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在五星红旗下诞生并蓬勃发展
2019-01-08谭建
谭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天津 300052
中国的核医学事业诞生在新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在祖国母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1956年,根据中国和前苏联两国政府的协议,派出了一批专家前往苏联进修核医学和放射医学。同年,根据中央军委卫生部的指示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举办了生物医学同位素训练班,标志着我国核医学(实验)的诞生。1958年3—11月根据卫生部的指示,依次在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学院总医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和广州医学院中山医院举办了4期(每期2个月)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训练班。训练班结束以后,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学院总医院、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的学员回到各自医院开展了核医学的临床工作。因此,1958年是中国临床核医学诞生之年,接受培训的单位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院。
核医学的星星之火在西安点燃之后,很快遍布到全国各地。一些医院先后成立了同位素室或同位素科。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使用的核医学显像设备还很落后,缺乏黑白扫描机;1962年,我国从英国引进了一批黑白扫描机,不久国产黑白扫描机在上海医疗仪器厂问世。1974年,彩色扫描机在上海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十几家医院、生产厂家和研究所连续3年攻关研制出国产γ照相机,从此影像核医学从扫描机时代进入了动态照相机时代,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使图像更加清晰,大幅提升了临床诊断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中国都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核医学也呈现了勃勃生机。那时,通过向世界重新敞开大门,核医学专家们走向了世界,同时也迎来了远方的客人。通过交流看到了中国核医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核医学的前辈们奋发图强,引进了先进的SPECT设备,派出技术骨干学习,在短短的几年内缩小了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诊断技术上的差距。核医学的前辈们始终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多地陆续举办核医学进修班,传播临床工作经验,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国核医学的骨干人才。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在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核医学教学工作。由于当时从事核医学工作的科室名称比较繁多,20世纪80年代,国家卫生部将从事核医学工作的科室统一更名为“核医学科”。
中国核医学事业真正的腾飞始于1980年5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核医学会议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自此我国有了总领布局、规划开展核医学工作、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组织。德高望重的王世真院士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1980年底,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创办《中华核医学杂志》的决定,后更名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更是成为中国核医学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81年《中华核医学杂志》正式创刊,中国核医学人有了自己的专业学术期刊。30多年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定期召开全国性年会,各学组、各地核医学分会也积极举办各类全国性学术会议,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余次,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核医学的发展。
20世纪 50年代,放射免疫分析法开创了微量物质检测的新纪元,激素测定为内分泌疾病诊治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商业化,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并成为核医学专业的主要工作之一。20世纪末,发光技术异军突起,核医学的微量物质检测技术迅速腾笼换鸟,加入了发光技术临床应用的大军。
21世纪初,PET/CT成功研制并开始商业应用,这对于核医学而言可谓锦上添花,将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利用PET/CT,临床医师能够从分子水平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将肿瘤诊断和治疗推进到分子影像的新时代。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格雷夫斯甲亢)始于1958年,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工作。目前,这两项治疗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治愈了数十万患者。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工作近年在临床上崭露头角,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
我国核医学事业从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在祖国的大地上,2018年的官方数据如下:
1.基本情况:全国共有9090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其中医师3950人、技师2580人,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科(室)有927个。
2.设备基本情况:全国共有307台正电子显像设备,其中PET/MR 9台、PET/CT 298台;国产设备32台(10.4%)。全国31.0%(287/927)的医疗机构配备了正电子显像设备,其中配置于三级医疗机构者占95.8%。SPECT、SPECT/CT等单光子显像设备857台,其中SPECT 342台、SPECT/CT 390台。拥有医用回旋加速器110台。小动物成像设备21台,其中PET 6台、PET/CT 12台、SPECT/CT 1台、PET/MR 1台。
3.显像设备使用情况:2017年PET/CT年检查总数52.285 4万例,其中肿瘤显像占87.5%(45.749 6万例)。PET/MR年检查总数 1385例,其中肿瘤显像 900例,神经系统显像 485例;单光子显像年检查总数209.701 6万例;小动物显像中,PET/CT 6715例,PET 5763例,PET/MR 211例。
4.核素治疗情况:2017年全国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662所。共设有核素治疗专用病床1785张。总治疗数为60.734 6万例次,131I治疗格雷夫斯甲亢14.511 4万例次,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7.013 5万例次。
5.体外分析检测:2017年全国有216个(23.3%)科室开展放射免疫分析检测,330个(35.6%)科室开展化学发光分析检测。全年放射免疫共检测973.42万个标本;非放射免疫检测标本8 772.78万个标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核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影像、治疗、体外检测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核医学的影像技术从平面影像发展到分子影像;核素治疗跨入靶向治疗的行列。但核医学科仍是医学大家庭中年轻的一员,学科的发展需要兄弟学科的支持和帮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核医学人继承了前辈们的衣钵,不断创新进取,中国核医学的未来必然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