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CT和MRI诊断结果评价

2019-01-09闻丽姣赵晓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4期
关键词:脑性脑积水软化

闻丽姣 赵晓丹

(1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6;2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13)

小儿脑性瘫痪是影响小儿运动、认知、语言、学习、智力等功能的非进行性脑病变[1],致病因素较多:早产、产伤、脑部缺氧缺血、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宫内感染、核黄疸等。小儿脑性瘫痪会致小儿智力不全,运动功能障碍,危害性较大。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CT、MRI是常用诊断方法,需采用有效的诊断方法判断小儿病因及预后[2],以此为临床治疗与康复提供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本文就对小儿脑性瘫痪分别采取CT、MRI诊断,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断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60例,其中男患儿33例,女患儿27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3.10±1.28)岁;孕周≤36周患儿24例,孕周>36患儿36例;痉挛型脑瘫36例、手足徐动刑脑瘫6例,共济失调型脑瘫5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9例;23例先天性脑发育不良,18例脑部缺血缺氧,36例早产儿,15例低出生体质量,10例先天感染;与《实用儿科学》[3]中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相符合;患儿家长、法定监护人对本次研究知情。

1.2 诊断方法:采用GE64排螺旋CT检测,层厚5~9 mm,扫描患儿头部。MRI诊断:采用荷兰飞利1.5T超导磁工振成像系统扫描患儿头部,先取水合氯醛0.2~0.5 mL/kg注入于肛门已起到镇静作用,待其入睡后对患儿头部两侧予以标准头颅线圈固定,取仰卧位,取耳机置入双外耳道内,以免有噪音。层厚6 mm,层间距1 mm,矩阵256×256,视野200 mm×200 mm,扫描序列:矢状位T1WI(TR:380 ms,TE:12 ms,BW:269 Hz,翻转角:70度);T2WI(TR:3965 ms,TE:110 ms,BW:360 Hz/Px,翻转角140°)。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仔细观察小儿脑实质病变位置、信号特征、脑萎缩、微出血、先天性发育畸形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由专业人员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处理研究。对研究中百分比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取χ2检验,当数据检验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60例小儿脑性瘫痪CT表现:6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经CT诊断,表现异常41例,占68.33%;脑积水8例,脑部发育不良6例,脑软化5例,灰白质移位5例, 脑膜炎4例, 灰白质萎缩4例,脑部贯通畸形5例,其他4例。

2.2 60例小儿脑性瘫痪MRI表现:6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经MRI诊断,表现异常57例,占95.00%;脑积水11例,脑部发育不良10例,脑软化8例,灰白质移位6例,脑膜炎7例, 灰白质萎缩5例,脑部贯通畸形6例, 其他4例;与CT检出率68.33%相比,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3,P=0.000)。

2.3 影像学诊断表现:先天性脑发育不良表现为脑软化灶,脑裂畸形,脑灰白质移位,脑多发钙化斑、无脑汇等;脑部缺血缺氧见脑软化灶,脑灰白质萎缩,脑积水,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白质变性,脑缺血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天感染见脑软化灶,脑膜炎、脑炎等。

3 讨 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因小儿在出生前到婴儿期因各种因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及脑发育缺陷综合征[4]。小儿脑性瘫痪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为常见表现,多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智力低下,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小儿的身心健康,致小儿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对于小儿脑性瘫痪,临床需及早诊断,及时干预,以免小儿病情进行性发展。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时多根据小儿症状、体征:≥1周岁小儿见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小儿静止时或运动时姿势障碍。但根据小儿症状判断,极易出现漏诊,多是因小儿肢体自主活动较少,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难以早期判断小儿病症。有研究[5]指出,不足八个月年龄的小儿大脑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情况下,脑功能发展发育协调,脑损伤在初期阶段,运动功能障碍及智力障碍等都是在早期,在早期对小儿干预治疗,促使脑部代偿能力恢复,促使运动障碍恢复正常。因此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在出生3~9个月时间内病情尽早诊断,病变位置及性质明确后,能及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并改善患儿预后。

在早期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诊断中,分别采取CT、MRI诊断,6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经CT诊断异常率68.33%,MRI诊断异常率95.00%;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证实了与CT相比,MRI更具诊断优势。MRI无创、无放射性,通过多方位、多序列诊断成像,能清楚显示脑干形态、结构及周围间隙等情况,能准确分辨出大脑皮质、白质等实际症状,进而能早期判断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症状[6]。在影像学征象显示中,先天性脑发育不良见脑软化灶,脑裂畸形,脑灰白质移位,脑多发钙化斑、无脑汇等;脑部缺血缺氧见脑软化灶,脑灰白质萎缩,脑积水,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白质变性,脑缺血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天感染见脑软化灶,脑膜炎、脑炎。小儿颅内脑软化灶、脑缺血灶等影像改变,小儿多表现为运动发育障碍、瘫痪、肢体自主运动减少、肢体异常;脑灰白质萎缩、脑积水等情况下表现为肌张力和反射异常;脑多发钙化斑尤其是小钙化斑,容易被忽视,而脑多发小钙化斑会致脑瘫出现。脑缺血灶、脑白质变性多是因血管纤细、移位、变形、畸形等情况致血管发育不良进而出现缺血。

综上所述,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采取CT、MRI诊断,MRI诊断结果优于CT,临床价值高。在对临床表现为运动、语言、肢体、智力等异常小儿,需及早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另外CT诊断未能出现异常情况下,可进一步采取MRI诊断,进而提高小儿脑瘫康复诊断效果,以免延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机。

猜你喜欢

脑性脑积水软化
塑料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