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中的理想课堂
——记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教师徐韫哲
2019-01-08
教师档案:
徐韫哲,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语文教师,石家庄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小学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语文学科名师。十四年的教学中,她坚持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始终如一地陪伴孩子勾画生活和理想,带出了一批批热爱阅读、爱写会写、思想独立的优秀学生。2014年担任石家庄市语文兼职教研员,成功召开了个人语文教学研讨会,参与录制国家、省市级课例并获一等奖。
课堂教学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思考
【课前思考】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的“压轴”文章,选自雨果的同名小说。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哈尔威船长在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创造了61人中60人生还的奇迹,让人肃然起敬。本文看似简单,实则蕴意匪浅,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船长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一篇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索,对责任的担当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
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大量场景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情节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借助这个海难史上几乎全员生还的奇迹,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定位中心话题,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经典,多元化、多角度构建阅读心理,通过对话深入理解课文,提升思维层次。明白正是因为在这场海难中,有着惊人的沉着冷静、果断智慧的哈尔威船长的领军作用,加之在灾难面前船员的各尽其职,乘客的积极配合,肇事船只的主动营救这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才产生了这样的奇迹。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勇于承担责任,本文无疑使我们在敬畏生命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思索。
【教学过程】
1.营造自我对话空间,有效促进深层对话。一课时,我们一起观看海难视频,体会海难的突然性和带给人类的悲惨无望;搜集有关海难生还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对,使学生意识到“诺曼底”号的生还是一个奇迹,再读文本共同探讨,提出自己的困惑。二课时,我们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解决问题,最终筛检出学生想知道却不得详解的问题定为研讨话题,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体验。
2.解读文本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经由大量资料和初读文本所解决问题带来的坚实铺垫,学生对文本的构架与人物、情节的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领任务合作探讨与教师的相机指导,一些问题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在解决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时,牵出了“一心救人的船长为什么不珍惜男人的生命?”这个看似漏掉实则必定在此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明显地出现了分歧并僵持不下。此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字,明白了大局为重的重要性和灾难面前果断是一种勇气。
3.由表及里深入思考,理解唤醒当代责任。在音乐与激情朗读中,每一个学生似乎都看到了船长与船共存亡的悲壮场面,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激发学生对船长的爱与感恩,同时整体回顾所有经历解决过的问题,文本中所有的人物都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船长和船员履行着职业的责任,平时的训练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在危难来临时,他们的职业素养会告诉他们冷静,告诉他们应该处理什么事情,这些和职业的责任感有关;乘客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们一味地混乱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选择听从有经验的船长指挥正是对生命负责的表现;玛丽号的做法更不用说了,也是担当责任的体现。学生理解体会到任何时候都要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即使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这么大的灾难,但是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借机延伸拓展:推荐林少波的《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为自己制订一个岗位(家庭或学校)责任计划书并坚持实行一个月,月末大家总结交流心得。
亦教亦思
幸为人师 惜为人师
○徐蕴哲
赛课历练,牛刀小试。2004年,22岁的我走上教师岗位,懵懂却充满激情,有着从心底里当个好老师的渴望。认真备课,用心设计一次次活动,和孩子们谈心,事无巨细处理班里每一件小事儿……刚刚毕业充满激情的我每天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许正是因为这股子劲儿,学校非常信任我,开始派我参加校级、区级、市级各类赛课、研讨课。抱着对课堂天然的热爱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竟沉浸在课堂中无法自拔。研讨课《金翅雀》,一改曾经单方面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这些表象的东西,上升到关注学生解析文本能力的提升;而市评优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文本的价值观从责任感上升到了对生命敬畏的高度。《行路难》《形形色色的植物》《心的翅膀》等一节节的课堂磨练,铺就了我追寻理想课堂的步步阶梯。此间殊荣不断,也让我初尝了为师的职业成就感。
三专模式,助我成长。2010年,石家庄市桥西区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全面深入开展了新教育实验项目,“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教师发展模式为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开始守住课堂潜心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让我明白了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意义;《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对课程执着的追求,不惜辛劳的进行创造性的研发,激励坚定了自己深入研究课堂的信念;《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给教师的建议》……在专业阅读的辅助下,我由一个语文课堂,走进多个生活的课堂,从上一节好课,到上好多个生活的课,开始了自己的多彩课堂之旅:节日课程中,我会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化资料,然后一起动手体验一个个传统节日的特色活动,将生活、阅读紧密编织,勾勒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
与此同时,专业写作也走进了我的生活,除了撰写论文之外,我首先开始了我们的“作文改革”,废除两周用一次的作文本,倡导和孩子们天天写个人日志和班级日志“共读共写共生活”,几年下来,从最初的孩子们寥寥数笔和我洋洋洒洒满篇批注的对比,到现在每一个孩子每天都积极主动地撰写不少于600字的优质文字;我还坚持记录着学生的成长,每半学期编写一本师生成长册,记录学生、家长和班级的共同成长;每星期坚持给孩子和家长写一封信,把我的教育理念和大家交流……在不懈的努力与积淀后,我收获了专业上的开阔和更大的职业幸福感,数篇文字发表于《桥西新教育杂志》《河北教育》《读写月报》等专业刊物。
桥西语文共同体更是滋养着我一路走来。切中要害的主题,真实的课堂案例和一次次的专业互助让我向专业更深处漫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研究和实战”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师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应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我开始在课堂中尝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问题从而达到文本理解融会贯通的境界。几年的专业成长使我有幸成为了桥西区语文学科首席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收获的更是和孩子们水乳交融的课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
回顾这些年阶段性的收获,不禁感慨“何其有幸,成为教师”。身为教师的我,岁月永远年轻,时光总有明亮的眼睛去见证,在童心未泯中无限循环着寄怀未来。今后路上还会持之以恒地内省和热爱,用巨大的决心、自律及努力,让心灵常与原点相伴,在无限循环的童心未泯中,不忘专业的支撑,花期常在、始终善良。
名师点评
心中的中心
○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邵 坤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是徐老师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标志性的语文课例,耐人寻味,催人深思。课堂上的她崇尚自由,秉持真诚、信任和理解的育生理念,教学方法为非指导性的引导,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总是精准且接着地气儿,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却不乏深深的思索,这一切得益于她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释放—唤醒学生自我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单单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已然不够,还要真正地让学生了解他们自己,明白自己是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徐老师与自己的学生心理上同步成长,可以一次次地将自己代入到童年,伴随孩子们体验成长的经历,发现甚至学到许多积极的东西。这为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内因基础,学生更愿意为自己的学习作主,更愿意主动地与他人、文本对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逐步发展并且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践行—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补短、各得其所。徐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效性上大下功夫,她逐句逐段地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两年的坚持不懈与学生共同探讨磨合,学生被真正打开,所提问题的质量甚至超越了一般教师的思维范畴,同时小组合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可以退居幕后,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第一、二课时,学生自读文本自查资料自行提问,之后小组有效学习探讨解决问题,徐老师跟进梳理有效问题作为课堂上探讨的论点,学生得到了适当的、充分的思维开发。最终在徐老师不断地激励引导下,生生之间答疑解惑,解决问题中再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尽可能地释放了潜能,彰显了他们独到的本体个性。
收获—身心性灵上的飞翔。老师本身的智慧中,悦纳的因素必不可少。当老师的包容与理解让学生深刻感知后,他们的安全感才会真实的得到,才会出现我们一直以来期冀的自由平等的师生课堂氛围。徐老师用她一直以来坚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学生身心的“中心”,言论的“中心”,因为学生有了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中心”,才能自己生成课堂与生活的紧密相联,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才有了一次次诸如《穷人》《我的战友邱少云》《金翅雀》精彩课堂的呈现,更是学生无限思维奔放的呈现。
“亲其师,信其道”,徐老师的学生深感此间的幸福,与他们的老师行走生活和课堂,自由奔放着无限的思绪;“爱其生,悦其心”,这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然在徐老师的心中成长为十里桃林,灼灼其华地炫美着师生的人生。
思想的道路没有终点,只有方向。希望徐老师能一如既往地情深于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中,情深于她的莘莘学子们,真诚以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绽放在杏坛的每一个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