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2019-01-08韩鹤进

职教通讯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

韩鹤进

摘    要:随着“职教20条”的全面实施,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本质规定与类型地位的确立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改革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转型的发展需要,也是走出传统教育困境的路径选择。寻求利益共生,强调标准共轭,倡导情感共振,完善机制保障,努力建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多主体的教育共效应,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197);江苏省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303)

作者简介:韩鹤进,男,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7-0034-05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密集落地,社会对高职教育面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2025智造发展等新时代背景,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主线,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培养目标,全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来看,无论是所属教育类型,抑或是所属教育层次,学校教育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各自为政、分散用力的弊端。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如何构筑“三全”育人体系,切实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为当下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解析

“共同体”内涵既有历史的演变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多学科的再构解释,其思想渊薮,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先贤圣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城邦生活便是政治之事,人们围绕城邦治理,便自然形成了政治共同体,也形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古典雏形。共同体社会如何治理,既有霍布斯式“利维坦”,更有“契约论”的权利让渡,从而形成某种共同体。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1]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个别场合内、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如果而且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感情的或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系,就应当称为‘共同体。”[2]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资产阶级所谓的“共同体”维护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构成,是对国家有机体的建构,不同部分的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共同促进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引入共同体概念,从教育与民主的哲学视角关照学习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共同学习和榜样激励。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逐渐关注“共同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需要、意向和精神意志上具有同一性,在交往、沟通和感情关系上具有协调性的社会有机体”[3]“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广泛、深入地不懈探索和实践”。[4]具体到高职教育这一特殊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则是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等成员的教育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努力实现主体利益相互依存、情感相互沟通、价值取向相融,努力形成“共生、共轭与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运行与实现机制。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分析

新时代,高职教育既面临着办学类型规定的本质性重塑,也承担着中国制造强国人才供给的重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融入“双元”甚至多元主体,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合力,培育更多更好的时代新人,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是高职教育内部各主体共同面临的任务与课题。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使命的客观要求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职业教育的崇高使命与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塑才,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协同各方力量,坚守“三全育人”,在育人的各个阵地、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突出和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教学、实践、科研、管理、组织及服务等方面的育人元素与作用发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高度融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必然诉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办学主体多元、办学模式多样的改革快车道,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正逐步形成,这也对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时代诉求。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场域的扩张,由传统的学校教育走向工作场所,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与职业精神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扩张,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突破,更是对传统知识讲授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在缄默情境下习得技能与提升素养。二是教育主体的多样。围绕产教融合发展主线,将会是学校(行政)、企业(市场)、学生(社会)等多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博弈。因为多主体的组织形式、利益主张的异质性,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要让课堂更符合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体会职业要求,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三是教育类型的再塑。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不同于学校本位的普通教育,因此,如何构建与高职教育这一类型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也自然是摆在我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需求

要坚守高职院校最鲜亮的底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底线,把牢至高点,工作上不断创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挖掘教书育人过程中各环节各元素的作用,加快构建“十全育人”工作体系,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系统性设计。我们要把体系构建好,致力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部门主义、单位角色、虚弱无力等问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不断提升系统性实效。当前思想领域源流混合,杂音不断,既有交流相融,也有交锋相对,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推陈出新,尤其是加强对网络等新阵地、新领域、新技术的引领与使用,牢牢掌握高校思想领域内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让高校底色常亮常新。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应当嵌入高职教育发展实践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亚生态系统,在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背景框架下,突破原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思维与体制藩篱,深度引入体制外行动者与职业情境,注重校内外多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利益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向心力与内生驱动力,追求全员育人的理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路径选择。

(一)坚持利益共生,努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从自然意义上讲,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组织。职业院校以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为己任,而行业企业则以市场逐利的竞争生存为目标。但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纯粹的市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分割是不存在的,“经济理性人”在追求市场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会带来社会利益的增长。职业教育本质上是通过技能传授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与生活,因此,从社会效应来讲,校企之间便产生了利益共生、价值相通之处。这也是校企合作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责任支点与价值起点。首先,政府应当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治理责任,协同主体政府部门,通过法律、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综合施策,形成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政府应当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机制,大力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6]其次,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生产过程是最真实的职业教育过程。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以行业或区域为单位,组建行业协会或共同体,制定行业内职业培训与技术标准,引导相关企业积极融入职业教育,发挥好应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功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企业所需、市场所要的技能人才。再次,技能人才供给是学校应尽职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率才,以技领能,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培养好,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企业的依赖和社会的信任。

(二)强调质量共轭,不断塑造相通的培养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最为明显。[7]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双“阵”融通,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8]第一,要在人才培养标准上深度融入。人才培养首先要抓住“两头”,即教学标准与毕业标准。因此,要把国家对高职人才的政治要求、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规格期许和学校专业对学生成长的培养标准融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在人才输出使用中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第二,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课程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职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应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专业两支队伍合力合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获得感。第三,要在职业技能实践中充分融入。职业教育是指向生产生活技能的教育,因此,职业技能的最终形成,也只能是通过生产生活的实践来习得。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行,实质上就是努力为学生的技能形成搭建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应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长技能、生产实践提素养、社会实践增见识,让学生在职业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锤炼技能,增长才干,不断努力锻造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坚强筋骨。

(三)倡导情感共振,积极构建相融的精神共同体

在不同领域里,“共同体”有着不同的学科解释,但共同体内部的情感归属、有效交流、善治追求等则是各领域共同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塑造。当前,德国双元制、澳洲TAFE、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不同职教模式都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发展与多元主体的共同成长,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有效形成了文化认同与精神共振,有效地解决了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校企“两张皮”的问题。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系统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共同体。一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基于共同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相同的职业诉求和共同的生存状态,摒弃本位主义,不断增强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与凝聚力,形成整体性效应,逐步结成价值趋同的“精神共同体”。[9]二是要形成共有的可信承诺遵循。校企合作的前置性条件应当是双方的可信承诺的形成与遵守。在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成功的国家,市场契约精神的遵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前,我们校企合作之所以不能形成实质性的深度融合,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可信承诺,或者是靠不稳定的“关系”契约来维系。三是要形成共通的文化交融过程。学校和企业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组织,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需要这两种异质组织文化在共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融合,因此,要把多元文化因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职业文化带入职业课堂,把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到生产过程,把先进革命文化丰富到校园文化中,尊重彼此差异,加强多元文化融合。

(四)完善机制保障,持续提升教育合力与实效

从目前实践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诸多成员属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主体之间、部门之间、领域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流于表面,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一些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组织相对弱化、协作机制不畅、教育成效不强等问题。因此,要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机制建设,形成共同体内诸多主体的共生效应,持续提升教育合力与实效。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形成校企一体化的组织保障机制。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要求通过构建“十全育人”工作体系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双主体”“十全育人”组织保障体制。但笔者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多数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以院校为主体,甚至于就是“独奏曲”,尚未把企业力量融入到组织体系中来。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教育范围,形成“信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职业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早就突破了原有的教育场域,原有的教育方式必须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特点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等加以丰富。如笔者所在学校,部分院系在原“网络”思政的基础上,借助“云”端、“E”班、抖音等,丰富教育手段,努力提升教育成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突破单向度的考核手段,形成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传统方式中学工系统对学生的单向度考核,即通过综合素质测量表、第二课堂成绩单、文明素养表等来实施,确实易考核易量化好评价,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可能一刀切到底,一表量到邊。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合教育与实践两个场域,围绕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管理服务等,形成全员育人的广泛共识和多维评价,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和教育常态。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

[2]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3] 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52-57.

[4]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9-11.

[5]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19-08-2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6]  YUN Xiaolan. Way to push ahea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system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7(5):884-887.

[7] 蓝文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22):126-127.

[8] 韩鹤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的建构[J].职教通讯,2012(26):49-51.

[9] 尹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7):83-87.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essential provi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also put forward reform requirement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fore,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path choice to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ek for the symbiosis of interests, emphasize the strangulation of standards, advocate emotional resonance, improve the mechanism guarantee, and strive to build the commun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form the co-effect of multi-subject education, and form a new pattern of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