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西名医刘六桥学术思想探析❋
2019-01-08杨亚龙张璐砾黄贵华
杨亚龙,戴 铭,张璐砾,黄贵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00)
刘六桥(1874~1951),名汉龙,号潜初,广西容县人,是我国近代桂派名医,曾获国民政府颁发乙等嘉禾奖章及奖状,在当时广西中医界极具威望,编著有《伤寒学讲义》《妇科讲义》《眼科讲义》《六桥医话》等著作。刘六桥不仅精于医术且桃李满天下,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首批全国名老中医黄荣活及广西名医黄道存、张本等均是刘六桥的学生。他重视中医经典,临证师古而不泥古,善于根据临床进行变通,屡起顽证危证,对多种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
1 生平述略
刘六桥广西容县人,生于1874年,20岁弃儒专攻岐黄之术[1],曾于南宁市中山路开设诊所。1934年起,于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任教,主编主讲《伤寒论》及妇科、眼科,为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1937年,南宁霍乱流行,他奋不顾身日夜抢救病人。1941年广西省立南宁区、梧州区、桂林区三所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他继续留任教学[2]。1943年4月,广西成立容县中医师公会,他为会员,1947年8月召开会员大会,当选为理事长[3]。1951年12月19日,刘六桥先生去世,享年77岁。
2 学术著作
刘六桥编著有《伤寒学讲义》《妇科讲义》《眼科讲义》《六桥医话》等著作[4],其中《伤寒学讲义》《妇科讲义》《眼科讲义》均为当时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教材,因年代久远,现仅见《眼科讲义》的翻刻本及《六桥医话》的手稿及原本。《眼科讲义》从眼科发展概况、眼的组成作用、眼科病因、诊断、治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该书内容精简,点校精良且理法方药兼备,为极有价值的眼科学专著。《伤寒学讲义》及《妇科讲义》均未见到原本,据记载《妇科讲义》载有刘六桥的验治,如效张仲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妊娠饮食如常而小便不利之症[5],惜未能找到原本,无法窥其全貌。《六桥医话》集其经验之大成,涉及内容广泛,主要阐述其对病理、生理、诊断、内外妇儿及药物方面的见解等其诸多论说,是研究其生平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最为宝贵的资料。
3 学术思想
3.1 重视经典,长于实践,勇于创新
刘六桥极其重视经典著作,他认为经典犹如树木之根、水之源泉,只有精心钻研经典,博览诸家之书,才能学习各家所长并去其偏见,进行融会贯通。同时,他坚持“崇古而不拘泥于古”,认为在中医药实践中应持有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提出《医宗金鉴》治疗子痫子嗽中薏苡仁、丹皮以不用较为稳妥,因薏苡仁润滑、丹皮凉开对胎元不利,因此以不用为佳。对于孕妇胎儿不长者,一般认为应大补气血其胎自长,而刘六桥认为也有因胎热或孕妇肾火太盛而导致胎不长者,针对该情况应清其火则胎自长[4],因此临床中要仔细辨别,而不应一概用大补气血之法。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实践,坚持奉经典著作为其圭臬,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崇古不泥古”,敢于质疑,积极进行创新。
3.2 临证圆活多变,力挽急危重症
刘六桥在遣方用药上认为“方不在多,有效则灵,药不在贵,去病则名”[6],指出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多备方法,才能法到病除。他提倡临床中不管是汤药,还是针灸、按摩、矫引、吐纳、怡情等诸多方法,只要是因病而施能够奏效皆为良法。他指出针法、灸法疗效确切,设专篇论述针灸效用,并将玉龙歌传授给首批全国名老中医黄荣活[7],以指导其临床针灸取穴。他还强调不能只用书中所载之药,民间大量的奇方秘药均有良好疗效,如以一味苦瓜藤治愈瘟牛肉中毒腹泻,以松香、铜绿和茶油治疗耳割症,以蜜炙熟附片含咽治疗暴哑等。对于用药剂型,他认为汤、膏、丹、丸、散各有所长,而不应一概皆用汤剂。这些都反映了他圆活多变的思维,体现了其不论何种方法,凡能治疗疾病,凡能去患者之疾苦,皆可用之的思路。
此外刘六桥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丰富,疗效卓著。他曾奋不顾身抢救霍乱病人,指出该病为寒邪直中厥阴肝经所致,而厥阴为极阴之经,胆居其中,因此患者会有口苦、舌黄、口渴、喜冷等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如有呕吐者加姜制半夏三钱、淡干姜一钱;若口渴舌黄者加姜炒川连五分;若腹中绞痛者加酒炒木瓜三钱;若手足冷过肘膝者加熟附子三钱;对于目上视、脉绝者应当急用艾灸关元穴[4]。对于孕妇难产,他认为是由于小儿头偏抵后窍所致,对于血虚导致交骨不开者当服用芎归汤;对于非虚弱而是产儿头部接近产门导致交骨不开者,用芎归汤加龟板三四两、发灰五分治疗。他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别具特色,对临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值得参考借鉴。
3.3 提倡甘温除大热大冷论
“甘温除热”法是指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血亏虚而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8]。自李东垣始,甘温除热理论得到系统、全面的阐释发挥,经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该理论逐渐成熟[9]。而刘六桥认为甘温既可以除大热又可以除大冷,并提出“甘温除大热大冷论”。他以治疗疟疾为例诠释“甘温除大热大冷”,认为疟疾多次发作之后,出现身大热的症状且脉洪而虚,是因为血虚不能维阳,当重用当归身,可起到使热自退的效果,对于疟疾出现大冷久冷的症状,若重用白术无效则应加附子[4]。当归、附子本不是治疗疟疾的常用之药,而久病之后容易出现大冷大热,即冷热过甚的现象,这是人体阴阳不平所造成的,因此可用当归、附子一类甘温之药进行调和,以达到阴阳平的目的,而阴阳平则病自除。“甘温除大热大冷论”是对“甘温除大热”法的继承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其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观察总结的精神。
3.4 提倡寡欲养精,少生优生
历史以来我国有着诸如“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嗣育观,而这样的观念导致我国人口的与日俱增[10],对国家建设及资源分配等产生了极大的压力。1944年,刘六桥明确提出“寡欲养精,少生优生”的观点[11],认为在嗣育上男子要注重葆精,女子要注意调经,而男子葆精之要莫若寡欲,不可耗损过多。对于男子不育者,认为对精稀不凝者可在补益方中加鱼鳔、鹿胶;对气弱精不射远者,可加人参、黄芪;对阳痿者加仙茅、附子,对起而不满者加鹿茸、当归身;对举而不久者加锁阳、远志、桂枝[4],但这些方法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其根本是要注重葆精,不可纵欲过度。此外认为,生子的强弱智愚与父母的身体状况有极大的关系,而人体的强弱关乎民族的盛衰,因此他提出男女都应注重自身保养,同时夫妇之间应怡情悦性,注重情志和谐,做到少生优生。在民国时期能够意识到人口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寡欲养精、少生优生的观点,可谓用心至善,见识卓越。
3.5 重视民间药的整理与运用
八桂医学是在中医学基本原理与八桂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特色明显的学术理论[12]。八桂地区中药资源极其丰富,刘六桥在其临床中总结出诸多民间药的妙用,如以广西当地草药凤尾草通络清热治疗痢疾,以乌豆治疗跌打损伤,以地龟虫治疗小儿惊风,
以灯盏菜加白糖治疗湿热交郁之疫症,以地牯牛治疗小儿砂淋之症,以豉油膏治疗小儿面部奶癣,以白芥子捣酒糟煨热外敷治疗足痹症,以雷丸蒸鸡肝治疗小儿疳证,以古劳茶冲田七末治疗哮喘兼有瘀血顽痰之症,以蛤蚧蒸猪肉治疗肺痨咳嗽,以冬瓜和大蒜煮水治疗水泻之闭症等[4],这些对民间药的运用都极具当地特色。刘六桥能够将民间药积极应用于临床,且善于总结其疗效,并在《六桥医话》中对多味民间药的功效、辨别、运用方法等进行了整理总结,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对发现、挖掘具有医疗价值的民间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6 善治地方常见病
刘六桥对广西地方常见病有着诸多见解,尤其对蛊症、脚气、疟疾、痢疾等有详细的论述[13]。指出蛊症多因湿邪入络所致,若用消滞利水之药则伤人体正气,不能奏效。可用新绛钱半,蜣螂虫二钱,玄胡钱半,丝瓜络一枚,淡木瓜钱半,川通草一钱,路路通10枚,生薏苡仁八钱,干佛手三片,郁金一钱,远志八分[4],在诸药基础上出入加减即可奏效。对于治疗脚气认为应先治大肠,然后驱寒逐湿,拟先以温脾汤重用厚朴以除湿,再用鸡鸣散加薏苡仁,重用吴茱萸以驱寒,加厚朴以除湿,并加入当归、川芎等。对于痢疾认为当以“调血而脓血自止,行气而后重自除”为治痢要诀,治疗则应寒热互用,补泻兼施,上下分治;对于疟疾认为该病初起以吐法最为有效,对于患有疟疾又有肿渴者则当寒热互用。他擅长治疗广西地方常见病,且善于总结积累,其所用方法多价廉效优,其思路多别具一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诸多的宝贵经验。
4 结语
作为近代全国名医刘六桥在医学理论、临床各科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对于八桂医学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通过总结其学术思想,挖掘其治疗特色,提炼其学术精华,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思路,进一步促进桂派医学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