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能力视角下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机制研究

2019-01-08盘长丽

职教通讯 2019年17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摘    要:由于国家能力不足,目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状况并不理想,存在管理体制呈现条块状、招考政策混乱、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课程设置各自为阵、教学内容重复或跳跃等问题。国家能力就是国家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强化国家能力,借助国家能力——货币(资源)和法律(制度)两个核心引擎,完善中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协作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国家能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衔接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以广西银行学校和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XGZJG2015A056)

作者简介:盘长丽,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与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7-0006-07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但目前,各地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衔接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中高职院校管理上各自为政、课程教学(设计)条块分割明显,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没有一个可以统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机构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助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主要原因,即国家能力在此领域表现不足是導致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理想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质性的实施,至今已有三十余载,这期间,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也经历了从少到多、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从中国知网检索的数据看,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①从研究内容上,专家学者们主要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衔接的模式、衔接的内容、国外的衔接情况、衔接实践以及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学者们指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人才成长通道、完善职教体系的需要[1],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现办学主体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需要。[2]在可行性方面,学者们认为,中高职教育在本质上同属于职业教育,是可融通的,高职是中职的延伸;另外,不少地方的实践也证明了两者的衔接是可行的。[3]关于衔接的模式,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梳理,区分为学制衔接和非学制衔接的研究模式。学制衔接模式主要有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形式,分段式衔接模式主要有中专3年加高职2年或中专2年加高职3年的模式,也有少数一些特别的专业采用中专4年加高职2年的模式。非学制衔接模式则是指技能、课程或评价等涉及内容或指标方面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又称为灵活衔接模式[4],按照考试升学方式不同,又可以区分高职“对口中职招生”考试衔接模式、“1+ 4”补习衔接模式等[5]、自考衔接模式,等等。[6]在衔接的内容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等,从检索的资料看,学者们几乎都认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7]为了给国内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借鉴,学者们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衔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认为[8],美国以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和基础,以“职业群”课程和设区“补习”课程为载体,依靠健全的学分制转换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无缝对接的机制;澳大利亚通过国家资格框架(AQF),以“培训包”课程为桥梁连接中高职教育的体系,这对完善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9]随着中高职教育衔接理念的进一步推进和在各中高职院校的实施,学者们开始结合实际实施情况对本省(本地区)、本市、本校的衔接情况进行研究或对具体的专业衔接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7]

在以往大量的有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衔接的模式、途径变多了,中职生升入高职就读的规模、比例在加大等,但衔接不畅仍是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高职教育的管理呈现条块状;招考升学政策混乱,缺乏系统性;培养的目标缺乏层次性,专业对口不畅;课程设置错位,教学内容重复,缺乏延续性和梯度性;教师技能倒挂等问题。[10]此外,还有学者将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办学特色不足,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三是教育衔接存在脱节,四是师资交流浅且经验不足。[11]接着,学者们进一步指出,造成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关键问题是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基础根深蒂固、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应性不明显、国家职业标准不健全、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错位、职业教育科学体系未建立等原因造成的。[12]还有学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是因为行政管理机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13]

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学者们提出的对策也几乎涉及到了衔接的方方面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上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技能上的衔接等。在具体对策上,提出如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做好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等。[14]也有学者提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15]、组建职教集团[16]、甚至是“政行校企,多方联动”[17]等方式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性。

上述总结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学者们的对策、建议几乎涵盖了中高职对接的所有方面,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问题仍饱受人们诟病,相关研究似乎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困境。笔者认为,造成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根本原因是在此领域国家能力不足造成的,即国家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现实能力的欠缺。因此,仅从微观层面研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难以实现其真正有效的衔接,我们需要从国家能力视角进行顶层设计,由上而下协同推进。

二、另一种解释与分析框架——国家能力

关于国家能力的理解,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米格代尔 (Joel Migda1)认为,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决定社会生活按何种秩序组织起来的能力,或者说国家领导人通过国家的计划、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其改造社会目的的能力。米格代尔将国家能力视为国家与社会团体或组织争夺社会控制或者社会支配权的斗争,即国家能否胜过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而制定出有约束力的规则,以及民众何时和为何会遵循国家制定的规则而非其它组织制定的规则。[18]米格代尔进一步指出,国家能力的本质就是支配和社会控制,他将国家能力具体提炼为提取、渗透、规制和分配四大能力。

王绍光教授则把国家能力直接界定为国家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实际的效果),用公式表示就是“国家能力=国家实际实现的干预程度/国家希望达到的干预范围”。[19]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参照该公式,可以将国家能力表达为: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效果/法律规范表达的国家意图。正如哈贝马斯所说,事实与规范始终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的大小,取决于国家能力在此领域的干预能力,即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意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效果如何问题,也就是国家在保障其意志转化为现实、实效的能力的强弱问题。因此,从国家能力视角分析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了解国家关于中高职教育方面的意志。具体可以从国家有关中高职教育方面的规范、政策文件入手。

(一)国家意志在中高职教育的体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旨在落实规范纲要的要求。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握方向,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实施衔接,四是加强保障。[21]随后,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将上述两文件的宏观要求细化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2]紧接着,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管理、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

3+2/2+3对口合作、职教集团化发展、校企合作等多形式、立体化的衔接方式;不断扩大办学主体的自主招生权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形成多元化选择的衔接机制路径;发挥社会力量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一贯制高职,加大力度推进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的无缝对接;到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衔接、职普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合理的现代教育体系。[23]2019年初,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又接连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4]《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5]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6]这些文件均体现出要求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意志。

(二)国家能力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上实效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作为第三方评估牵头单位作出的《<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显示,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基本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初步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是在具体落实的中观、微观层面,体现出来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严峻;行业企业参与中高职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和质量不高并存等。[27]从国家能力视角看,上述问题可以归结国家在中高职教育领域资源提取能力、意志渗透力以及规制管控和资源分配能力的不足。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提取和渗透能力不强,导致中高职教育条块分割明显、各自为政,难以实现系统性衔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属于不同的具体管理部门。在教育部层面,教育部高教司解决高职的问题,而中职的问题是由教育部职教司来处理。在教育厅一级,高职是由高等教育处直接管辖,中职则是由教育厅职成处负责监管。而且,中职因为类别不同,在市、县里面管理又有区分,如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由教育局负责,技工校由人社局负责,行业办学由相关行业负责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多头管理的后果体现为各部门自己管理所辖职业教育,自己出相关政策,这种各自为政的现实状况,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了严重障碍,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出现偏差。正是由于国家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方面的提取和渗透能力不够,导致中高职教育条块分割明显、政出多门,难以从源头上实现系统性衔接。

2.国家规制能力欠缺,导致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规划化标准。由于中高职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且学校本身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导致中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连贯性不足。据调研结果显示,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超过半数认為高职开设的课程与中职课程不衔接,这种不衔接不但体现在公共基础课没有层次性,也体现在专业课上的课程内容要么脱节、要么重复中职的内容,这种重复在专业技能课程上特别明显。目前,中高职之间并无体现递进式的国家或区域性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也就是说,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制定出相关可以参照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评价指标;同时,中职和高职之间也没有相应的交流平台,才造成课程内容脱节、重复情况的发生,乃至有些专业课不但课程名称是一致的,内容也大体相似。

由于标准的缺失,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各自为阵。现实的情况是,在国家提出要中高职协调发展之前,中高职学校就各自有着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相互之间是独立、自闭的系统。高职面向的是高中毕业生,中职面向的是初中生,因此,中高职院校之间原有的体系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关联度的。在国家大力推行中高职衔接教育后,中高职教育彼此之间的衔接主要体现在学制衔接,而没有标准又缺乏交流,那中高职之间的教育出现严重脱节的问题是必然的。这种脱节在有些中高职之间还出现倒挂的现象,如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一些高职学院还不如一些老牌资深的中专学校,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之间应有的技能学识培养的递进关系。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应比在中职阶段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而不仅仅表现在学历上。这就要求国家在这个方面要表现出更高的统筹能力。

3.国家资源分配不到位,导致中高职教育协调机制难以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中期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是明显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中西部显著不平衡的现象。虽然国家对各个省市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拨款都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并没有针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或有效衔接发展的研究或实践有专项拨款。因为缺乏财政的必要支持,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国家意志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国家资源配置不到位,财政支持不足,具体而言会产生以下后果:一是师资水平提升受限。因为资金缺乏,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教师队伍都缺乏应有的培训;因为没有培训和交流,中高职教师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中职或高职的了解。在中高职协调发展上,教师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传道解惑的教师对中高职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那么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难以获得阶梯式、递进式的学科知识,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就是空谈。二是教材难以系统化。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而因为没有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没有部门、院校或出版社牵头就某一学科、专业编写系统性的教材,导致目前中职、高职各专业所用的教材参差不齐,多数教材体现不出中高职衔接的层次性。三是缺乏政府的专项财政支持。这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为了减少成本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未对高考统招生、中职升高职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四是没有财政支持,难以建立中高职有效沟通的平台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既然涉及到不同主体之间的衔接,那么通过交流,用交往理性来增进主体间的认识和理解就非常重要。而交流载体的建设,非政府莫属。

三、国家能力视角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联动机制的构建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缺乏衔接标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且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从国家能力视角归结起来无外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法律制度安排问题;二是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国家能力视角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因为国家能力其实就是“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以及执法的能力,尤其是干净的、透明的执行能力”。[28]那么,在法律制度建设上,国家意志应以具有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式体现,制定符合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执行性的政策法规;在资源配置方面,国家不但要通过税收等方式获得资源,更要懂得合理配置资源,在促成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方面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才能保证政令落到实处。

(一)完善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成立统一的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是建立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要考量的核心要素。在我国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下,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是管理体制的衔接,即可以通过有权部门的统一部署,通过制度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促成职教主体(中职、高职)上行下效。要改变现行多头管理的现状,创立合理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管理体制,理想化的对策是成立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机构,将职业教育不区分中高职,统一由该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可以是,在各层级教育机构内设一新部门负责或整合现在职成处、高教处等的管理职能,将职业教育专门由指定的一部门负责管理。新设或整合后的这一管理机构负责按照相关规定,制订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规划并指导中高职院校之间实现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也是该管理机构的职责。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高职之间的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该职能部门应经常安排人员到各类学校调查衔接的进展,视情况不定期召开包含中高职学校、学生及家长、企业行业等在内的协调会,认真征求和听取意见,通过评估——反馈机制,使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有效推进。

(二)完善政策支持,搭建中高职教育有效沟通平台

目前,中高职进行衔接时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中职学校对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缺乏深入认识,高职院校也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情况知之甚少,如中职学校搞不清楚高职对学生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起点要求是什么,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中职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心里也没个底,这就导致了中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障碍重重。理论和实践上都可能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组建一个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能统筹中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和其他有志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力量的平台,牵头的政府部门应该是上文提到的统筹管理中高职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该部门可以借助于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定期和不定期地召集中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校企合作企业、相关出版社等,以会议、座谈或其他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共同研究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标准、课程内容等,经专家们充分论证后,形成一整套可参照使用的标准。政府可以通过国家能力,将试运行后成熟的标准,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公布,要求中高教育办学主体遵照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中高职同专业之间各自为政、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

平台建立后,应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交流经验的主体不应只是中高职院校,而且要邀请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参加。行业、企业参加会议的好处是可以将企业行业中的新需求、出现的问题以及新工艺等融入到職业教育中,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予以落实,让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更体现时代感和与时俱进。沟通平台的搭建,解决了以往中高职院校以及企业行业之间交流平台的窘境。借助国家能力,整合资源,搭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沟通平台,是中高职衔接运行机制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平台的正常运转,可以使中高职院校实现常态化的沟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其结果不但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还可以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最终贯通应用型本科、技术型研究生教育,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增强国家规制能力,组织一体化教材编写,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为了使中高职学校教学内容衔接实现最优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将教学计划与专业大类结合,并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和选用一体化的教材实现无缝衔接,而这一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推进,在加强国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具体的操作思路可以是,由政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中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相關行业的专家、学者等,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企业等用人单位相关岗位对员工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基本需求,对相同专业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规划、方案,并按照已制定的规划编写系统化的教材。学校则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文化课及专业课,根据专业培养方案选用相应的统编教材,以此促进中高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而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的衔接情况则是课程衔接是否到位的直接体现,因此,教材的衔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几乎所有专业均没有一套系统的中高职衔接教材,这与我们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关,因为没有统筹中高职教育的管理部门,大家各自为政,在教材编写上就直接体现为中高职院校各编各的教材,没有对方的参与,导致职业教育的各种脱节、倒挂现象频现。因此,组织一体化教材编写,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在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方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成立了统一的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并搭建了中高职教育有效沟通平台的体制下,实现一体化教材编写和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在目前尚未建立上述体制机制的情况下,权宜之计可以是通过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的方式实现。如在教材编写方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先将中高职能够一一对接的专业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的情况,进行教学编写招标。招标可以对教材编写的团队作出具体的要求,如必须有高职、中职、企业、行业的人员组成等,然后择优选择团队进行编写。当然,也可以像申报课题一样,让有能力的、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主体对体现中高职一体化的教材进行编写,教育主管部门(或委托的第三方)对老师(学者们)提交的成果进行评审,把最优教材确定为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参考教材。上述方案都是在增强国家能力,特别是规制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下,才能保障政令通行,必要时,还要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指引下,进一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就变得更具体和可操作了。

(四)优化配置国家资源,构建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发展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一项重大举措得以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发展,落实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必不可少。作为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加强财政规划、调整支出结构、制定合理的中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等举措来实现资源的倾斜。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意志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也应对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结构布局、教师队伍和专业衔接建设等事项进行规划,突出对重点建设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有效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政府至少应就以下几个方面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1.加大师资培训投入。老师的格局决定学生的格局,只有培养了合格的教师,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师资培训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系统知识培训的投入,让中职教师、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自身的职教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对参加企业培训的费用投入,让职教老师熟悉企业的办公环境、生产流程,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争取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对一体化教材创作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目前,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真正实质意义上的支持并不多见,在教材方面,也没有专项的资金,或以专项招标课题的方式予以支持。没有国家财力的支持,难以有优秀的教材面世,这也就导致目前的职业教育领域中,其使用的教材各种花样,在各专业层面上,少有大家普遍认可的权威教材。

3.加大对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支持力度。信息共享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没有信息共享,衔接就没有根基。由于中高职院校各自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各自招生渠道不同,且多半中高职院校是公办学校,自己掏钱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上,必须以国家为推手,牵头组建,并提供财力支持。

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微观和中观层面,专注于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门目录规格以及课程标准等具体内容。然而,没有国家层面的统筹,这些研究都难以落到实处。从国外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实践来看,如英国的QCF资格与学分框架体系(以学分作为学习结果计量单位的标准体系 ),澳大利亚的 AQF 国家资格框架衔接模式,美国的一体化课程、学分互认教育体系衔接模式等[29],其国家能力的发挥无处不在,具体体现为:这些国家都通过国家能力的规制权能,强化立法保障,实施国家层面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资格框架体系,同时设立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多功能模块化衔接学习包;制定专业师资建设标准,形成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体系;通过政策保障中高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和运转。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为国家能力的实现,无外乎通过制度构建和资金支持两个最重要的抓手去助推,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上也不例外。只有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如统一管理、统筹招生,制定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规格、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统一考核标准等[30],办学实体层面(中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意志。

注释:

①以“中高职衔接”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时间不限,可检出3984条结果。检索时间:2019年4月14日。

参考文献:

[1] 范辉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5-38.

[2] 何启贤.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7):248-249.

[3] 沈美媛,唐斌.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几个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2000(4):105-109.

[4] 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5-7.

[5] 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2):61-65.

[6] 叶美芬,张建霞.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创新探究[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2-35.

[7] 许笑平.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80-88.

[8] 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9] 宋婷,王彦飞.中、美、澳中高职教育衔接比较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6-60.

[10] 王林.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11] 宋春林.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22-25.

[12] 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13] 崔戴飞,徐云青.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5):5-9.

[14] 王汶洁.关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分析[J].才智,2018(7):58-59.

[15] 瑞安产教融合研究课题组.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瑞立订单班”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0-53.

[16] 李一红,潘薇.基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7(3):45-49.

[17] 韦伟松. “政行校企 多方联动”中高职衔接路径初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66-69.

[18] 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M].张长东,朱海雷,隋春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5.

[19] 王绍光.安邦之道 :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

[20]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1] 教育部.關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EB/OL]. (2011-08-30)[2011-09  -19].http://www.jyb.cn/info/jyzck/201109/t20110919_454582.html.

[2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 (2014-06-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3] 教育部等六部门.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EB/OL].(2014-06-16).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2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 (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5]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26]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7] 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EB/OL]. (2015-12-02).http://www.csdp.edu.cn/article/627.html.

[28] 弗兰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l 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2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机制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7(11):87-91.

[30] 亚玫.政府主导下的中高职贯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8(13):39-42.

Abstract: Due to the inadequacies of state capabilities,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is not ideal.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isordered admission and examination policies, fragmented management system, lack of hierarchical training objectives, lack of systematic curriculum, repeated or jumping teaching content. State capacity is the ability of a country to turn its will into real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ability, utilizing national capabilities-money (resources) and law (institutions) two core elements, to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linkage mechanism for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m.

Key words: state capabilities; secondary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