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与现代诠释

2019-01-08金晓石

质量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定义内涵标准化

金晓石

(广东开放大学,广州 510091)

近年来,随着标准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标准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标准化学科的领域不断拓展、内涵日益丰富。当前,国内外对于标准化基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以外,法学、社会学、公共治理理论、产业创新理论、网络经济学等领域全面介入,对标准、标准化的内涵和外延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了标准化学科发展的新特点。为此,我们需要就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与现代诠释。

1 概念的提出

追溯标准化概念的起源,原始的自然人为了适应生存、传达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需要,就逐步创造了原始的语言、文字、工具和住所,譬如:西安半坡遗址中陶钵口上刻划的信息符号,元谋、蓝田和北京出土的趋于样式统一的石制工具,在方圆高矮等方面有统一规制要求的远古建筑洞穴和房屋。这些都体现了远古时代在生活实践中已有标准化意识的萌芽产生。

伴随着人类由自然人进入社会,在共同生活实践中产生了标准和标准化活动,出现了“标准”的概念。《史记》记载,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夏朝大禹治水的时候就以规、矩、准和绳为基本的绘图和测量工具来兴修水利;《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出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体现了规矩对社会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揭示标准化本质特征的古代标准化理论。这里的“规、矩、准和绳”就是一种“标准”,它既是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参照物,也是衡量行为规范与否的准则。在这个阶段,此类标准化概念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实践。比如,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就记述了官营手工业30个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要求。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概况描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用政令对量衡、文字、货币、道路、兵器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在工程建设上,我国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对模数制进行了应用,对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和指标做出了规定。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药物1892 种,附药图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等。

2 概念的演进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近代标准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准化理论演进提供了大量生产实践经验和总结,科学技术也为之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突破了仅靠零散总结经验的直观表述阶段,使标准化活动进入了科学的定量化阶段,并要求在民主协商的原则下推行应用,从而大范围地提高生产率。[1]

在这个阶段许多标准化学者对于标准化基本概念尝试了归纳解析,各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家标准化组织也给出了各自定义。

2.1 标准化学者的概念定义

1934 年,美国标准化学者约翰·盖拉德(CJ.Gailard)在《工业标准化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英国标准化学者桑德斯(T.R.B.Sanders)在1972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是经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标准化工作成果。它可采用下述形式:文件形式,内容是记述一系列必须达到的要求;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度等。”

2.2 标准化组织的概念定义

1956年,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为广泛应用及重复利用而采纳的规格。” 1960年,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调节人类社会的协定或规定。有伦理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标准等。”澳大利亚定义标准化为:“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语言就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道德准则和法律也属标准化的范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指出:“标准是促进买主和卖主之间的货物流通并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共同语言。”[2]

2.3 概念定义的发展解析

从以上列出的国际上的标准化学者和组织的标准化概念定义可以看出,由于时代背景和定义角度的不同致使其诠释存在不足。盖拉德对标准概念的定义采用的是罗列和枚举的方式,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更像是对标准概念的解释和说明,难以罗列详尽各类标准;桑德斯对标准概念的定义采用了抽象的描述方式,但存在以标准化来定义标准的问题,即以结果定义原因的问题,另外,其同样对标准的形式采用了枚举描述的方式;日本和德国对标准概念的定义比较简练和朴实,主要是把标准概念定位在“规格”“协定”“规定”等文件形式上,局限了标准形式的范畴,认为标准的目的是“为广泛应用及重复利用”和“调节人类社会”,局限了标准的目的范围[3];澳大利亚采用了过于宽泛的广义标准定义;ASTM的定义体现的仅是一种贸易规则[4]。

正因为各种定义的出发点和视角不一,所以需要公认机构对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进行统一界定。这也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演进趋于成熟的过程。

3 概念的界定

3.1 国内外标准中概念的比对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世贸组织(WTO)分别在1983年的“ISO/IEC Guide 2:2004”、1994年的“WTO/TBT协议”中给出了标准的相关定义,我国国家标准先后在1983、1996、2002和2014年做了等同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形成了国内统一的概念定义。ISO和WTO给出的定义基本一致,这也是世界上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而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是修改采用了ISO/IEC指南2的定义,因此也具有广泛适用性。

随着我国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的发布实施,给出了最新的“标准”“标准化”定义。GB/T 20000.1—2014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了ISO/IEC Guide 2:2004,代替了GB/T 20000.1—2002,其技术变化上重新定义了:标准(见条款5.3)、标准化(见条款3.1),完善了概念定义[5]。具体修改内容见下表1。

表1 国内外标准和协议中“标准”“标准化”术语定义的对比

3.2 概念内涵解析

通过对比WTO、ISO/IEC、GB中的术语定义及其发展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现以2014年发布的最新国标中的定义来解析概念的内涵和特征。

3.2.1 概念的内涵

(1)标准化的对象

标准化的对象是指需要统一技术事项的主题。包括“产品、过程或服务”,如材料、元件、系统、接口、协议、功能、程序、方法或活动及其特定方面(如产品的外观尺寸、功能特性等),都可以成为标准化的对象。一组相关的标准化对象可以形成一个标准化领域,如农业标准化领域、工程标准化领域。

(2)标准化的目的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比如全国正在推行的科学有效的政务大厅服务标准,目的就是为了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能,方便老百姓,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获得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为使产品、过程或服务适合其用途,标准化活动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目的,且这些目的可能相互重叠。

(3)标准化的内容

标准化活动主要是编制、发布和应用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的过程,标准化文件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以国家标准制修订活动为例,其活动包括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出版、复审和废止等九个阶段内容。

3.2.2 概念的特征

(1)标准产生的基础

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制定的。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和实践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经协商一致,从共同利益出发做出规定,最后纳入标准。这样制定的标准才能体现出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2)标准的本质属性

标准是一种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WTO将其定义为“非强制性的”“提供规则、指南和特性的文件”,ISO/IEC和我国标准将其定义为“规范性文件”。制定标准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标准的本质就在于统一。

(3)标准化活动的时效性

标准化活动的条款或文件不仅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且针对潜在的问题,这也是信息时代下标准化的一个重大变化和显著特点。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委2015年联合制定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就是明确了未来“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要求、内容和方法。

4 概念的现代诠释

上文已经界定了定义,为什么还要谈概念的现代诠释呢?这是因为目前各类学者及组织的定义和内涵阐述多数体现在标准化对于商业贸易、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治理四个方面的作用,缺乏现代内涵的延伸。而与此同时,标准化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正在不断的丰富与扩展,这也赋予了标准化基本概念的新内涵,需要对标准化给出新的诠释[6]。

如何理解新内涵?需要我们从历史角度出发,以国际视野科学分析标准化发展动态,研判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化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当下标准化工作国情,明确标准化的功能定位、地位作用和目标任务。而国情即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若要高质量提升、必须标准先行。结合当下标准化重点工作,要求全面实施新标准化法、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和突出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等新的建设内容。新时代的标准化工作有新视野、新蓝图和新理念,理解和践行新时代背景下标准及标准化的新内涵就是对其内涵的延伸和现代诠释。

4.1 标准化基本概念的内涵延伸

2016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为题向大会的召开发表贺信。贺信说道“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7]对于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的新内涵论述,给出了标准及标准化概念内涵的新延伸,需要我们深入解读两种成果的关系。

4.2 标准化基本概念的现代诠释

4.2.1 标准是文明成果的总结

标准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远古时代,原始的自然人基于标准化活动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工具和建筑规格,这些标准化结果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进入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标准零部件、标准时间、作业规范及连续生产流水线就是基于标准化活动获得的科技进步的成果。

4.2.2 标准是文明成果传播的载体

标准推动文明成果的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托标准载体,将各领域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和实践总结应用于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使得文明成果得以传承发扬。尤其在生产制造、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等领域大大提升了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

4.2.3 标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工具

在人类社会第一次的农业、畜牧业分工改造中,由于物资交换的需要,以及公平交换、等价交换的交换原则,决定了度、量、衡单位和器具必须标准统一。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二次产业大分工改造过程时,为了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率,提出了对工具和技术的规范化要求。标准在社会改造发展中的工具属性突显。

可见,标准的现代诠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和文明、标准化和文明进步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4.3 标准化基本概念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标准化呈现出向各个领域突破性拓延的发展趋势,已从传统产业标准化领域拓展到气候变化、碳足迹、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公共安全和反欺诈反贿赂反恐等新兴领域。这也是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作出适用范围调整的原因,明确了标准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全球化视角分析,标准化发展呈现两个发展内容。一是,在国内用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标准化的质量基础作用,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二是,在国际上用高标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际标准体系为技术基础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发展,突出标准对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8]

5 结语

通过对上述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的提出、演进发展、内涵分析和现代延伸与诠释的解析,我们能得到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通过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的新旧比对分析,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标准和标准化概念的基础、对象、属性和本质等内涵及特征。二是赋予了标准和标准化现代诠释和总结,即标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化活动目的应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便利国际贸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三是新时代背景下,应把握标准化发展趋势,秉承新的标准化理念,通过不断深化标准化改革,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助推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猜你喜欢

定义内涵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内涵漫画
成功的定义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