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七维度”模式探索

2019-01-08王健孙国

职教通讯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王健 孙国

摘    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应用为目标,需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教育管理内涵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契合。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模本,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绩效模式的映射关系,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七维度”模式,提出远见卓识的领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推动力,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向力,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拉动力,强大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抓手,测量、分析与改进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手段,培养结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

关键词:高校;卓越绩效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教重点课题“面向‘一带一路战略的经管类来华留学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B-b/2018/01/59);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二元需求耦合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质量监控”(项目编号:2017JGYB040)

作者简介:王健,男,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与方法;孙国,男,副院长,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7-0060-05

一、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论模型

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PEM)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评价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该模式源自美国最高国家质量奖(又称波多里奇奖,简称“波奖”)。“波奖”强调以顾客为导向,聚焦于经营结果,支持基于目标的诊断式的评价,从领导、战略、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对组织经营绩效的卓越程度进行诊断式评价。“波奖”在设立之初主要针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以期推动其质量提升与卓越程度的改善。此后,“波奖”的评奖范围多次拓展,先后将教育、医疗、非营利机构及政府等组织纳入卓越绩效的评价范围,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在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并于2004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04),引导我国各类组织追求卓越,改进绩效。该标准应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质量奖的评审,是评价组织成熟度和卓越度的重要依据。根据该标准在制造业、服务业、教育、政府及醫疗等各个行业中遴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组织,对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PEM模型包含了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结果七个方面,强调上下同欲的愿景、协调一致的整合、均衡科学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在PEM模型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三角是驱动性的,是组织绩效提升的核心要素;“资源、过程管理、结果”是从动性的,对组织提升绩效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测量、分析与改进”是链接两个三角的“链条”,转动着改进与创新的PDCA之轮。具体模型如图1。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七维度”模式构建

国际、国内都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对教育机构的运营绩效进行了科学评价,在教育行业树立了追求卓越教育的标杆。卓越绩效模式作为评价组织绩效的方法论模型,也适用于指导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远见卓识的领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推动力

卓越绩效模式首先强调领导的关键作用,并从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领导也决定和掌控着组织的前进方向,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确定方向。高校领导需要全面掌握经济环境、就业市场、办学特色、学生技能等宏观微观各种主要因素,并据此制定与之适应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塑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组织文化,并率先垂范,积极践行。(2)双向沟通。目的是使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用人单位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清晰、一致的理解,从而实现在学校内部达成上下同心,在学校外部促进协同发展。(3)营造环境。学校领导应通过组织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习、改进、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学习型组织、教职工和学生。(4)品牌建设。学校领导应制定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学校及专业的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和形象美誉度,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5)绩效管理。学校领导应通过评审、评估、研讨等形式,定期评价学校的关键绩效指标,定期评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确定改进和创新的重点。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向力

卓越绩效模式认为,组织应基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确立战略和战略目标,明确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引导资源分配与调整,以获得持续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认为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战略主线。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1],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纲领。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学习专业指导性规范文件、往届与应届毕业生座谈、企业访谈、参考现有培养方案等众多步骤。[2]培养方案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措施、具体课程等内容,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应用型人才的宏观培养过程和微观培养环节。高校应积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应根据行业发展、社会进步、企业需求和技术更新的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梳理、提炼专业的核心能力体系,依照核心能力体系来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在哪些课程(群)中培养形成,构建相应的“能力矩阵”。应通过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分解教学内容,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并运用KSF、CBI等工具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和障碍因素,兼顾应用型人才的终端需求与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特点,不断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加强培养过程的指向性,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拉动力

产品与服务对顾客需求、期望和偏好的满足,直接决定着顾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影响着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从而最终影响市场占有率与组织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最直接的顾客就是用人单位,最需要关注的是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与期望。与基础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技能教育,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新经济背景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給现代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3]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拉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外生力量,深入了解并充分把握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质量的先决条件。只有对当前以及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期望、偏好进行全面的、动态的了解,将应用市场的要求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嵌入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定制式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是直接体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意志,对提升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破解企业用工困境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四)强大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卓越绩效模式的七个维度中,资源介于战略与过程之间,既为战略部署配置资源,又为过程实施提供资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和运作过程,需要人力、财务、信息、知识、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等资源的充分供给和有效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经济产出能力等。[4]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向性失衡和结构性失衡,会造成培养质量下滑、投入与产出“倒挂”等现象。[5]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实践平台、教育技术等资源建设,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特殊性。[6]“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资源保障的核心要务。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重理论教学、科学研究,从高校毕业后随即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在企业工作、挂职的锻炼经验,自身的实践技能相对匮乏,后期的师资培养也缺乏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能力考核的相关政策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和保障力度,尤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健全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体系,制定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激励政策。要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途径,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学习锻炼,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同时,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双向交流培训、合作讲学、交叉兼职等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设一批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

(五)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抓手

过程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计划的落实,包括过程的识别、过程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和过程的改进等要点。而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着精细化管理不足等问题。[7]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首先应在识别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础上,考虑与培养质量的关联程度,确定关键过程及其要求。比如,可以识别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过程、理论教学管理过程、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学生工作管理过程等为关键过程,教育经费保障管理过程、教育设备设施管理过程、教育信息技术管理过程、就业服务管理过程等为支持过程,并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家长及社会等相关方的要求,确定各个过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成本、周期、竞争力等具体要求。其次,高校应根据所确定的过程要求进行过程设计。高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并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融入PBL、CBL等先进教学方法,设计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子过程并设计出可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测量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第三,按照所设计的过程进行过程实施。也即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控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子过程,确保各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从而实现各相关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后,根据过程的实施情况,对过程进行评价和改进。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水平、趋势,与其他同类型高校的培养质量、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对比,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有效性和效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过程的改进和创新。

(六)测量、分析与改进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手段

组织应定期测量、分析、评价绩效,促进战略与运营管理的协调一致,并推动改进、创新。高校应建立测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并明确各指标的负责部门、测量周期、计算方法等,准确地监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绩效。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分析、评价和决策,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识别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先次序和创新机会。在PEM模型中,测量、分析与改进是链接驱动三角和从动三角的关键环节。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密切测量、科学分析、大胆改进培养措施,充分发挥其晴雨表和指示器的功能,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符合并超越社会与市场的期望。

(七)培养结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

卓越绩效模式的主旨在于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取卓越的结果。运营结果是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最终体现与终极目标,包括了产品和服务、顾客与市场、财务、资源、过程有效性和领导等方面的绩效。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结果部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40%,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需要从多个维度的指标结果进行衡量,考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相关方的发展所创造的价值。高校可以运用“水平-趋势-对比-整合”(Le-T-C-I)四要素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在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绩效当前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其绩效改进的速度与广度,并与同类型高校、标杆高校对比培养绩效,最终评价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培养结果的协调一致性,并考察其支持组织使命、愿景、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PEM模型,形成“七维度”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三、结语

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长期探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模式已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着手开始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8年,习总书记更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直接提出,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诸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模式架构方面,借鉴卓越绩效模式进行改革尝试,也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魏永涛, 张淑梅.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 高教学刊,2019(1): 27-29.

[2] 常婷.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 22(4): 204-205.

[3] 冯冲.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6,18.

[4] 吳菊珍, 谌艳芳.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2(3): 283-290.

[5] 吴婷琳. 边界消弭与多元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 江苏高教,2018 (1): 104-107.

[6] 张丽. 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25(5): 62-65.

[7] 柯珍堂. 精细化管理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教学管理困境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9(4): 55-5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s demand-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and skill-ori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ll-process, and full-coverage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I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have a high degree of fit. This paper takes the high performance model as the model, establishes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high performance model, explores the “seven dimensions” model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We believes that visionary leadership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Scientific training programs are the core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market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The strong educational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Standardized process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starting point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are scientific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he training results are the ultimate embodiment of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ining quality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