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统编教材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诀窍

2019-01-08霍燕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发现统编教材

【摘要】本文基于统编版教材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背景,建议教师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审视教材文本,做到:巧用插图,借助观察促发现;研读文本,借助思考促发现;创设情境,借助体验促发现。

【关键词】统编教材 第一学段 阅读教学 发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88-02

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笔者通过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历程,发现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拓宽学习路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美好。下面,笔者以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借助“发现”促进课堂效率提升的经验和体会。

一、巧用插图,借助观察促发现

文本插图也是教材的一部分,属于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学段学生思维较为形象具体,对画面内容比文字更感兴趣,加之他们在学前一直阅读绘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统编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材中大幅采用插图,做到图文并茂,图文互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主动研读文本,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审视插图,从中发现有用信息,为进一步开展合作探究创造条件。

(一)在插图中发现信息

第一学段语文统编教材插图较多,篇幅较大,色彩也较为鲜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他们的观察不够细致,未能抓住插图中的有用信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抓重点,及时发现有用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一课,共有四幅插图,分别对应文中四个季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内容;接着分别找到文中相应段落,了解四季特点。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中了解蜗牛行动慢的特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享受发现。

(二)巧用插图概括文本

统编教材中既有单幅插图,也有多幅插图。一般而言,多幅插图都是与文中情节内容相对应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读绘本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先观察单幅图片,接着有序观察下一幅图片,便于结合文字厘清文本情节,读懂故事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共有两幅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幅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图中的大致内容;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他们能明白插图的内容分别为:“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捉虫子”“小鸭子帮助小公鸡过河”,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脉络、概括文本内容。

(三)对照插图研读细节

插图与文字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一些插图细节,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果学生不细致研读,极有可能忽略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插图局部,聚焦细节部分,便于从中突破。比如,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这一课,插图中元元的眼睛一只睁着,一只闭着,这是插图的关键细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表情、动作感知元元那种不想起床,同时又怕迟到的矛盾心理。

二、研读文本,借助思考促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材、文本、编者进行多元对话。对话可以助力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以便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生成精彩课堂。

(一)借助预测发现情节

没有想象就没有阅读。统编教材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选编的故事大多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应情节大胆想象,预测后续发展情节,以发展思维。比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本部分情节进行大胆猜测:“小壁虎在向小鱼、老牛、燕子等借尾巴,结果怎样?为什么?”当他们发现自己预测的情节与文本内容一致时,兴奋、自豪之情自然洋溢其中。

(二)借助对比发现表达

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中的句子重复出现,其目的除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还能从中培养语感,发展语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并对比分析,以便感知文本表达的妙处,为写话乃至写作奠定基础。比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课中,针对开会通知,狗熊就发布了四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四则通知进行反复诵读,从中比较分析不同之处,明白通知要素,即时间、地点都需要交代清楚。

(三)借助标点发现情感

标点符号,也是文本表达的需要。没有标点,学生连断句都困难,更别提内容理解了。不同的标点,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并且通过标点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比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这一课,针对“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这两个句子,从文字上来看,只有细微差别,但是从标点来看,差别较大。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感知句子的语气,从而准确理解文本,把握主题情感。

三、创设情境,借助体验促发现

同样的文本,同样的语言,往往由于读者心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投入,沉浸其中,得出的理解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对话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借助情境启迪想象

统编教材所选文本也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適学生阅读的,不仅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充满童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语言情境,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比如,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这一课,主要讲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具体是怎么玩的,但是四个人、五个人怎么玩却没有写。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间游戏大胆想象,说说人数多的玩法有哪些,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小范围扮演,等等,形式多样,关键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借助对话产生共鸣

阅读发现,重在结合具体动作、语言等描写,走进文本人物内心,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比如,一年级下册《咕咚》课文中“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还有“不好了,不好了……大家快跑啊”等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小兔子、小猴子的角色扮演,从中体验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并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对文本内容、人物乃至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次诵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交流,使他们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三)借助扮演体验快乐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安安稳稳地进行阅读,时间长了,注意力必然会分散。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适合采用游戏教学法。比如,对于童话故事,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文本人物形象,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以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神气活现”“半信半疑”等成语,以及结合生活体验说说成语的意思;接着,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做相关的动作,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享受阅读过程,体验到阅读学习的快乐。

一言以概之,在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资源,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图、单元导语、文本内容等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霍燕(1979— ),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教育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发现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数学第一学段综合素质评价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