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催生“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01-08张家波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力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中学生阅读书籍处于被动状态,论述要以学生为本位,催生“学习力”的发生,以创设贴近现场的情境、接近语言“真相”理解文本,纵向、横向对比突出文体谋篇布局的新奇,钻研教材释放语用智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学习力 语用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15-02

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能主动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拦路虎”,首先想到查找参考工具书,并读出千篇一律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书籍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变得浮躁,语文学习能力无法提升。怎样让学生“破茧成蝶”,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位,师生以享受语文学习为核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拥有敏锐的语感和朴素的语文情怀。

一、理解:让学生与文本面对面

理解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起点,学习力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真”的学习氛围,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发现,营造生命在场的课堂,让学生与文本面对面,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发现谋篇布局的“新奇”。

(一)创设贴近现场的情境

学生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即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要投其所好,善于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入文本领悟角色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其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的个性和热爱生活的精神,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出于对老人的安全考虑,天游峰游览区的负责人劝老人退休,老人用自己的理由说服负责人并留了下来。

负责人:大爷,看您都这把年纪了,这个工作太辛苦了,您身体会吃不消的。

老人:                      。

负责人:大爷,您每天在游峰要打扫那么多台阶,太危险啊,您的儿女也会担心您的,我们要对您的生命安全负责,您老回家过个清闲的日子多好!

老人:                      。

通過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思考和想象,把老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真”情景,让学生找到与文本面对面的感觉,文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走进文本发现语言“真相”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接近“语言真相”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接近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去感应文字的温度,进而发现语言的真相。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第9自然段的哪个词语或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学生发现“探”字很有趣,写出了触觉的轻柔之感。当学生在比较“探”和“照”“射”的区别,以及思考用哪个词更好时,进一步感应到了文中的“探”字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阳光有了感情,它的动作是悄悄的,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扰父母的动人一幕。可见,感情朗读的途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温度,看似平常的一个“探”字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温度。学生在接近“语言的真相”后,区别于之前的朗读呈现,再读这部分内容时加入了更加微妙的情感。

二、对比:收获谋篇布局的“新奇”

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常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文体可以是不同写法的对比,同一文体可以是不同角度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表达的比较。文本阅读的“纵横”比较,能帮助学生收获谋篇布局的“新奇”。

(一)纵向对比,突出文体特点的“新奇”

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在纵向对比中,笔者以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例,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记叙文《李时珍夜宿古寺》,突出文体特点的“新奇”。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同样写李时珍,《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706个字,而《滴水穿石的启示》只用了69个字。为什么《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不把李时珍去过哪些地方、怎样尝药草,如何拜访名医的故事都写下来呢?能不能在这里丰富一下人物形象,写李时珍看病不收贫困百姓的钱呢?学生在纵向对比中不难发现:虽然两篇课文都是写李时珍,但由于受到写作目的影响,文章的表达方式在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重新感性地触摸到文体这一概念,从而收获更多的“新奇感”。

(二)横向对比,领悟谋篇布局的“新奇”

横向对比是由于同一文体中侧重点的不同,描写方法上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作者在不同空间对于文章表达的异同和“新奇”之处,从而破解文章表达的情理依据。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中,虽然三次都写了相遇,但描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次侧重写外貌,后两次侧重写对话。看似容易重复的相遇,每一次都有所不同,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比较、发现三次相遇在描写上的异同。这样引导学生站在篇或者段的视角,在梳理文本过程中逐渐领悟故事谋篇布局的微妙之处。语文课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不是音乐,不是色彩,更不是热闹的气氛。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时,没有过多精心修饰,而是通过导学单让学生发现同样是写相遇,但文中的描写方法却隐藏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

三、钻研:释放语用智慧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语用”,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兑现。如何在语用中释放智慧呢?教师就要真正潜心钻研教材,利用高阶问题释放学生的语用之泉,深入本质内化,释放文章的可贵之处,并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一)聚焦情感,由思考到升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先生说过:阅读理解是运用,我们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时也是运用。教材中很多课文兼具语文学习和写法引导的作用,教师要挖掘句子、句式所隐藏的情感,让学生由“思”到“移”,达到以“言”养“言”的效果。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借写樟树的可贵之处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如何让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呢?本课中有不少关联词,笔者先让学生读一读带有这些关联词的句子,体会文中所隐藏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浏览宋庆龄的相关资料,用上本课所学的关联词赞美宋庆龄的可贵之处。这样教学,结合所学关联词链接课外资料,两者有机融合,折射自己对宋庆龄可贵精神的理解,升华文章的主题。有法有度,一举多得,实现了语文教学“1+1大于2”的效果。

(二)聚焦对话,由潜入语境到习得表达

潜入语境是读者在文本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寻求读者语境和文本语境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应顺势创设语境,让学生潜入语境拓展写话,从“外化”到“内化”深化人物形象,习得言意生长。学生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后,笔者在故事结尾创设教学语境:又是一个上午,爱因斯坦刚要出门,助手过来找他说:“有人想请你周末去作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金。”爱因斯坦和苏菲周末有约,他要为她补课。苏菲呢,经常奖励她糖果。请你以“仅仅是一把糖”为题,模仿文中的語言片段,选择对话、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续写人物对白。本环节聚焦对话,学生从品读故事到感评人物,最后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根据具体可感的语境续写故事对话,让细节描写在人物故事中生根,让文本语言的“种子”在课外释放能量。

语文学习应该回归本真,给人生机勃勃之感,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回语文的气质、敏锐的语感、对话的激情、语用的乐趣,实现主动学习“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沈玉芬.读出独有的滋味——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审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研制[J].考试与评价(小学),2013(5)

[2]丁素芬.在故事语境里读人物——《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2017(13)

[3]彭峰.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服务”——重建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36)

作者简介:张家波(1984— ),江苏连云港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学习力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