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
2019-01-08卢祖良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述古诗词的教学实践,认为围绕“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及“审美的培养与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词 人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91-02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现实语言运用情境、言语实践活动及语言材料积累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及“审美的培养与提高”四个方面。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系统的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相关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此外,古诗词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个人语言经验,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正确选择并使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古诗词的语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从而真正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笔者认为,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可以借助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吟诵”手段。与阅读不同,吟诵这种方式与古诗词丰富的音乐性语言相适应,是中国人学习汉语的传统方式。当人们开始吟诵时,口、耳、眼、手、脑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与仅进行阅读相比更容易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指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发音、停顿、重音及语气等方面着重指导,使学生迅速体会声音与情感的契合,进而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发音方面,汉语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当声母中舌音和齿音发音受阻较多时,通常语气会显得较为低沉;韵母按照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分为洪亮、柔和与细微三个等级,分别适用于表达豪放热烈、平静舒缓和低沉缠绵的情感;声调中入声通常对应悲壮的气势。如吟诵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笔者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全词均以入聲结尾,使吟诵时呈现的情绪悲愤激昂,气势慷慨悲壮。其次,在吟诵古诗词时,应该注重停顿、重音和语气的正确运用。句子的停顿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吟诵时在适当的位置停顿,方可在顿挫节奏中感受诗词的旋律之美和意境之美。而重音往往用于强调诗意和突出情感,语气中音量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等声音形式的变化无不透露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古人云:“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书以达意,声以传情,唯有正确地吟诵出声,才能将笔下凝固的文字重新赋予生命,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深厚内涵。
另外,语感也是建构语言的重要因素。古诗词语感的培养须依靠日积月累的训练方可完成,而吟诵则是有效的训练方式之一,由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吟诵习惯,并将这种习惯渗透到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学会从古诗词的表现角度来感悟生活、品味人生,从文字表象逐渐深入到作品的情感深层,逐渐沉淀,形成语感。例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诗词学习之后,笔者布置了一项长期的课外任务:尽可能多地吟诵符合当下情景的诗词,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竞赛,逐渐积累更多的诗词。学生为此积极行动,冬季时,面对雪景吟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沁园春·雪》等诗词;秋季时,吟诵《天净沙·秋思》《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诗词;春季时,吟诵《钱塘湖出行》《蝶恋花·春景》等诗词;送别时,吟诵《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词;和家人外出旅游时,吟诵《观沧海》《望岳》《黄鹤楼》《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诗词;面对不同的天气,则想到吟诵《雨霖铃》《夜雨寄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词。
学生将表达不同情感的古诗词汇集起来,归类为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等,在生活中反复吟诵,形成习惯。在之后的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吟诵水平和对诗词的领悟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培养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想象”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古诗词均创作于久远年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蕴含的情境意象、所描绘的人物景色,无不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其还原。因此,教师教学古诗词时,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
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组PPT和短视频,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图片、视频中生动有趣的景象,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教学内容之中。当学生欣赏完毕,笔者向学生提问: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节?有些什么景物?学生结合诗句,很快得出答案:作者在初春的北固山下停泊小舟时,看到了青山绿水、潮平岸阔,还有一轮红日以及北归的大雁。看到学生已初步理解诗意,笔者再次提问:结合诗句内容和这些景色,猜一猜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展开想象,有人判断这是一位客居他乡、久不得归的游子,有人认为他满腔乡愁,但立刻有其他学生补充说,虽然回家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作者心境旷达,对未来抱着乐观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请学生解释这些想象的依据。学生纷纷回答:诗中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既曰“客路”,自然就不在家乡,而且客路还在“青山外”,说明作者正在旅途之中,并未回到家乡。但作者又写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明眼前是春潮翻涌、大江奔流、视野开阔的壮观景象;作者还赞叹“风正”,有和顺的风能把船帆高高吹起,更不必说那轮从“残夜”中初升的“海日”,及流入“旧年”的温暖的春江,这样的语句绝不是悲戚和忧伤的,而是表现作者心境的旷达和乐观。然而,夜晚与白天的交替、旧年与新年的轮转,作者仍旧奔波在外,乡愁是免不了的,因此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他希望归雁能把自己的家书带回洛阳家乡,点出全诗蕴含的感情——乡愁。至此,通过笔者层层的引导,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在想象过程中,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领悟了这首《次北固山下》的深刻含义。
同样,教学《临安春雨初霁》时,笔者利用视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非常贴合诗歌的氛围。在视频的开始,并没有影像,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接着视频中模模糊糊出现一条小巷,在小巷看不见的深处,传来了隐约的叫卖声。学生被这样的意境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由此展开想象:作者孤孤单单地住在小楼中,听了整整一夜的春雨敲打窗棂声,在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听见有人叫卖杏花。原本静止的文字,在学生想象下,突然变成一系列立体的画面,诗句被还原为生动的生活场景,更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可见想象可以锻炼思维,提高创造力,有助于高度精炼、跳跃性强的古诗词的学习。
三、审美的培养与提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化精品,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甄别品味,感受那些优秀古诗词的经典所在。但同时,教师也不可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需主动构建经典诗句的审美架构,并深入发掘其中的积极意义,形成自己准确独到的见解,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例如,在赏析李白的《行路难》时,虽然题为“行路难”,但内容却呈现困顿之势赋以壮阔飘逸的意象,执着之求托于慷慨高歌的宣泄,激动之情绘以浓墨重彩的壮行,这些特征与其他同题材的诗句有着明显不同,学生由此体会到,该诗呈现的是绝无仅有的盛唐气象,是诗仙与众不同的自身个性和写作风格。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和理解,便是引导学生鉴赏经典、培养审美的抓手。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表面看来悲伤颓唐,诗中所写的是个人抱病之痛、亲朋离析之悲,但学生发现诗人将这种“悲痛”置于“乾坤”和“日夜浮动”这一宇宙与时间之中,气魄便陡然宏大起来。诗人将自身的遭遇、远方发生的战乱以及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凸显出家国情怀,此时再转向个人命运,为亲朋好友的杳然无信、自身的老病无力而潸然泪下,这样一来,诗句不再感觉小家子气,而是一派沉郁顿挫。学生通过参考和体味这样的名篇,便能对比出厚重与肤浅的区别,对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身审美能力无形中获得提高。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民族精神的发源地,初中语文教材精选出的优秀古诗词,是幫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优秀的个人品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迫切愿望和坚定意志,并表现出他强烈的必胜信念,透露出他慷慨激扬的民族气概。千载之后,凛凛犹生,每一位读词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又如李贺的《南园》,体现了作者希望能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时抒发自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绪,通过此类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对国家、人民的满腔热爱,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秋雨初晴的傍晚乡村的迷人图景,表达了山村居民的淳朴恬淡人生追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写了田园劳作之乐,表现出作者不事权贵、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学生体会诗词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能体悟我国传统文化淡泊功名、泰然自若的旷达境界,从而摒弃追逐蝇头小利、不择手段倾轧攀比的短视心态,有利于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灿烂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吟诵水平、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加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万君仙.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追求及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6)
[2]刘飞.“语文核心素养”意涵解构与培养路径重构——基于名师课堂的思考阐释[J].语文知识,2017(1)
[3]胡迎娣.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诵读教学意义及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
作者简介:卢祖良(1979— ),女,广西兴业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