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瘴病证治概要❋

2019-01-08唐思诗周登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病证芳香岭南

唐思诗,周登威,潘 毅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2.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 510120)

在岭南医学的历史中,以湿热为主的瘴病,伴随岭南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瘴病是岭南地域的特色病证,民国以来的研究者常把瘴病作疟疾解。瘴病中,确实有一部分是指疟疾。但“瘴”有泛指岭南的一切疾病的含义,如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地理气候门·瘴》中曰:“南人凡病,皆谓之瘴。[1]”《岭南卫生方》也记载:“岭外虽以多暑为患,而四时亦有伤寒温疫之疾,其类不一,土人不问何病,悉谓之瘴。[2]”故本文梳理瘴气的概念、证治概要,探寻岭南特色病证的源流与治疗经验,为相同病因的现代病证提供借鉴与指导。

1 瘴病的概念

首先,“瘴”是指瘴气,是岭南特有的湿热地理气候。《古今医案按》言:“瘴者,障也,天地自然之气,为崇山峻岭,障蔽不舒而然也。[3]”清代医家莫枚士道:“瘴,古者于隔蔽之义,字止作障。”《说文》云:“障,隔也……由是山之隔蔽者,即易以山而作嶂。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风多湿,蒸而为气,足致民病者,又易山以疒而作瘴。[4]”《中国医学大辞典》:“山川湿热郁蒸之气,人中之辄病,我国南部最盛。[5]”汉方学家丹波元简说:“瘴即温湿之气。特以南方岭嶂之地,此气最为酷烈,故谓之瘴气。[6]”瘴气的实质之一,即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蕴积形成的“毒”[7],是导致瘴病的病因。

再者,“瘴”在早期的文献中指一种热病。如《广韵》释“瘴”曰“之亮切,音障,热病”(《康熙字典·疒·十一》)。《龙龛手鉴》言:“瘴,音障,瘴毒也,热病也。[8]”明代《正字通》释曰:“中山川厉气成疾也。[9]”可见“瘴”的原义是感受山川疠气后的一种发热性质的疾病。《简明中医病名辞典》(马汴梁编)释“瘴气”曰:“又称瘴毒,瘴疠,指因感受南方山林间湿热瘴毒之气所致的一种温病。[10]”瘴是一种因湿热蒸郁而导致的疾病。

综上,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蕴积形成瘴气,瘴病指因触冒岭南地域性湿热蒸郁之瘴气而发作的疾病。

2 瘴病的特点

瘴气为湿热郁积,时间长久,诸多医家在描述“瘴气”时,经常用到“郁蒸”一词。《圣济总录》言:“瘴者山川厉毒之气,又云江山雾气多瘴,凡以其气郁蒸而然也。”又“七八月之间,山岚烟雾蛇虺郁毒之气尤甚,故当是时,瘴疾大作,不论壮老……是皆毒疠郁蒸所致”[11]。岭南地区山峦叠嶂,环境相对闭塞,湿热之气难以流通外散,更加重郁积的程度,可以说瘴气是积湿。

瘴气酷烈,湿毒为盛。瘴气不同于一般的湿热病证,还在于病气酷烈,病变迅速,常被称为毒气或湿毒。传统认为,无形邪气积聚太过也称为“毒。”清·王勋在《慈航集三元普济方》总结说:“夫瘴者,山岚湿毒之气。[12]”清代医学家雷丰在《时病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瘴疟之证,岭南地方为多也。乃因天气炎热,山气湿蒸,多有岚瘴之毒。[13]”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诸邪迁延,蕴积不解,皆属于毒”[14]。这也反映了瘴气致病的特殊性与严重性,较之一般病证更为复杂。

3 瘴病的分类及证治

文献记载瘴病的证候繁多,在温湿、湿热疫、瘴疟之外,还有一些难以命名的诸如消化不良、肠道传染病、水土不服、中毒等病因为湿热的病证。瘴病自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治疗的复杂性。现以瘴病外感、岭南瘴疟、岭南瘴疫3种瘴病类型为典型代表,分别探讨其证治脉络如下。

3.1 瘴病外感证治

瘴病包括外感热病的一部分,有学者称这部分疾病为“瘴病外感。”如《古今医案按》释“寻常瘴”时说:“春夏之交,乍寒乍热,其气忽然蓊郁,忽然发泄,更衣不时,感冒不一,本地人患者不知,医者无书可考,客寓者每曰水土不服,委之于数而已,其证似风寒头痛寒热,而又恶心胀闷,似痢非痢,似疟非疟者是也。宜九味羌活汤加减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二陈汤。[3]”同书言“暑湿瘴”:“闽粤皆有之,夏秋之时,久雨阴湿,忽然暑热山岚之气,自下蒸上,人在气交之中,有一种胀闷不可当之势,此即瘴疠时也,平胃散加槟榔。[3]”寻常瘴、暑湿瘴的病因、症状与治法方药,与当下的湿温、暑湿颇多相同。瘴病外感证治特点大致分为清热与化湿并行、变通六经方药两点论述。

3.1.1 清热与化湿并行 早在《岭南卫生方》内,释继洪以不换金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养胃汤、天下受拜平胃散、草果饮、参苏饮、芎苏散、二气香薷饮等方药治疗瘴病,开启瘴气外感伴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的证治先例。明代岭南医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说:“人感山岚瘴雾之气发寒热,胸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气从鼻口入内也。治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汗,苍术芩连汤。[15]”芳化化湿配伍清热燥湿,药用黄连、黄芩、木香、厚朴、枳实、半夏、桔梗、柴胡、川芎、木通、甘草、升麻、苍术等品。

3.1.2 变通六经方药 瘴病是湿热郁蒸之气导致的疾病,且“瘴”字本意即有“热病”之意。从这一点上看,瘴病与广义伤寒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尤其广义伤寒中的湿温与瘴病在病因学上趋向一致。

明代岭南医家的张继科著《三合集》一书,总结其在岭南的临床治疗经验。在“医论”部分,附“岚瘴解”,明确提出以伤寒六经理论辨治山岚瘴气所致的外感病:“作岚瘴治,而三阴三阳当辨之于早。[16]”虽沿用六经辨证的方法,但根据岭南特色的地理气候,对六经方药进行了变通以论治瘴病外感。

太阳经的瘴病,若脉浮紧张继科治以加减羌活冲和汤。阳明经的瘴病,若是发热自汗、额痛、鼻干的阳明经证,治以平胃散加葛根、白芷、藿香、桔梗或加减葛根解肌汤。阳明腹证则以小承气加甘草缓下之,但中病即止。少阳经的瘴病最多,因为岭南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是秋,治以小柴汤加减。太阴经的瘴病,若是腹痛吐利、四肢微冷治以理中汤加藿香梗、陈皮、茯苓;若是小便不利治以四苓散加赤芍、栀子、陈皮、厚朴、甘草;若是湿土太过、手足逆冷、长幼相似,治以理中汤加柴胡、半夏、草果或藿香正气散加猪苓、泽泻、桂枝;少阴经的瘴病,若是少阴寒化,治以回阳救急汤,药用肉桂、附子、人参、白术、茯苓、半夏、生姜、陈皮、甘草、五味子;若是少阴热化,急以承气汤急下;厥阴经的瘴病,若是热化治以六一顺气汤,药用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柴胡、黄芩、白芍、甘草;若是寒化治以四逆汤加吴茱萸。这些治法都体现了岭南医家在汲取中医传统理论时,充分结合岭南的地域特色而灵活变通。

3.2 岭南瘴疟证治

3.2.1 专药常山 葛洪较早认识到常山可以治疗瘴疟。在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即已记载治疗瘴疟的处方:以常山、黄连、豆豉、附子二两,捣筛做成蜜丸,空腹服四丸,瘴疟欲发生之前服用三丸。稍后的《小品方》《千金要方》继承此经验,制方鲮鲤甲汤方治疗瘴疟,药用鲮鲤甲、鳖甲、乌贼骨、常山、附子。《外台秘要》记载的瘴疟方19首,其中10首药方用到常山。

3.2.2 冷瘴、热瘴、痖瘴分治 释继洪在《岭南卫生方》中明确提出瘴疟与伤寒、湿病与温病不同,将瘴疟分为冷瘴、热瘴、痖瘴三类。冷瘴是“寒热往来,正类痎疟”,热瘴是“蕴热沉沉,昼夜如卧灰火中”,痖瘴较之热瘴更重“一病则失音,莫知其所以然”[2]19。

冷瘴非不发热而是寒热往来,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热盛较之热瘴为轻,是瘴疟中的轻证,所以谚语有“冷瘴必不死”,治以不换正气散、嘉禾散、愚鲁汤、六和汤等。若是热瘴书中提供针刺方法“挑草子法”,是岭南民间的一种放血疗法,即“以针刺头额及上下唇,仍以楮叶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药解其内热”[2]22。若是痖瘴也适合使用挑草子法,或用麦门冬汤合黑神散,药用黑豆、熟干地黄、当归、肉桂、干姜。

后世医家多遵循《岭南卫生方》的分类方法,但在治疗方药上做了很多补充。如何梦瑶针对热瘴补充“清中驱疟饮”[17],药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山楂、枳实、浓朴、陈皮、草果、苍术。民国岭南医家林天佑在所著《秋疟指南》一书中从暑湿的角度论治瘴疟,制方“救阴逐暑饮”[18],药用大黄、麦冬、淡竹叶、生山栀、条芩、云连、滑石、杏仁、花粉、青蒿、连翘、元参、玄明粉,清热燥湿配合清利湿热,治法较为完备。

3.3 岭南瘴疫证治

瘴病中含有瘟疫的一部分。如《后汉书》记载马援征交趾时“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19]。纵观史料所载,在一次次的征讨岭南地区的战争中,患瘴疠而死者“十四五”“十有八九”“不胜计”“死者十二三”。如此大规模患瘴疠而死亡的人数,无疑表明瘴疠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考虑到瘴病的湿热性质,具有传染性质的瘴疠主要是现在的湿热疫证。瘴疫证治特点大致分为芳香逐秽法及矿物药的运用。

3.3.1 芳香逐秽法 芳香化湿法本为以芳香之品防治湿热病证的方法,又称芳香逐秽、芳香化浊等。明·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即言:“芳香之气,能辟一切邪恶。[20]”喻嘉言在《尚论篇》论述瘟疫时说:“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若感染瘟疫“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21]。这种治疗方案被后来的吴鞠通总结为“芳香逐秽法”,即“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22]。而后雷丰在《时病论》进一步详释说:“秽浊者,即俗称为龌龊也……然有暑湿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均宜芳香化浊法治之。[13]75”

3.3.2 矿物药的选用 在瘴疫的治疗中比较注重选择矿物药。早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已设有专篇“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论述瘴疫。篇中载诸多方剂防治瘴疫,如避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赤散方、度瘴散、太乙流金方、辟天行疫疠方等。除常用的白术、细辛、椒、肉桂等气味芳香浓烈之品外,还选用具有杀虫解毒作用的矿物质药,如雄黄、雌黄、朱砂、矾石等。矿物药的作用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正如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所解释:“南方盛热,而服丹砂,非以热益热也,盖阳气不固,假热药以收拾之尔。[1]235-236”

4 避瘴经验

香薰香佩法外避瘴气。《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记载的大量芳香药物外治湿热法,以弥补内服药物的不足,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熏香法。葛洪在治疗瘴气、疫疠、温毒等湿热病证时多用香薰法。如“又方,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23]。香薰法借助氤氲的药性直达病所,起到杀虫除痒、消毒等作用,可以外避湿热秽浊之气,也可治疗溃疡、湿疹等湿热病证。此外,对于佩戴或悬挂气味芳香的药物以避瘴疫,在书中也有提及。

槟榔下气、消食、祛痰,嚼食槟榔也有一定的御瘴功能。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槟榔:“疗诸虐,御瘴疠。[24]”并美其名曰“洗瘴丹”。但需注意的是槟榔性沉,坠气下行,故应以适量为度。

5 结语

岭南瘴病是指具有岭南区域特点、因湿热蒸郁而导致的疾病,又称瘴气、瘴。瘴气为湿热郁积,致病酷烈,以湿毒为盛,较之一般病证更为复杂。由于现代城市社会,人们对居住地的改造设施日新月异,瘴病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岭南医家对瘴病的研究心路和证治方案、避障经验对以湿热为主的现代疾病的诊疗和防护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病证芳香岭南
忆岭南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
芳香欺骗后的幸福,恰似你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