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犊牛脐炎并发脓毒性关节炎的诊治及防控

2019-01-08郑文亚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脐炎牛场初乳

郑文亚,刘 犇

(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近年随着江西省大型肉牛场的增多,牛病也日益增多,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上升,犊牛疾病防控在肉牛生产中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腹泻和肺炎两大犊牛杀手之外,脐病和关节病也是犊牛的常见病。犊牛出生时,血液循环模式发生骤变,由胚胎模式转变为新生犊牛模式,脐带血管很快失去大部分血液,但仍然会有部分残留,因而容易发生感染。该病通常多见于产犊条件差的牛场,如果犊牛未摄入足够的初乳,且产后脐带未做恰当处理则更易引发该病[1],脐带感染后,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但细菌也可通过脐静脉到达肝脏随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败血病或导致某些器官局部慢性病变,若蔓延至关节则出现关节病症状。

现报道一例犊牛脐炎并发脓毒性关节炎,经治疗无效死亡,随后加强了新生犊牛的饲养管理,分别从消毒制度、值班制度、接产技术以及新生犊牛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和技术规程,该牛场该病未见再发。

1 犊牛饲养管理与发病情况

1.1 犊牛饲养管理

由于空间有限,该牛场未设专门的犊牛栏,妊娠母牛2~3头混合饲养在一个栏舍内,未拴系,面积约20 m2。分娩后新生犊牛随母牛自由哺乳,对不能自主吸吮乳汁的犊牛,并未人工喂养初乳,而是以奶粉代替,对新生犊牛的处理主要是清除口鼻黏液,对脐带不做处理。此外,牛舍环境卫生较差,未定期清扫与消毒,地面为水泥地面,光滑潮湿,少量粪尿积聚,垫料为稻草。

1.2 犊牛发病情况

主诉发病犊牛产出时进行了人工助产,脐带在助产时被扯断,犊牛脐带断端约1.5 cm,未做处理。产后哺乳正常,产后第3天发现右前肢腕部稍有肿大,站姿异常,不敢着地;第10天当地兽医用刀穿刺患处,发现有白色脓汁,未做其他处理;第12天腕关节处肿大明显,触摸有弹性,按压压痕恢复较慢,未见波动感,跛行严重;第16天患牛躺卧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至40.5℃,腕关节明显肿大,有波动感(见图1)。

2 诊断与治疗

2.1 诊断

图1 新生犊牛腕关节肿大

产后第16天牛场打电话告知病情,临床检查发现病牛精神沉郁,体温40.5℃,躺卧,辅助站立也不能站起,食欲废绝,检查腕关节发现有1 cm大小的创口(穿刺所留),肿胀,触摸温热、痛感与波动感明显,14号针头穿刺发现3个关节囊内都有化脓性穿刺液,检查脐孔部位发现犊牛脐带尚未萎缩脱落,反而变得肿大坚实,直径约1.3 cm,体外残留长度约1.5 cm,触诊疼痛,且在脐带根部皮下有拇指粗的一条坚硬索状物,未见脐带断端有开口或异物流出。综合病史调查,结合临床检查,初步确诊该牛患新生犊牛脐炎并发脓毒性关节炎病。

2.2 治疗

接诊该发病犊牛后,前2 d采取全身与局部结合治疗,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氨苄西林钠0.5 g,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三磷酸腺苷注射液5 mL、VC注射液10 mL;安乃近注射液3 mL,肌肉注射,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连续用2 d,在此期间,腕关节与脐部常规剃毛消毒后,用10%碘酒对其进行消毒,并在脐带周围皮下分点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每天2次,辅助站立哺乳。

2 d后,犊牛体温下降至39℃,腕关节肿胀部变软、波动感明显,遂进行关节内冲洗排脓,用14号注射针头穿刺进行排脓冲洗,但未成功排脓,后在桡腕囊、腕间囊和腕掌囊3个关节囊分别作1 cm大小切口进行排脓,排出许多乳白色絮状或成块的稠脓,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挤压直到液体变得清亮透明,碘酊消毒后在关节周围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封闭,不做缝合,外做压迫绷带。术后笔者交代牛场继续根据前面全身疗法处方进行治疗,但牛场并未实施,只肌肉注射青霉素1次,也未辅助哺乳,而是灌服牛奶,术后第3天该犊牛死亡。

3 病理剖检

如图2所示,死后剖检可见脐带血管硬肿呈条索状,且含有大量黑色酱油样腥臭血液,腕关节肿大明显,周围肌肉充血、点状或斑状出血,少量发生坏死,剖开关节囊可见腕间囊残存白色成块的黏稠脓液,关节面有清晰可见的纤维素块,关节软骨坏死。心、肺表面均有纤维素增生,心包积液淡黄色,心肌淡红色、柔软,皱胃与肠道充斥大量气体,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4 防控措施

为了降低犊牛脐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率,根据该牛场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产房管理制度,自执行以来,新生犊牛发病率大大降低,效果明显。

4.1 消毒制度

每周天气晴朗时用2%火碱对空产房和运动场进行一次全面喷雾消毒,作用12 h以上后流水冲洗牛舍;每天清洗产房1次,并彻底更换垫料(稻草),每2 d以百毒杀1∶600稀释后对产房进行喷雾消毒。

4.2 值班制度

强化产房繁殖技术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安排进行昼夜值班,并仔细观察,履行好接产和犊牛产后护理的工作职责。

4.3 接产技术

接产前做好产房、母牛及人员自身的消毒工作,准备好接产物品,严格按照无菌观念进行接产,尽量让母牛自然分娩,严禁提前进行人工助产,助产时需托住胎儿缓慢拉出,避免损伤产道和脐带撕断过短,严禁滥用催产素。

图2 犊牛脐带与腕关节病理变化

4.4 新生犊牛管理技术

4.4.1 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用无菌软布及时清除口鼻耳以及身上的黏液。

4.4.2 认真做好断脐工作:将脐带血液和黏液尽量挤出后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留3 cm长的断端(自然扯断除外),将整个脐带残端浸泡在10%碘酒中维持2 min以上。

4.4.3 确保及时饲喂足够初乳:脐带消毒完毕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母牛乳房,完毕后并用清水冲洗干净,辅助新生犊牛站立进行吮乳,保证犊牛在出生后2 h内能吃上足够初乳,在2~24 h内再次哺喂3次,必须专人执行落实,2~7 d即可随母牛自然哺乳,若母牛产后死亡或发病,可以用同期分娩的母牛初乳或者冷冻储存的牛初乳进行人工哺乳,保证犊牛在出生后的0.5~2 h内吮入2 L初乳,2~24 h内再喂2~4 L初乳,之后每天定时定量定温无菌饲喂3次。

4.4.4 适当的运动和光照:工作人员每天仔细观察并记录犊牛哺乳、排粪和脐带变化状况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或隔离治疗。

5 讨论

有学者对上海郊区奶牛场新生犊牛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关节炎发生率占母犊总数的6.2%,其中死亡和淘汰的犊牛多达 50%[2]。 王牧[3]报道由于头胎牛助产原因,使脐带撕断不留脐带或残留很短,从而致使30头初产牛所产犊牛中有11头发生脐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脐病和关节病在规模化肉牛场中时有发生,主要与日常饲养管理水平有关,制定完善的新生犊牛管理规章制度是降低发病率的根本保障,需要从环境卫生、消毒措施、接产技术、新生犊牛护理技术以及饲养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其中科学断脐与消毒及早期饲喂足够初乳是2个关键环节,初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可使犊牛产生被动免疫,这种获得性免疫对于早期的疾病预防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未采食初乳的犊牛,死亡率较高,使用10%碘酒浸泡脐带断端能够促使脐带萎缩脱落,防止细菌等病原感染导致犊牛发病[4]。除此之外,畜舍的卫生状况、牛舍的建设情况及技术人员水平等都直接与发病率相关。

脐炎和脓毒性关节炎早期必须进行有效治疗,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每头新生犊牛每天都进行详细的观察,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治疗。脓毒性关节炎病预后往往不良,部分犊牛淘汰或者死亡,即使康复后的犊牛关节患处也长期肿大,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牛群的扩繁和牛群质量的改良[5]。早期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2~3周是必要的,因为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后,血液中的药物从关节囊膜慢慢渗透到关节内,其浓度随时间的迁移足够起到治疗作用,适宜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钠、青霉素和四环素类,同时也可进行关节穿刺治疗,此外,支持疗法在此病中是非常重要的,如用绷带固定患病关节,减少动物的不适感,并保证动物的食欲[2]。若条件允许有必要进行细菌培养鉴定与药敏实验,造成犊牛关节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有很多种,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等,可以通过药敏实验选择对其敏感抗生素进行用药治疗[6-7]。

总之,新生犊牛脐炎和脓毒性关节炎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新生犊牛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防控,一旦发病要及早发现并进行早期的抗生素等全身疗法、支持疗法以及局部疗法等,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8-9]。

猜你喜欢

脐炎牛场初乳
基于品管圈的多学科联合干预策略在早产儿初乳喂养中的应用
洛绒牛场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夏防新生儿脐炎莫大意
1例新生儿脐炎合并腹壁蜂窝组织炎的护理体会
规模牛场健康养殖技术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
预防新生儿脐炎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