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单人单手送管在儿科中的应用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人单手送管与双手送管两种方法的效果观察
2019-09-24李楠楠
李楠楠 崔 妮
(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2)
外周静脉留置针基于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这一大优势,已被儿科临床广泛应用,留置针的应用不仅,还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改善了护患矛盾。儿童的穿刺具有特殊性,如血管细,穿刺时不配合等。传统的单人双手送管法,由于送管过程中穿刺部位缺乏固定,加上患儿挣扎不配合,往往会出现送管不顺,导致留置针穿刺失败。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护理工作中将传统的单人双手送管法改良为单人单手送管法,效果良好,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在我科室治疗的2个月~3岁患儿300例,病种急性肺炎217例,哮喘83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其中实验组男89例,女61例,平均年龄8.2个月,对照组男87例,女63例,平均年龄8.4个月,研究入组的患儿在年龄、性别、诊断、住院时间长短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竸玛),3M贴膜。
1.3 静脉选择:根据不同患儿的年龄、病情的需要、外周静脉分布情况、用药的性质、量及输液速度来选择穿刺的外周静脉,一般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静脉[1],尽可能从血管的远端开始。因为下肢静脉炎较上肢较为多发,故一般不选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2]。年龄小的患儿,临床护士一般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包括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较大患儿一般首选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
1.4 操作方法:两组均由年资和技术水平相当的两名高年资护士操作,操作前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理解和协作[3],操作人员操作前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准备好用物,选择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8 cm,操作开始先松动外套管,操作者右手持单翼的留置针针柄,左手绷紧穿刺血管处的皮肤固定穿刺部位,以15°~30°角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留置针走向在推进0.5 cm左右[4],对照组采用传统双手送管法,即右手固定针芯柄,左手松开穿刺部位持套管分叉处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右手撤出针芯。实验组采用单人单手送管法,操作者的左手始终固定和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使穿刺部位保持相对不动,右手拇指指尖插入留置针Y接口分叉处,食指置于针翼前端,中指屈曲置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同步一前一后用力,食指向后用力撤出针芯同时拇指向内送套管,直至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左手拇指轻按针座,右手食指拇指顺势拔出针芯。送管时保持针芯与外套管保持同一水平。穿刺成功后用3M贴固定,标明穿刺时间。比较两组送管方法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种送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两种送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效果比较
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儿及患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与信任度,因此儿童留置针穿刺技术中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留置针穿刺成功的技巧。本次对比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单人双手送管时,原处于固定和绷紧穿刺部位的左手要松开,左手拇指插入留置针Y接口分叉处,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针翼撤出留置针针芯少许,右手将留置针送入血管内,然后撤出针芯。这样,原处于绷紧拉直状态下穿刺处的静脉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复松弛或轻度的屈曲,送留置针外套管时,就会出现外套管扭曲、打折、送出血管外等从而使留置针穿刺失败;患儿穿刺肢体没有操作者的左手固定,患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挣扎,从而使已进入静脉的留置针移位滑脱,导致留置针穿刺失败。实验组单人单手送管的穿刺方法避开了双手送管的弊端,操作简单省力,容易掌握,单人单手送管法操作者的左手始终充分固定着穿刺肢体,绷紧拉直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拇指指尖置于Y接口分叉处推送外套管时既省力又简单,而且避免了将针芯退出外套管的过程中将外套管尖端退出血管外所造成的穿刺失败,它还有效地节约了护士的人力资源,可由一名护士独立完成,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值得儿科临床护理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