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检查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

2019-01-08陈晶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负相关乙型肝炎空腹

陈晶莹

(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考虑与乙型病毒感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会诱发较多合并症,常见的有胆囊壁增厚、胆囊功能障碍等[2]。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厚度改变及功能降低的发生机制,导致诊断及治疗难度较大[3]。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按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4],将其分为I组(肝功能A级)、Ⅱ组(肝功能B级)、Ⅲ组(肝功能C级)。随机抽取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25名,作为Ⅳ组。I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0~58岁,平均(49.38±2.58)岁。Ⅱ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2~57岁,平均(49.18±2.42)岁。Ⅲ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1~56岁,平均(49.08±2.35)岁。Ⅲ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0~56岁,平均(49.16±2.34)岁。四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3~7 MHz,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清晨空腹,检查时保持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分别测量空腹、餐后1 h时胆囊体部前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计算出各个时间段胆囊壁增厚量和前后径缩短量。

1.3 统计学分析: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以t检验。肝功能分级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肝功能分级与胆囊壁增厚量相关性:I组、Ⅱ组、Ⅲ组、Ⅳ组空腹胆囊壁增厚量分别为(4.23±0.16)mm、(9.00±0.15)mm、(9.85±0.17)mm、(2.99±0.12)mm。I组、Ⅱ组、Ⅲ组均高于Ⅳ组(t=27.894、159.772、159.959,P=0.000、0.000、0.000)。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增,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壁增厚量呈正相关(r=0.725,P=0.000)。I组、Ⅱ组、Ⅲ组、Ⅳ组餐后1h胆囊壁厚度分别为(0.57±0.03)mm、(0.51±0.01)mm、(0.35±0.02)mm、(0.10±0.01)mm。I组、Ⅱ组、Ⅲ组均高于Ⅳ组(t=72.432、149.003、54.935,P=0.000、0.000、0.000)。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减,肝功能分级与餐后1h胆囊壁增厚量呈正相关(r=0.554,P=0.000)。

2.2 肝功能分级与胆囊前后径缩短量相关性:I组、Ⅱ组、Ⅲ组、Ⅳ组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分别为(22.06±6.46)mm、(24.58±7.16)mm、(29.54±7.15)mm、(23.16±7.46)mm。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增,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呈负相关(r=-0.026,P=0.000)。I组、Ⅱ组、Ⅲ组、Ⅳ组餐后1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分别为(5.36±1.54)mm、(4.26±1.52)mm、(3.22±1.63)mm、(8.50±2.42)mm。I组、Ⅱ组、Ⅲ组均低于Ⅳ组(t=72.432、149.003、54.935,P=0.000、0.000、0.000)。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减,肝功能分级与餐后1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呈负相关(r=-0.315,P=0.000)。

3 讨 论

近年来,国内肝硬化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且发病具有隐匿性,病情进展快、病程长,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5]。当前,临床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方法较多,包括CT、免疫学检查、腹水检查、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检查等。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组织学结构变化无特异性,诊断难度较大。而超声在肝硬化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准确评估肝硬化损害程度,且操作方便、安全快捷,具有无创性特点。

本研究中,I组、Ⅱ组、Ⅲ组空腹胆囊壁增厚量递增,餐后1 h胆囊壁厚度递减,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壁增厚量、餐后1 h胆囊壁增厚度呈正相关。提示胆囊壁增厚会直接影响肝硬化损害程度,随着胆囊壁增厚量的提升,肝硬化分级明显增加。而且,I组、Ⅱ组、Ⅲ组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递增,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递减,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呈负相关。提示胆囊前后径缩短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也有一定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肝硬化过程中,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致使胆囊壁厚度增加,并促使胆囊收缩排空功能降低,最终导致餐后胆囊壁增厚量减少。此外,餐后1 h胆囊排出量较大,随后胆囊会处于充盈状态。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白蛋白、胆红素等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6]。本研究未就此做出深入分析,今后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超声检查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壁厚度、餐后1 h胆囊壁厚度呈正相关,与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呈负相关。

猜你喜欢

负相关乙型肝炎空腹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及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
空腹喝水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