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2019-01-08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200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纤维织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和现代生活工作压力较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患者大多有在电脑前长期伏案工作,夏日贪凉直吹空调等因素。临床症状以疼痛为主,疼痛性质为胀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局部自觉凉感,怕风甚至感觉麻木,局部感觉减弱,甚至引起患者局部运动障碍,患者多数遗留慢性疼痛,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不能久坐、久卧,影响睡眠[1]。
1 病因病机
腰背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痹证”“筋痹”范畴,多由于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又因劳累、外伤、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邪气留恋,使得局部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引起肌肉筋脉产生疼痛、重着甚至麻木。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现代医学认为,腰背肌筋膜炎多是由于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等肌肉筋膜的劳损使得局部肌肉筋膜产生水肿、痉挛等病理变化,如果不及时治疗,缓解症状,就会出现局部肌肉筋膜的纤维化,引发持续疼痛[2]。其主要的致病因素:①局部外伤及扭挫伤;②持久负重;③单一姿势持续时间过长;④骤然受寒凉;⑤先天畸形。慢性劳损或长期负重均可以引起腰背部肌肉损伤,局部筋膜拉伤出现撕裂口,进而形成瘢痕及黏连。慢性损伤和寒冷刺激还可以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中的血管产生收缩,局部肌肉筋膜缺血缺氧而产生纤维性改变。变性的肌肉筋膜以及筋膜的瘢痕及粘连均可以压迫或刺激其中的神经支或末梢神经,从而引发局部疼痛[3-4]。
2 治疗方法
主穴:取腰背部压痛点或激痛点(阿是穴)。配穴:委中,阳陵泉,太冲。有上肢放射痛者加外关、合谷。操作方法:病人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背部)或0.30×75 mm(腰部)华佗牌毫针常规进针,针尖朝向压痛点,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泻法,以病人有强烈的酸胀感或局部肌肉跳动为度,然后再在穴位旁开1寸处以同型号的毫针斜刺一针,针尖方向朝向直刺的针,同样施以提插捻转泻法,针刺深度与第一根针相同,局部出现酸胀感后留针。取相邻两组穴位接G6805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70491号),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起针后痛点局部以闪火法拔火罐。委中、阳陵泉,以爪切进针法进针25 mm。外关、合谷、太冲以爪切进针法进针20 mm。急性发作或者疼痛剧烈者采用捻转泻法,以患者有强烈酸胀感为度。慢性钝痛、隐痛,病程时间较长者,采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法,以患者有较舒适的针感为度。针刺产生针感后,留针30 min,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42岁,2017年3月21日就诊。主诉背部疼痛2天,以右侧肩胛骨内侧为甚。患者自述近日工作较忙,又因天气骤然寒冷,引起背部疼痛,以右侧背部肩胛内侧疼痛较为严重,疼痛呈刺痛,痛处不敢接触床面,夜间疼痛加重,不能翻身,白天活动后稍微减轻,疼痛可放射到肩部,无上肢麻木感,查体:患者痛苦面容,第三、四胸椎右侧1.5寸处压痛明显,叩击痛阳性,颈项部转动时诱发疼痛加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实验(-)。患者平素长期操作电脑,背部板滞不适一年余。中医诊断:痹症(痛痹);西医诊断:背肌筋膜炎。治疗方法:在患处取两个敏感压痛点,用华佗牌0.30 mm×40 mm毫针,采用斜刺法,进针深度20 mm,针尖刺向疼痛最明显的地方,再在穴位旁开1寸处以同样刺法进针20 mm,针尖朝向第一根针,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产生肌肉跳动或抽搐为度。痛点处接G6805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70491号),选用疏密波。远部取穴:委中,阳陵泉,太冲,外关,合谷,5个穴位均采用捻转泻法,留针30 min。起针后疼痛局部用5号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火罐。
2017年3月22日二诊,患者疼痛减轻,可以平躺床面不影响睡眠,翻身时仍感觉疼痛,继续按原方案治疗。
2017年3月23日三诊,患者自述疼痛不甚剧烈,可以自如翻身,肩部仍有牵扯痛。按原方案继续治疗10次后疼痛消失,但仍然遗留背部板滞不适感。嘱其回家后坚持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6个月随访未复发,板滞感消失。
按语:本病基本病机为风寒阻络,气血经脉闭阻,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以通经活络,缓急止痛为大法,采用傍针刺法,局部压痛点或激痛点取穴,用强刺激的泻法操作,可以行气活血,使病变局部淤滞的气血顺畅,局部循行的经络通畅。泻法操作可以使其病势折,可以向外引伸病变部的经气,疏泄祛除病邪之气,邪气去则正气安,卫外功能恢复,经络运行通畅,正常发挥其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委中穴为膀胱经的合穴,此病的发病部位在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为循经远部取穴,针刺委中穴可以起到通调足太阳经气作用,疏通腰背部经脉、经筋之气血。阳陵泉为胆经穴位,八会穴之筋会,针刺此穴可起到舒筋止痛的目的。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针刺太冲穴可以疏泄肝经气血,使肝正常发挥其主疏泄、调畅气血、主筋的生理功能。可以促进病变部位的经筋、气血运行通畅。合谷、外关可以疏通上肢的经脉气血,合谷还可以起到行气止痛的作用。诸穴合用可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4 小结
腰背肌筋膜炎,多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劳损或者外伤所引起,其主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以及酸胀不适感。疼痛非常剧烈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不能翻身,甚者不能平卧,症状严重者伴发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5]。
本案中医诊断为痹证,痹即闭,为局部气血阻滞,运行不畅,而引起不通则痛。本病病变部位在腰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采用病变局部傍针刺配合远部取穴。针刺阿是穴可以消散局部瘀滞的气血,现代医学也认为针刺压痛点或激痛点可以使局部血流速度加快,使得肌肉筋膜损伤后产生的炎性渗出物加快吸收,使致痛物质快速代谢,使局部症状减轻[6]。针刺还可以刺激机体释放脑啡肽,同时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减少损伤部位致病物质的聚集,有利于损伤的修复[6]。外关、委中、阳陵泉均为循经远部取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灵枢·经脉》云: “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筋之会,“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针刺此穴既可以达到循经远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起到调节全身经筋的作用。委中为膀胱经合穴,《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合谷配太冲为四关穴,《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合谷穴有行气散滞作用;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肝又藏血,主筋,针刺太冲可以起到柔筋,调节病变局部血的运行,两穴合用,可以气血双调,即可行气血,又可以养血润筋,达到“痛则不通”的治疗效果[7]。
局部拔火罐可以温通气血,散瘀滞。现代研究也证明,局部机械压力的刺激(负压抽吸)可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充血,细胞吞噬作用加强从而使局部代谢产物的运输加快,尤其是使致痛物质(如 5-羟色胺等)局部清除[8]。
腰背部疼痛症状缓解后,还要适当加强腰背部肌肉功能康复锻炼以防止病情复发:①俯卧挺腰:俯卧位,将头和两下肢同时向上离开床面做腰背背伸运动。尽量维持5~10 s,恢复原俯卧位休息片刻,再按照如上的方法继续锻炼。②侧卧引身: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屈曲,以下腰部作为支点,将患侧下肢伸直,然后做前后大幅度来回摆动。每天2~3次,按照自己的体力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9]。
综上,傍针刺配合拔罐两方面结合,可有效消散局部瘀滞的气血,使经络通畅,机体机能归于平衡。即起到止痛、促进病变局部肌筋膜修复的目的。同时功能康复锻炼可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此方法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