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好新时代育人“同心圆”

2019-01-08汪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同心圆研究会北京市

汪倩

金秋9月,收获的季节,首都德育工作也迎来了丰硕的成果。

21日上午8点,北师大二附中笃志会堂座无虛席,来自首都大中小幼学校的校长、园长及教师代表共26人,现场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温暖感人的故事,铿锵有力的声音,直击现场300余位听众的内心。

带着感动、震撼,记者走进幕后,发现活动背后更多的故事。

与时代共进,发出首都德育之声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立后首次开展的全市层面的活动。这是一次“普通”的活动,讲的都是发生在学校和教师身边的真实故事,甚至是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小事;但又是一次“不普通”的活动,既有高度——深入贯彻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德育讲话精神,同时又有温度——通过讲述学校集体和教师个人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育实践中的鲜活生动的育人案例和故事,回应一线育人工作者的呼声,满足学校教师在思想政治引领和专业化发展方面的需求,使德育工作更接地气。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的一年,同时又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首都教师发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独特声音,是表达首都教师队伍的政治觉悟、诚挚爱国热情和育人见解,为新中国70华诞奉献的‘德育贺礼。同时也是对总书记‘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工作指示的深切回应。”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说。在北京市教育系统共同营造“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的背景下,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把这次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在市教工委和市教委领导的支持下,积极谋划实施。

研究会将此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甘当引路人,为国育人才”,以57所基地校(园)为主体,深挖学校的育人故事,聚焦育人目标,凝练育人经验,展示立德树人成果,推出新时代育人楷模。

深入一线调研,帮助学校讲好故事

此次活动为首都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平台,活动共收到来自北京市16个区及燕山地区的征文260余篇,参与学校80余所,涉及大中小幼各个学段。教师们精彩展示的背后,离不开研究会的深入调研和精耕细作。

谈到为什么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二附中党委书记申敬红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每所学校都积累了行之有效的育人经验,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教师讲述育人故事的活动,所以这种形式具有广泛的基础。”

有了基础,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怎样讲好、展示好,就成为关键问题。为了让这些故事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感染力,为了让活动能在时空上持续产生影响力,研究会在做好顶层谋划的同时,积极走进基地校(园)进行调研,并听取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分管副会长的建议,在内容的挖掘、主题的延伸和展示环节的落实等方面,都进行了反复调研和不断调整,力求达到完美的呈现效果。

明确讲什么样的故事。关国珍会长多次在基地校(园)调研中强调,要讲好育德的故事;要重点讲育人落地的故事,即育人行为产生影响力的故事;要讲与时俱进的故事,侧重于新时代教师潜心育人、匠心育人的故事。

明确怎样讲故事。针对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即故事偏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度的提炼,关会长提出建议,要精耕细作,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把单个的案例讲厚,使其感染人、影响人,并体现学段的特点。在帮助学校和教师完善故事内容的同时,研究会还不断优化演讲主题。最初拟定的主题是“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然而研究会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学校育人故事的主角并非只是某一个教师,其成功实践折射出的是一个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于是,在师大二附中召开的育人故事演讲预备会上,研究会成员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将“我”的内涵扩大,由点及面,变“我”为“我们”,既有体现教师个体的“我”的育人故事,也有聚焦学校团队的“我们”的育人故事。

确保将故事展示好。为保障此次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在半年多的筹备期内,研究会召开了多次协调会议,反复讨论活动方案,敲定每一个细节。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北师大二附中,更是举全校之力,从教师到学生都发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此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

在研究会的指导下,在基地校的帮助下,在师大二附中的主动作为下,此次活动从内容的选择到主题的优化,再到活动的组织、氛围的营造,都实现了立体化呈现,为学校和教师讲好育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发挥头雁作用,

推动首都德育工作一体化发展

“我们一直希望发挥基地校(园)的头雁作用,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这些教师分享的故事能变成一个营养库,滋养更多学校教师的成长。”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谢春风表示。

首都大中小幼德育工作者同台讲述育人故事,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是创新之举。而聚焦衔接,则是这次活动中讲述的故事所围绕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此次活动以基地校(园)为主体,既有来自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不同学段的教师代表,也有来自一贯制学校的教师代表,他们以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基层学校鲜活的一体化德育实践。

这里,有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涵养学生品格的实践探索。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的历史老师程润,通过开设“长征”校本课程、组织“大视野 新长征”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学校党总支书记、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刘荣铁,带领团队积极开发地域资源,建立“三山五园”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中国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教学主任佟怡,呈现了学校如何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为人民而歌”的人民艺术家的创新性做法……

这里,有以爱育爱,铸魂育德的故事。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的刘明艳老师,从教13年来,积极研究幼儿心理,进行个性化教育,拥有100把打开孩子们心锁的“钥匙”;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的邹伟老师,用智慧、包容与爱心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将“糟糕透了”的班级变为“精彩极了”的班集体;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刘慧敏老师,以“守拙、养慧、坦然”为关键词,分享了自己对师德、师爱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向明教授,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以“敬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正的人格……

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授,从30岁的青年教师到近60岁的老教师,从一线班主任、学科教师到校长、书记,他们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段段至情至深的文字,诠释着首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情怀;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故事有结尾,育人没有终点。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倾听者,都被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感动着。活动结束后,很多校长、教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表达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

这是一次立德树人的盛会,一个个美丽的育人故事凝聚着首都教育者生动的育人实践,让听者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一声声振奋的集结号,让听者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唤起教育工作者使命与担当的豪迈;一首首优美的赞歌,激起首都教育工作者为祖国讴歌,为新时代奋进的澎湃心潮。

——王欢(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不仅了解了其他小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能够贯通起来去看幼儿园、中学和大学,让我们能够站在新时代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德育工作。

——刘昕(北京市西城區奋斗小学校长)

感谢德育研究会搭建的平台,让我能够将20年的育人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做一番发自肺腑的表达。参与的全过程,也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全过程。

——刘慧敏(北京市第八中学教师)

教育是需要这种感动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使命。讲述者都是我们身边的老师,很有示范性,也很有榜样引领作用。

——夏莹莹(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教师)

这是来自教师的声音,这声音对每一位从德育工作者来说,是激励,是鞭策,是期望,更是责任。首都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关国珍会长表示,今后,研究会将进行更多促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力求画好新时代更大更美的育人“同心圆”。

编辑 _ 汤灏

猜你喜欢

同心圆研究会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同心圆梦再出发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波兰睡眠研究会
同心圆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