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怎样建构起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
2019-01-08石秀秀
[摘要]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为重视,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恭谨勤劳的态度运用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调研,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构建起调查研究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调查研究;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石秀秀(1988-),女,汉族,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2-0008-02
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①,这个传家宝主要就是从毛泽东那儿传下来的。毛泽东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而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更需要调查研究,以便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研究毛泽东对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对当今社会建构调查研究话语体系和党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现实情况进行了解,把握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和工作方法。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阶级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调查报告和论著,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农村调查》等等。
二、直面问题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实践需求
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凭着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人,仍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以林彪为代表的悲观思想者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及时捕捉党内和军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恭谨勤劳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正确态度
(一)调查研究要有敢当小学生的态度。“做调查研究工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②就是说,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就要有虚心向下级、向群众请教的小学生精神,而且“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③,“有了平等的态度,当小学生的态度,才能够调查到一点东西”④,否则,别人就不会理你,就会“知而不言,言而不尽”⑤,这样你就不可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当然也反对“实行官僚主义的老爷式使人厌恶透顶的那种调查法”⑥,这种方法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而只会讨厌透顶。
(二)调查研究要和群众做朋友、下去蹲点。如果群众不讲真话,我们的调查就不可能掌握到真实的情况,要让群众讲真话,就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和群众做朋友”,在做朋友的过程中,逐渐让他们知道你的来意,把你当朋友看待,然后才会给你提供真实的资料。还要“下去蹲点”参与到他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弄清规律。毛泽东特别重视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鼓励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蹲点,毛泽东说:“蹲点调查研究是简便易行的”⑦,“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⑧。
(三)调查研究要长期坚持。“事物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査,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査,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的知识。”⑨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做某项调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另一方面,强调搞调査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要持之以恒,对客观事物作动态考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四、推行调查研究工作方法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关键
(一)探索完成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进行深入的调查,准确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等等。毛泽东以恭谨勤劳的态度,采用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开调查会和抓住典型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党的认同,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将调查研究工作在党内开展。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并指导党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促进党员干部下基层,明情况,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1961年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组织调查研究的班子或者让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到基层做实地调查,并对调查人员进行精心培训和指导。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陈云等纷纷带头下去调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对这次调查研究进行了总结,把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同贯彻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内在地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将调查研究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毛泽东讲,“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⑩1941年8月1日,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对于建立调查研究制度方面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五、全面开展调查研究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
(一)政治调研。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情况,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的敌、友、我问题,解决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同盟军的问题,为制定正确的路线、策略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927年,向党中央提交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中国是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农民、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经济调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争取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毛泽东对农民各阶级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清各阶级的性质与界限,在调查研究中制定和不断完善土地政策,以确保各阶层农民的利益,争取最可靠的同盟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先后听取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报告,与各部门负责人讨论作系统的座谈调查,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文化调研。人民群众是创作的根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了解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进而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对人民的政策。然而延安时期,国统区的一些文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导致不团结和思想混乱现象,引起毛泽东的注意,遂与一些知识分子萧军等人面谈了解情况,并将文化艺术纳入整风运动中,召开文艺座谈会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为人民的,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文化,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
(四)军事调研。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主观指导的能力就是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正确的军事部署,这除了借鉴以往的军事理论和前任的经验之外,主要来源于军事中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为搞好各项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的历史条件坚定继承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采取一切先进手段和现代化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使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强国。
[注释]
①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②③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⑥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93页.
⑦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07页.
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844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3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M].1966年横排本:第166页.
[參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1966年横排本.
[4]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