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学互看的风景——读傅谨《艺术美学讲演录》有感
2019-01-08刘三平
刘三平
我们知道有些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以丢弃;有些书的归宿是书柜,里面的知识可以供我们取用;还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记忆里……我想傅谨的书应有如此的意义,可以在读者的记忆中驻足停留。以旧蓝的封面,饰以斑驳的水波纹路,傅谨的《艺术美学讲演录》①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与美学、艺术学纠结的岁月里,他的书仿佛一个峰回路转的标牌,引领我再一次打量艺术、艺术史,以及美学、美学史的熙熙攘攘,在史论结合的讲述路径中,美学和艺术学中应接不暇的理论命题突然在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美学家的阐述中生动明晰起来,从明晰到模糊,又从模糊到明晰。
作者在后记中耐人寻味地提醒我们:“如果有学生听完我讲的这门课程后说,他们本来以为自己知道‘艺术是什么’,现在反而不知道了,那我不仅不会感到沮丧反而为之高兴,我想那说明他们已经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了一点东西。”从“为伊消得人憔悴”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艺术学与美学的理论讲述总是让人踌躇而神往。通过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历史关节点的,对人类的学术思想史作出深挚见解的人讲述他们对美与艺术的思考,从而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与美的当下意义。本书作者似乎是一位引路者,并且带着一种审慎思考的习惯,他让我们从晦涩的语言、诗意的语言或思辨的语言的汪洋大海中去发现那点点星光,照亮学术思考的迷途,同时也照亮时下关于美和艺术的困惑迷惘。如果我们相信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话,那么可以说,尘封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记忆非常久远,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慕与向往非常执著,散落在厚厚典籍中的思想非常璀璨,而该书作者所做的梳理和言说就显得比较独特。潜藏在历史华章中的那些沉默的思想被作者用个性的讲述唤醒,于是我们对艺术与美的理解有可能逐渐清晰起来……
图1:《艺术美学讲演录》封面
一、艺术与美学——互看的风景
在艺术与美学之间寻找一种机缘,以便让我们把彼此看得更清楚,作者称这一角度的思考为“艺术美学”。这里重要的不在于命名一个学科,而在于确立一种独特的视角,并且给这种视角一个有意义的说明。从这样的视野出发,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史与美学史交相辉映的图景,而同时美学的问题因为艺术的感性阐发而远离理论加理论的苍白无力;艺术的问题因为美学的力量而更凸显内在意蕴的微妙深邃。这恰好是一片互看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在本书作者笔下,艺术与美学的关系就好像正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我们看到“艺术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范畴,艺术这个词的内涵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对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的情感内涵与精神价值的认定发生变化的过程,人类通过艺术表达以交流情感。”②“关键不在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究竟有哪些清晰的区别,关键在于在一个时代,社会普遍将哪些人类活动及其结晶‘看成’艺术。这些共通的认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累积,就有了我们今天有关‘艺术’的知识与界限。因此,要回答‘什么是艺术’,就需要回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且只需要在这样的语境里考察,了解人们普遍‘将什么看成艺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人们将什么看成艺术,什么就是艺术。”③
其次我们看到“自然和社会都必须经过艺术化,才能进入美学研究的领域。因此,美学是研究艺术本质规律的一个学科,所有和艺术不相干的现象只有当它艺术化了之后,在我们欣赏的一瞬间成为艺术品,才能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学的研究不应该是静态的研究,不应该是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而是对审美活动的研究,对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如何将对象艺术化的研究,这一艺术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美感或者审美体验。于是,对审美活动的研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学研究的核心。”④
古往今来,艺术的风景我们历历在目。但是,美学无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深情凝望。艺术美学让美学与艺术牵手,并且在彼此的对视中成就一种精神。
作者是这样解释这种精神的,“在艺术领域,技术和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更深一层,技术、艺术和艺术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更简明的表述,就是技、艺、道三者的关系,既不相同又永远不可分离……美学研究不能离开这些技术手段,但我们也不能仅停留于这些技术手段本身,而需要寻找这些技术手段内在所包含的更高的价值、更深刻的价值。把技、艺、道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才是美学研究,只有技、艺、道三者融为一体的美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学。”⑤
美学理论的讲述需要艺术的“装饰”,正如艺术的境界需要美学提升。在艺术追求那“唯恍唯惚”之道的过程中,技术是重要的媒介,按照“庖丁解牛”由技进乎道的理论,技术的提升同时也是心灵的提升,也就是向美生成的过程。作者在艺术和美学之间呈现给我们一片互看的风景。游走在《艺术美学讲演录》的字里行间,每一个曾经困惑于美学概论范畴与逻辑的学习者会在这里看到另一种关于美学的景观。技术装饰了艺术的窗子,艺术装饰了美学的梦。
二、“我”与大师——时空的碰撞
从柏拉图到老子,从黑格尔到王国维,从精神分析学到女权主义,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从西方到东方,从轴心时代到20世纪的诸多大师级人物对艺术和审美的思考。大师们在说,本书作者也在说,只不过作者笔下的大师之言已不是希腊文、德文、或中国古文的重述,而是一种言说,一种从历史回到当下的“话语”。选择哪一个大师的思想,选择哪一段精彩的文字,以及最终说明哪一个层次的问题,这里作者有他的取舍,同时我们也感到,重要的不是谁被选择,而是选择了之后如何言说。我们在听本书作者讲柏拉图、讲老子,这里柏拉图、老子的思想通过作者的讲述而让我们感觉到了真挚而素朴。
我们都知道接受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空白,具体阐释这一对概念可以发现两点:一是阅读原典,读者会自觉地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填补;二是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本书作者填补的空白,和他独特的期待视野会使得他的讲述带有某种独特的味道。
比如针对柏拉图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作者认为“艺术作品确实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就越是有可能对现存的社会与道德秩序构成冲击与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艺术就是依赖于它对社会现存道德秩序的冲击与挑战,促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它不断地、一点又一点地突破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底线,通过这样的途径,渐渐地扩张人类的情感领域,最终使得人们的情感表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⑥因此柏拉图的说法就并不奇怪了,所以“柏拉图对艺术敬而远之的方法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有点奇怪,但并不像表面上那么荒诞,他比较多地从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个人情感要求的价值和合理性,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说法没有道理。至少,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艺术地存在与发展有着天然的合法性,不,艺术的存在与价值,是可以有争议的。”⑦
老子的思想总是让人困惑,尤其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思想,总是让我们感到老子对艺术和审美的偏见。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痛斥艺术存在的价值和理由、痛斥所有对自然的人为加工和最终背离的合理性的理论,却发展出了一种对于艺术非常积极和健康的观念、理论与美学导向。这种观念、理论与美学导向使得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两千多年来形成了一条主轴,这条主轴就是艺术的自然和本色的追求。”⑧“而中国艺术史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类价值,就是因为有老子强调自然本色的终极理想作为最基本的支撑。他让我们总是有地方可以回去,让我们总是有根可寻,总是有一个强大而且深刻的哲学背景、文化背景像灯塔一样成为我们精神的最高领地,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⑨
柏拉图、老子、孔子、康德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他们撒播的种子还依旧在这个世界上生长,从西方到东方,从历史到今天。在本书作者的心灵花园中,这些种子不但生根发芽,而且郁郁葱葱,我想,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大概可以像是一个在花园里漫游的孩子,随时可以撷取属于自己的心香一瓣……
三、“我”与读者——永恒的交流
本书以“演讲录”命名,我想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它告诉我们本书的行文会采取一种谈话的方式,有时会激情澎湃、有时又会娓娓道来。不选用欧化的、措辞婉转的、颇多修饰语的长句,而是平易近人,以谈话的姿态给读者以启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第二,它让我们感觉到作者或讲演者时刻在与一个潜在的听众对话,时刻在与我们任何一个捧读此书的人进行交流。告诉我们这里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思想如今依然很有价值……我想这样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延续我们的思绪,让先哲们的声音不断在现实的生活、艺术与审美中回应,因而理论常新、创造常新。
为了讲清楚福柯,作者说“比如我们读唐代的历史,只能看到唐明皇怎么样,唐太宗怎么样等等,长安城郊的那些老百姓的历史有吗?没有。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唐代长安城郊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因为他们的历史被淹没了,因为在官方历史中他们被边缘化、被遮蔽了……所以福柯说所有历史的知识都暗含了某种权力关系,知识就是权力,那些制造知识的人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始终暗示着这样一种权力关系,皇帝是重要的,而其他人是不重要的。”⑩
讲到赛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殖民主义”,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张艺谋的电影中获得的启示,这种启示是我们每个张艺谋电影的观赏者曾经若有所思,但是还不够清晰的思想的展示。
这种理论与现实、与常识结合的生动个例在书中不胜枚举,这始终让我们感到作者的对话姿态和平易风格。“我”所认为的讲出来给你们听,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经过心与心传递的思想才更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从轴心时代到古典主义到20世纪,本书作者引领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了一番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在这里,历史上的权力关系暂时被消解了,留下的是“相看两不厌,只有静亭山”的清新话语。历史的脚步总是匆匆向前,所有的先贤们又会在新的时代、新的时空境遇中撞击出自己响亮的音符。我想如果把这本“艺术美学讲演录”作为一个开始的话,那或许可看作是艺术美学研究的重要序曲。后面的乐章,后面的千般风情,期待有人叙说。“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作为一位在传统戏剧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期待傅谨在艺术美学的舞台上再一次粉墨登场。
注释:
① 傅谨:《艺术美学讲演录》,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10月。
② 傅谨:《艺术美学讲演录》,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第16页。
③ 同②,第18页。
④ 同②,第44页。
⑤ 同②,第79页。
⑥ 同②,第94页。
⑦ 同②,第95页。
⑧ 同②,第138页。
⑨ 同②,第139页。
⑩ 同②,第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