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对脑内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2019-01-08董兴伟
董兴伟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核磁共振室,辽宁 庄河 116400)
脑内淋巴瘤又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在中枢系统病变中占的比率极低,为1%~3%[1]。在临床上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甚至嗜睡,神志不清,肢体不灵等。预后差,但放疗效果明显。我院采用MRI头部成像,在MRI图像下发现淋巴瘤的特点及与脑内其他肿瘤的差别,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现详实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10例患者(均于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均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淋巴瘤,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淋巴瘤,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男略多于女。其中5例出现肢体活动不灵,4例头疼,1例性格改变。患者年龄为46~64岁,平均为56岁。
1.2 方法:采用美国 GE signa HDXT 1.5T磁共振对患者头颅部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设置参数如下:T1WI(重复时间430~460 ms,回波时间10~20 ms,反转时间700~750 ms) T2WI(重复时间3600~3800 ms,回波时间90~100 ms,反转时间1000~1500 ms)。
2 结 果
10例患者病灶均发生于幕上,具体位置基底节区5例,.胼胝体2例,额叶3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3例。形态多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结节状,在加权信号强度上,T1WI有4例呈略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T2WI有4例呈略高信号,6例呈等信号。病灶轮廓较清楚,增强扫描后,6例呈明显均匀团块状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2例呈缺口样强化,1例呈点片样强化。病灶周围见轻度水肿,病变占位效应较为轻微。
3 讨 论
脑内淋巴瘤或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发生在脑组织的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病变,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说认为由于目前免疫抑制剂的过度使用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进而该类人群表现出对淋巴瘤的易感性较高[2-3]。有研究显示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是很高,占中枢系统肿瘤的1%~3%,但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因此患有该疾病的人群预后多不良。虽然脑内淋巴瘤在MRI上有一定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但仍需与下列几种脑内肿瘤相鉴别:①脑膜瘤:与位于脑表面的淋巴瘤相似,但脑膜瘤周围有高信号的脑积液包绕,周围脑实质常受挤压,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可予以鉴别;②恶性胶质瘤:特别是与胼胝体区胶质瘤相鉴别,胶质瘤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坏死囊变明显,可见出血信号,肿瘤可以跨越胼胝体及中线生长到对侧,强化明显呈不规则花环形。淋巴瘤液化坏死少见,信号相对均匀。③转移瘤:易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信号多表现长T1长T2,水肿明显,常表现小结节大水肿,增强呈结节或环形强化,多发的淋巴瘤常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与多发转移瘤鉴别。④脑脓肿:中间有液化坏死的淋巴瘤呈环形强化应与脑脓肿鉴别,脓肿壁T2WI呈等信号,中间呈长T2信号,脓肿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处,增强后呈明显光整厚壁强化[4-8]。
以往由于辅助检查设备的欠发达,因此很多脑内淋巴瘤误诊,然而随着MRI的问世,MRI在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瘤多表现为T1略低、等信号,T2等、略高信号,轮廓较清楚,边缘可见脐样切迹,周围水肿轻,占位效应轻微,较有特点的强化方式为缺口样强化。因此可以根据上述MRI影像特点与脑内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进而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MRI对脑内淋巴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