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度空间”

2019-01-08唐西胜

中国德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精神文化

唐西胜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过去我是当教师、做校长还是现在专门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我一直都在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有效路径,并构想了教师修炼的“四度空间”:精神的高度、文化的厚度、教育的温度和课堂的宽度。“四度空间”的提出,旨在为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展新的视角。在这里将这些粗浅的思考抛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精神的高度

什么是精神?从自然界发展的层面来说,精神是指天地之正气,万物之精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说,精神是指生命之象征,勃发之力量,文明之传承;从个人发展的层面来说,精神就是人们常说的精、气、神。正是有了精神,自然界才产生了无数令人敬畏的奇观;正是有了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从茹毛饮血走向现代文明;也正是有了精神,中华文明才会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还是因为有了精神,教育才能将学生一步步引向辉煌。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精神成长。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学生的裤子越穿越短,也不是指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是指学生的人格越来越健全,“三观”越来越端正,理想越来越远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高大上”还是“矮穷矬”,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长相。

于漪老师明确指出,任何一堂课,都是教师的精神在起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是自己的精神作品。教师的精神长相之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尤为主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关注教师的精神高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精神。教师职业在成为一种专业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专业精神发育的责任和使命。专业精神成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可持续动力,是教书育人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教学的兴趣与待人的热情的集合体。正是这些精神的修炼,点亮了教师窗前的灯光,明亮了教师欣赏鼓励学生的目光,点燃了教师职业幸福的荣光,课堂气象也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在注重课堂知识含量的同时,更关注课堂的精神流量,提升课堂教学的精神品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意境就会逐渐生成。

第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包括理性信念、科学方法、批判态度三个方面。理性信念是指对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自然界的现象都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它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性信念支持的实践,将是没有目标的盲动和不讲方法的愚行。批判态度是指对任何先前的经验和结论都要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它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科学方法是指人类认识事物、得出结论、寻找规律的可靠路径和精确形式,它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精神是教师必备的精神品质。有了科学精神,教师才会指导学生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第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对自身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强调的是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冯骥才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人文精神应该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健康全面。就教育教学来说,“怎样教”的问题主要体现的是专业精神,“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则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比如说,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这种教育教学不但不能造福人类,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香港暴徒就是人文精神缺失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只有教师具备高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才会引导学生“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也才有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的民族脊梁。

某知名电影明星逃税风波后在自媒体发布了一封公开的道歉信,杭州某高中一语文老师看到发现道歉信存在很多问题,睿智的他将道歉信转化为教育素材,组织学生谈论这封道歉信。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标点符号、错别字、语句等语文知识方面的十几处错误,还讨论了“逃税”“追星”和“艺术的价值”等社会问题。为这位老师所表现的专业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点赞:一是专业精神方面,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教育材料,并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形成认识;二是科学精神方面,以纠错为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严谨规范、求证检验的科学态度;三是人文精神方面,他借助热点问题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和过度追星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对公民的义务和艺术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小小的事件,只有具备精神高度的教师才能把它转化为教育事件,并以育人为根本,将知识学习、公民意识、法治观念等渗透课堂,启迪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有人按照教师课堂的精神立意将教师划分了几种类型:平庸的教师灌输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优秀的教师演示再现知识,卓越的教师点燃照亮学生去发现知识,智慧的教师超越知识点化生命。

只有教师的精神海拔不断生长,他们才会成为学生眼中神一般的存在。

二、文化的厚度

为什么有的课堂让学生如沐春风,有的课堂则让学生如坐针毡?教师文化涵养的差距成为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教师文化底蘊深厚,才能够深刻洞察社会发展变化,才能够准确理解驾驭教材、开发课程,才能够尊重理解学生、把脉学生需求,从而创造一个丰富生动的课堂。每个课堂都是教师深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小花。

怎样理解文化的厚度呢?简单地说,文化的厚度就是一个人对人类文化精华的汲取、对当下文化生活的体认和对多元文化理念的坚守的程度。文化厚度决定了精神高度和思维广度。教师需要有广博的文化资源意识,只有虚心汲取人类文化精华、深刻体认当下文化生活、严格秉持多元文化理念,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的有机统一。

第一,虚心汲取人类文化精华。一般来说,人类文化是指人类长期以来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思想结晶。他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承载着人类奋斗的希望、昭示着人类未来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虚心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用优秀的人类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深思考。读得多了,想得多了,自己的思维自然而然就变宽了、加深了。教师广泛的阅读和深邃的思想必然会带来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第二,深刻体认当下文化生活。当下文化生活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已经从温饱健步迈向小康。然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像物质生活让人衣食无忧一样将人的心灵安放在高处。而且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导致许多人经常处于躁动的状态之中,空虚、焦虑已经成为社会性疾病。处于快餐文化时代的人们缺乏对精神生活的关照。作为教师,我们一定深刻体认当下文化生活的状况,用理性思维辨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并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第三,严格秉持多元文化理念。多元文化是指多种文化存在的形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谱写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和多元一体的演进历史,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严格秉持多元文化理念,公平对待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客观现实,并学会尊重差异、友好相处。

教师应该成为一棵文化大树,在以潜滋暗长的方式不断丰富成长美好自我的同时,也以自然轻松愉悦的方式“摇动另一棵树”。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见识,育人的意识,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有能力把有意义的事变成有趣的事,让学生乐于接受、很好吸收。文化成为教师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动力”。

三、教育的温度

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更有力量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吹拂,行人顿觉得春暖衣厚继而脱掉大衣。教育就应是这样一股徐徐吹来的暖风,让学生敞开心扉的温暖、温和的教育才更有力量。

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是指充满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的教育。只有有温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温度的人,也才能造就有温度的社会。

第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充满关怀与爱护。顾明远先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人对人的实践活动,应该处处充盈着爱、体现着关怀、传递着爱心。爱的素养理当成为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对教师之爱作了明确规定。因此,教师之爱要如阳光公平公正,不偏爱不溺爱。教师的爱,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并以感动的方式接受。我们对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分头进行过问卷调查,对“你热爱学生吗”的问题,90%以上的教师回答“热爱”,学生对“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的问题,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人数却远远达不到前述比例,错位背后的原因值得反思。

第二,有温度的教育应该充满尊重与信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方华先生在他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中谈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其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相信学生,适时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在观察、反思和尝试错误中慢慢成长。学生有了自由的天空和试飞的时间和机会,才能练就搏击长空的翅膀。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能把出身贫穷、地位低下、行为不端的学生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他用信任代替了恐吓,用尊重代替了批判,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许多教师常常站在成人的立场来要求学生和看待学生的行为,以为这样就是对学生好。然而这种不理解、不信任学生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前不久,我与一位教研员一同乘车到一个县调研学校课程改革情况。一路上这位博士出身的女教研员谈笑风生,但在接听了她女儿从学校打来的电话后,情绪瞬间崩溃。好一会儿后我才忐忑地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她才带着近乎哀伤的语气讲道:她女儿去年去法国访学被安排住在一个法国家庭,这家人正好有个女孩子和她年龄相仿,两人相互帮助学习语言,生活上彼此陪伴,近三个月的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法国女孩的父母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孩子也是关爱有加。访学结束后两个孩子也经常在网上交流,相互学习。这几天正好那个法国女孩在中国访学并来到了杭州,双方网上约好见一面。结果刚刚去跟班主任请假,当即被断然拒绝说:你已经初三了,还不抓紧复习,哪里还能分心去做其他事情?是学习重要还是见朋友重要?孩子气得哭着跑开了,在校园的一个角落给她打来电话,既是倾诉也是求援。妈妈此时也陷入左右为难、无力相助的境地。

这一事件一直萦绕在我心里,也触发我的教育反思:这位教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做得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学生好,学生就应以学业为重。孩子有错吗?当她满怀欣喜去向班主任请假的时候一定也是满怀希望的。她朴素地认为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不负人、懂感恩是她多年以来受到的外在教育和自我体悟的结果,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良好人格品质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她甚至可能也已经计划好今天耽搁的半天时间一定要加倍补回来。总之,她有很多很多正当的理由请假并认为班主任会同意。结果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请假事件中,教师显然秉持的是“教师立场”,对学生的需求、情感缺乏科学的研究和了解,也对学生的决定和行为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主观地认为“我是为你好”,至于当事学生是否能感受和领受教师的“好”似乎并不重要。这就是典型性的没有温度的教育。

四、课堂的宽度

课堂的宽度是指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科、走出学科,突破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性思维能力。

为什么要强调课堂的宽度呢?第一,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需要具有全球视野、整体思维的现代公民。与此同时,人类和社会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单一学科、单一知识传授为取向的课堂教学,无法培养出应对与解决当前及未来社会面临的问题。第二,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片面发展不仅会给个人、组织,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理想,也是我们的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强调的就是要让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第三,从课堂改革的角度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的许多品质在这里得到形塑。今天的课堂有多宽,学生未来的视野就有多宽;学生的視野有多宽,未来的社会就有多丰富。甚至可以说,今天的课堂宽度,就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速度。

课堂如何变宽?我们结合杭州市下城区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在课堂目标、学习内容和课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三个一体化的拓宽思路。

第一,教书与育人一体化,拓展课堂目标的宽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总的定位,都在强调教书与育人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教书育人一体化的构建,重在教师角色的一体化,打通教师职业的水平边界,从教书与育人的分体走向合体。在杭州市下城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的身份认同逻辑是:自己必须先努力修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成为一个教育人,最后成为一个学科教师。反映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逻辑则是(基于)学科——(实施)教书育人——(达成)培养完整的人。

第二,课堂与课程一体化,拓展学习内容的宽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再到超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学科”即立足学科,补充或删减、整合或衔接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科更好地为实现核心素养服务。杭州市下城区在九年一贯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中,将小学和初中同一学科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进行科学的调整,探索实施单元教学、主题教学和衔接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把珍珠串成项链并赋予项链价值与意义的能力与艺术。“跨学科”是以项目、主题、任务或工程等来统领、调动、整合多门学科,发挥“杂交”优势,实施的课程综合化学习。例如在初中学习“元素的印象”,不仅仅是在化学课上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而且是同美术课、音乐课和语文课等结合起来开展的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的本质不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打通知识的隔板,实现知识的流动并建构学生的多元思维。“超学科”是跨学科的至高境界。就是摒弃一切学科标准的干扰,进入一种超然状态,从而开启师生的生命智慧。受孩子喜爱的超级食品—汉堡包—的制作加工以及产生的美食体验很能形象地诠释这种“超学科”的意涵:各种肉类、蔬菜、水果、面包等食品夹在一起,黄油、番茄酱、沙拉酱等各色调味品集于一体,形成既非肉饼、又非面包、食用方便、风味可口、营养全面的风行世界的独特美食。

我曾经到一个小学的六年级听过三个班主任关于“闯红灯”的主题班会课,发现同一个主题、不同教师呈现出了不同的课堂样态:第一个班主任老师的课堂着重开展了红绿灯的知识教育,让学生记住了红灯和绿灯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做;第二个班主任在红绿灯知识教育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不闯红灯”的基本规则,并让学生亲自演示了红绿灯的规则;第三个班主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红绿灯的规则,再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哪种行为是闯红灯、哪种行为是正确的过马路,最后,他结合科学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开展了生命教育与公共精神的价值观教育,拓展了学习内容的宽度,实现了综合育人的目标。

第三,课堂与生活一体化,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课堂向生活整合,情境化学习、真实性学习、STEM学习、做中学等生活化学习方式,疏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知识与学生经验、经历的对接,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上打通关键的“最后一公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碎片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课堂边界被进一步打破,从有限时空转向无限时空。游学、研学等行走的课堂让学习走出围墙,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學习的主人。事实证明:课堂越整合越拓宽,越融汇越精彩。

我国已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相信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四度空间”的不断求索,终将有力促进教师较好较快的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秦 岩

读者热线:010-62003489

投稿邮箱:zgdy_jiangtang@163.com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