活的脑区也并非是针刺“合谷”穴或“太冲”穴所激活脑区的简单叠加[13]。

6 善于调和升降,主治脏腑失调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之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四关是阴阳两经的脏腑经络原气输注出入的地方,开四关可斩关夺隘,疏导全身气机。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诸疾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高血压病牵涉到心脏、肾脏、肝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紊乱,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快速进针后行中强刺激,得气后每5 min捻针1次,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谷、太冲均为原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可以通调各经之气,上疏下导,刺合谷能泻全身偏盛之气,泻太冲能潜亢胜肝阳而清利头目,气血复归平衡,血压恢复正常。针刺四关穴的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脑血管平滑肌的调节,使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下降而实现的[14]。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发作时,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快速进针后施以强刺激手法,留针期间每隔10 min强刺激行针1次,可使绞痛缓解不再复发。四关穴治呃逆时针尖均向合谷、太冲的近心端斜刺,进针约40~60 mm,强刺激泻法操作,两穴上下相配、首尾相应、气血共调,共同上疏下导调畅气机。

7 善于行气活血,主治妇科血证

“四关”乃气血通行之要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两穴是一组上下相配、阴阳相合、首尾相应、气血同调特点的特定处方,共奏开关宣窍、上疏下导、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对气滞血瘀的妇科疾病有明显的调治效应。针刺四关治疗妇女原发性痛经,将针快速刺入合谷、太冲皮下,达一定深度后快速提插捻转运针促使得气,用“青龙摆尾”法让针尖指向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柄,推动经气向远端传送,以针感过肘、过膝向上走动为最佳。针刺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子宫过度收缩,改善子宫缺血状态,使气行血畅有效地解除或缓解疼痛[15]。妇女在45~55岁绝经前后发生的围绝经期抑郁症,以情感忧郁、焦虑、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直刺合谷、太冲穴细细捻转,至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为度。两穴调整人体气化功能,使其通达三焦,调整五脏六腑气血失常[16]。为加强针灸效果,可采用四关穴“透刺”法,即合谷透刺劳宫,太冲透刺涌泉。透刺法的整体作用要大于合谷、劳宫、太冲、涌泉4穴的单独应用,功能上相辅相成,达到阴阳并取、升降有序、气血同调、脏腑共治的作用,尤其针对围绝经期的肾脏阴阳失调,牵涉它脏、它腑功能失调这一关键,体现了治病求体、整体观念的精髓。

8 善于解毒泻邪,主治皮肤疮疹

皮肤瘙痒、痤疮、荨麻疹、缠腰火丹等皮肤疾患多由感受外邪所致,四关穴调理气血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合谷穴疏散风邪、消疹止痒,太冲穴行气活血、驱邪泻毒,用开四关之法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收效颇验。痤疮多见于青春期,好发于颜面部及胸背部,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通过针刺经穴调整经络,激发气血运行,借以协调脏腑、濡养面部皮肤。合谷为泄热要穴,手阳明经脉循行上至头面部,针刺可祛肺经风热,宣通头面部气血。因肺主皮毛,肺热得消,肺郁得舒,肺司宣肃而毛窍开合有常,周身皮肤痤疮得治[17]。带状疱疹以排列如带状的集簇性水疱为主症,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缓慢均匀提插捻转[18]。合谷穴以疏导阳明经气、清解邪毒,太冲穴以清泻肝胆火盛,配合病灶局部围刺以通病所之气。

开四关为历代针灸医家提炼出的一种特殊针法,将相应的针刺手法作用于合谷、太冲两穴。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合谷、太冲位于手足末端,属经脉之“本部”所在,施以针法刺激,通过经气运行与“标部”头面躯干及脏腑发生密切关系,从而具有距离较远的治病效果。依照《黄帝内经》“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原则,合谷、太冲二穴的针刺次序应有先后不同,病位在上者应先针太冲、后针合谷,病位在下者应先刺合谷、后刺太冲。对有些疾病单独取刺四关穴难以取效,应当加配其他有效穴位,或加用其他刺激方法。四关穴的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准,过深过浅都会影响疗效。因所适应的病证大多为实证,快速捻转刺入后施以泻法,持续大幅度地捻转提插,直至症状缓解为止。留针时间尽可能要长一些,病邪祛除彻底方可奏效。

猜你喜欢

四关太冲关穴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秋末冬初养鱼管理把“四关”
把好课堂训练“四关”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干部锻炼成长要过哪“四关”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当一名合格的关工小组长——记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开社区一百三十四关工小组组长吴肃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