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

2019-01-08卢小英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能力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提出整合学科特点,找准培育核心素养的落脚点;设计精准目标,把准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转变学习方式,助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语文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16-03

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探索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题成了教育界最受关注的热点。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但在近阶段的语文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还很模糊,关于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探讨、实践仍处在试水区驻足观望,“教什么”不明确,“怎么教”很随意。如教学目标定位不是面面俱到,就是过于单一、片面;教学内容选择有的仅停留在文本内容上理解课文说了什么,有的仅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导致整个阅读教学处于重点不明确,教学过程零散、无序,教学效率低的混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呢?经探究,笔者发现以下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整合学科特点,找准培育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的沃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能力,而且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组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技能及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承载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学习态度、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也是其他非语文学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组织教学,以能体现工具性的教学内容为主、体现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为辅,把代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努力构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高效课堂,就可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无痕地渗透思想教育,从而实现用课文来教语文,用语文来沟通交流、表情达意、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教学理想。比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统编教材《神笔马良》的名篇导读课堂实录中,一开始就借助插图让学生猜故事,让学生在情节当中发挥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图文对应读通、读懂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的方式积累拓展词汇量,并让学生基于好玩的角度表演故事,让他们在读和表演中发现道理,明辨是非。最后,让学生改编故事、发现方法,迁移拓展阅读。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智慧,把人文性教育非常自然地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技能的习得、能力的提升之中,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及思想道德教育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给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构建了教学的美好境界。

二、设计精准目标,把准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估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的,所以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得当,要符合课程标准、年段及单元主题的要求,突出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且表述恰当,具体明确。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如果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区分出哪些是体现“工具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哪些是体现“人文性”特点的教学目标,综合起来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这样制订出来的教学目标就会比较精准,针对性、导向性比较强,能让教师很容易就明白基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究竟要教什么,重点、难点又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预设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就比较高。去年,笔者参加了2018年“前沿课堂”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其中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徐晨晨老师执教的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冰项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笔者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例,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

1.认读“链、葵、筷”等14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继续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主要内容,探究银项链是如何“变”成冰項链的。(教学重点)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难点)

目标1、目标2体现了工具性的特点,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体现工具性特点,又体现人文性特点。目标2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点,目标3中“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年段的阅读要求。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它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便于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依标导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

认清了“教什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落实“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哪个程度合适”等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是让学生打开课本后就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教,一段一段地分析,文章有多长就一字不落地进行文本分析。教师辛辛苦苦地上课,教学效率却不高,原因在于教師不懂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懂得有选择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教,不懂得短文精教、长文短教等教学策略。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整合,确保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落实关键点、知识训练点,同时也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接受、发展水平等。这样构建的教学体系才能确保教师在教学中思路清晰,能做到依标导学;确保学生在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学有所获,甚至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水平。如很多教师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经常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拔高了教学要求,过度分析文本,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面面俱到,最终导致学生啥也学不到;二是略读课文省略教,课上只是让学生自己读读,然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就下课了。这样的教学就没能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

《冰项链》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但徐晨晨老师在执教《冰项链》时,课前布置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进行前置性学习;上课时指导学生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串联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阅读长文章,使学生很快地梳理出了故事情节,把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联系前后文的方法,了解银项链是如何“变”成冰项链的,使学生近距离地感悟人物的形象。整节课,她不多说,也不少说,教得轻松、自然,课堂有预设有生成。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感受到了人物美好品质的熏陶、启迪,而且学会了阅读长文章、感悟人物形象的读书方法,学得扎实、愉悦,得言、得义、得法。

下面,笔者以徐晨晨老师执教《冰项链》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复习导入,知学习之“法”

1.教师播放微课,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故事”,让学生重温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的阅读方法:串联小标题、边读边想、前后联系。

2.教师出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梳理情节,探项链之“变”

1.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2.让学生了解用空行标示长课文各部分的方法,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3.让学生交流讨论,提炼小标题。(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出最佳小标题—小组讨论—全班展示交流,共同评出确定每部分的小标题)

4.让学生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5.让学生解决导语中的问题:银项链是怎么变成冰项链的?

引导小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把银项链变成冰项链的过程弄清楚了。

(三)联系文本,赏人物之“美”

1.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在银项链变成冰项链的过程中,哥哥青铜和妹妹葵花,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请在文中相关地方做标记。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感悟人物形象。(生交流阅读感受,师点拨指导)

4.在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爱”是银项链变成冰项链的重要原因。

总结方法:阅读长文章时,边读边想,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就能拉近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四)预测内容,激阅读之“趣”

1.教师出示《青铜葵花》的目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形象及目录,预测故事内容。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整本书阅读。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徐老师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立足读书方法的习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过程拿捏有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触摸新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尝试、实践中把新的知识内化为己有,在此基础上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长的气息,凸显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常态,也构建了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使听课者受益匪浅。

四、转变学习方式,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显著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等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如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展示、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则运用目标导向适时精讲点拨、及时反馈矫正、当堂检测评价,不仅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易错点,而且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随着各种思考、探究、合作、表达等锻炼机会的增多,学生就会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不仅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及创新精神。如徐晨晨老师在执教《冰项链》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以课内阅读为辐射口,进行单元整合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也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做到精准定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精选教学内容,依标导学,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就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和全面、持续、健康地成长,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

作者简介:卢小英(1981— ),女,广西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现为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能力教学策略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