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01-08马新飞韩许高张浩文水光兴刘华东陈涤平顾一煌卢圣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医学中医药

蔡 云,马新飞,韩许高,刘 振,涂 玥,黄 莹,张浩文,水光兴,刘华东,陈涤平,顾一煌,卢圣锋△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3; 2.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苏 常熟 215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就涵盖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迫切需求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1]。

我国人口众多,相对应的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庞大且仍在迅速扩展,目前养生市场乱象丛生,除了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标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最关键的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失[2]。

因此,充分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优势,构建符合中医养生学科内涵又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中医养生专业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中医药院校办学内涵的拓展和深化,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高等中医院校的职责。

1 中医养生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大健康时代需要中医养生学专业型人才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3]”但凡盛世必谈养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疾病谱已由传染性、寄生虫性等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以及食物、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日增,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医疗卫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显,促使社会对健康观念发生转变。大健康作为一种全局的理念应运而生,它关注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强调对生命全过程全方位的呵护与健康监测,不仅强调疾病的治疗也更注重健康的维护,疾病的预防和病后的康复,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而这些正是中医养生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医养生注重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自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重在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契合当下社会对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中国”国策的目标和要求。中医养生人才的培养对新时代新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构建新的医疗卫生体系,缓解日益增长的医疗财政负荷,从而助力和谐中国、健康中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中医药健康行业发展需要中医养生学专业型人才

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以上……中医中药产业要占有很大比重,并将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之一。”当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支出总额占全球生产总值约10%[4]。而我国健康产业占全民生产总值不到5%,仅达4万亿元[5],距《纲要》要求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无论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4月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还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都明确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作为首要重点任务之一。做大做强做优中医药健康产业,离不开中医养生产业成为中流砥柱,依托中医养生产业大力推进健康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当前特有国情,是中国特色健康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养生已经正在成为健康产业的“新蓝海”。

与此同时,各种以中医养生为幌子的乱象肆虐横生,神医大师漫天飞,绿豆茄子治百病[6]。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养生保健市场有2000多万从业人员,而正规中医养生本科专业出身的基本缺如,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养生市场怎样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彰显中医特色,打造中医大健康品牌?除了法制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外[7],需要不断地深度研发和创新,归根结底就是需要中医养生学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2 中医养生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016年教育部批准了“中医养生学”新专业。高等中医院校办学历史已逾一甲子,中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方面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院校顺应大健康时代所需开设该专业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中医养生专业办学者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养生人才,首先要在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养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培养要求当落实以下几点。

2.1 立足中医经典,源浚根深

任何学科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基础的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础在于中医经典。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9],承载着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特色预防理论[8]。中医养生学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扎根于中医经典。所谓中医经典,是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中医著作[10]。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些著作肇启中医之端,奠定了现今中医学的理论、诊断、病理、药物和治疗学的基础。同时如《内经》也系统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等大量养生治未病理论和方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1],离开了中医经典作为专业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好中医养生的前提是学好中医学,而学好中医离不开中医的经典。因此,立足中医经典是培养中医养生人才的根本所在。

2.2 中西医学并重,广收兼蓄

中医注重整体系统宏观,现代医学深入细胞基因分子。必须承认,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不是万能的,就我国特有的国情来看,目前的医疗卫生工作,无论是疾病的诊疗还是疾病的预防、病后的康复,乃至健康的养护,都必须中西医并重,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养生的基本前提是对病患(illness/sickness/disease/disorder)与健康的透彻掌握,然而就中医养生学这一特殊的专业,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医患关系敏感的大环境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中医学知识,从中医视域下对健康维护与疾患预防、康复做出解释和指导,还要掌握现代医学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以及诊断治疗,及时吸纳病理生理学、心理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实现疾病预防和维护健康的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目前,距离所谓“新医学”的诞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当下中医养生专业人才,除了扎实的中医基础是根本,现代医学知识也必须牢固掌握。

以临床常见的2型糖尿病为例,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临床医生都知道,现在典型的“消渴”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下降”,甚至临床并发症,早已病有经年。此时中医养生只能配合现代医学的规范治疗,而如果及早借助现代医学的血糖与糖耐量检测,或风险基因Array检测、基因测序等成熟技术,尽早发现糖尿病早期阶段甚至潜在风险阶段,中医养生就能尽早介入,从而昭显其应有的价值,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

当然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一定要厘清两个学科自身内部和外部逻辑,不要轻易随意参同互比。正如当代经方大家黄煌一直强调的“中医和西医就像电脑里两个不同程序,完全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2.3 坚守养生实践,彰显真知

理论不等于真理,证据才能构筑真理的大厦。证据的获得不是靠推衍归纳而是靠实践。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实践是所有学科形成发展过程的必须,医学也不例外。古人医疗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有了“经验医学”,而后其吸收哲学思想建立了“医学理论”,发挥着指导“医学实践”的重要作用[12]。同样实践也是中医学理论发生的起点,贯穿中医理论发展的全过程[13]。目前现存的绝大多数中医典籍及其理论阐释是经宋儒大规模注经更订后已高度哲学化的文字表述,再经后世医家进一步的发挥嬗变,不可避免地导致原理论和实践的“貌合神离”[13]。如此仅是“议论文辞”或“以经解经”,依照理论框定理论,而不是依据实践修正更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对经典的背离[14],经宋儒嬗变后的中医理论已然成为一种宏观理论。这也是医学史上诸多的临床大家发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敦敦告诫的原因。

毕竟医疗实践要落于临床细微之处,中医个体化的临证干预需要微观理论的直接指导才能不落于字障,这也正是近年来“师承教育”“师带徒模式”再次重新被提上中医院校教学日程的根本原因,也是各级政府多次发文要求积极做好名老中医经验抢救性继承、挖掘、整理工作的根本原因。作为一种宏观理论,中医理论的完美无法证伪,而中医临床实践才可以被实证。中医生命的源动力不在于哲学化的宏观理论,而在于临床实践,在于实践的疗效[14-15]。

中医养生也绝不能仅仅驻与理论层面,必须立足于实践方能彰示其特色和生命。合格的养生专业人才的前提是合格的临床医师,不知疾患安知未病、安知养生欤?故而医扁鹊言其兄之医术胜于己[16]。

2.4 加强科研创新,与时俱划

回顾人类发展史,可知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医学发展也不例外。

基于当前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浪潮的大健康时代,现代医学直接借力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成果而快速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化马克思主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2016年7月刘延东副总理强调青少年科技创新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17],都显示出党和国家一贯对科学研究的重视,而作为大学这一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在科学研究创新工作中发挥和承担重要职责。

中医养生专业根植于中医,中医养生作为一个新专业更加需要科研创新。中医养生也同样面临中医学同样的困境,如机制研究不清、高等级临床证据缺乏,极大地影响了应用推广。中医养生专业大学生要加强科研训练,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的宝贵财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整体深入细胞基因水平深入阐明其科学机理,全面深化中医养生的现代科学内涵,还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形成高等级的临床证据,进一步推广中医养生的临床运用。具体说来,中医养生专业人才加强科研除了一方面要及时追踪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最新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深入探寻相关机制;另一方面,要主动有意识的创新科学研究。目前科学揭示出的生命奥秘仅仅是沧海一粟,因此对于目前科学未能解释但诸多行之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只有通过更新科学技术,才可阐释其科学机制。同时,对于高质量临床证据的获得,严格按照RCT原则不能完全反映中医养生临床个体化特色,现在虽有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但是仍需进一步创新方法学,使之契合中医相关学科的特性,也为正在到来的“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时代作铺垫。

综上,事业发展靠人才,中医养生事业持续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优质专业人才。在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下,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由此高等中医院校已获中医养生学医学本科新专业(五学制全日制医学学士学位)招生资格,这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中医养生领域将会有专业的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医养生的迫切需要和供给不足的矛盾,纠正社会上的养生乱象;同时也是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单一治疗型人才培养结构,向以健康为中心、适应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型发展。办学者应该充分依托中医药传统学科,立足于中医经典,落实于临床实践,做到中医西医并重,吸收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不仅为中医养生提供科学证据,也可进一步深化中医养生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养生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最终为服务“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医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