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实践和思考

2019-01-08杜培尧王亚茹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杜培尧 王亚茹

[摘要]党的十九大赋予全面从严治党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向基层延展,高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集聚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重任。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基层党组织是党对高校领导的基石,是高校党委发挥功效的组织保证,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的战斗堡垒,是推动高校事业前进的核心部件,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本科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作者简介]杜培尧(1985-),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学院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亚茹(1987-),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2-0038-02

党支部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担负着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的职责。党支部建设关系着高校党的建设大局和科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认真分析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

一、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发展至今,基层党组织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亟待解决。

以邢台学院为例,邢台学院作为邢台市唯一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党的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层次高校的党建水平。现如今有基层党组织94个,其中党委14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74个,党员1584人,其中,教工党员714人,学生党员562人,离退休党员218人,毕业未就业学生党员90人。学校党委始終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围绕“突出政治性,坚持常规性,探索战斗性”抓实党支部建设。着力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推进党内组织生活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着力提升党支部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方面的主体作用。比如学校积极探索教工党支部依托教研室、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学生党支部工作覆盖到公寓的组织模式,致力于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凝聚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党建工作上热下冷,个别基层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党内组织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员在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少相应的应对机制;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通过实际调查,结合同层次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后,得出一些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一)党支部的政治核心、领导功能被弱化

党建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热下冷,尤其是个别基层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个别党支部中的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压力,加上个别师生认识上存在误区,错误认为党建工作较“虚”,导致存在“重业务、轻党建”情况。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党支部建设根基不牢,政治核心和领导功能弱化,直接削弱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形式主义现象凸显

近年来,党建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党务工作者疲于应付各种材料和报表,抓实党建工作的有力措施不多,致使形式主义现象在党建工作中有所抬头。例如,部分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存在形式主义:党员大会局限于学习文件,支部委员会局限于发展党员工作,党课局限于枯燥乏味的“坐堂式”思想教育;缺乏政治性,把组织生活会开成业务工作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团和气”,“老好人”普遍存在;个别支部为应对检查,临时抱佛脚编材料记录等。在学习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一些党支部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时,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存在“学用两张皮”现象,为学习而学习、为任务而学习,不能将所学同工作结合,促进工作;存在照抄照搬制定文件、出台制度、学习体会心得文章等问题,制定文件不进行调查研究、不结合实际工作,提出的措施既无针对性,又无实际操作性,只是“依葫芦画瓢”,严重影响支部建设。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在新时代加强党建工作的背景下,仍有部分基层党支部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活动形式简单,工作方法仍以传统的“读报告、学文件、看影片、参观教育基地”等为主,缺乏实效性,组织活动流于形式。种种原因导致师生党员疲于应付,教育管理没有成效。

(三)党支部队伍宽松化

俗话说“龙头怎么带,龙尾怎么甩”。党支部作用发挥效果如何,决定性因素在于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身份,日常教学、科研,或者行政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实际投入于党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导致党务工作僵化,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一部分支部书记不能将业务工作同党务工作有机结合,两项工作各行其是,缺少交集和融合,进而影响整体工作有序良好进行。

随着外部形势和内在建设的要求,新的时代对党支部书记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跟不上时代变化要求,缺乏过硬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起不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又缺乏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党务工作能力不高,不能全面激发党员的热情和兴趣,导致支部党建工作效率低下。

党支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不受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性不足、基础保障经费保障不到位等。

二、不断探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

(一)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组织力

1、增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增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就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强化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治理体系。在高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确立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健全二级学院(系部)党政同责制,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三级体系,每级都要做到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将党的领导全方位覆盖到党支部每个层面;严肃政治生活,认真落实党内基本制度,使组织生活真正成为锤炼党性、提高政治觉悟的大熔炉;严把政治关口,把政治过硬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首要标准,选拔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发展党员首先看政治上合不合格,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统一,目标才能一致,行动才能形成合力。始终坚持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建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头脑,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识和强大的战斗力。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首先要加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干事创业、舆论先行,用科学理论成果引领师生党支部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师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中的道理,将理论融入自身理念,并指导自身行为。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功实做,切实把软要求变成硬约束;其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表率作用。党支部书记作为“领头羊”“排头雁”,对党支部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支部建设的成效。开展思想工作是党支部书记最基本的职责,新时代要求党支部书记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资源、通过多种教育方式、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发挥自身思想引领力。

3、增强党支部的师生组织力。党支部的师生组织力指党支部依靠师生、动员师生、组织师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师生党员是党支部建设的主体,增强党支部的师生组织力,应将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教师党支部肩负着引导、保障教师党员成为育人模范的职责,学生党支部肩负着引导、督促学生党员成为学习楷模的职责,两者共建可以取长补短,将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教育结合,师生共同参与,使党建工作同师生业务工作结合、学习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党支部优势,共同致力于教育教学发展。

(二)大力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可以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方面抓起,实现党支部建设全面过硬,达到“六化”要求:即組织设置规范化,做到应建尽建、设置优化,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职责任务明晰化,分领域制定党支部任务清单,紧贴实际、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工作机制科学化,健全完善党支部议事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做到务实管用,有机衔接、可操作性强;组织生活严格化,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切实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发挥党员作用常态化,立足实际、搭建平台、强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保障机制精准化,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党支部开展工作所需必要条件的经费投入、报酬待遇等保障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浅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如何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