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套期会计准则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9-01-08岳桂云王昭强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8期
关键词:套期保值金融工具

祝 丽 岳桂云 王昭强

一、引言

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较晚,再加上套期会计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20世纪末才开始了对套期会计的研究。1998年,IASB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把套期会计作为其重要部分进行了规范。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IASB开始加速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9)的制定工作。经过反复讨论,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了IFRS9,其中一般套期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更加适用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使套期会计更大程度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会计和风险管理更加协调统一,使财务报表更好地反映风险管理活动。该准则将替代IAS39,在2018年1月1日之后开始生效,主体可以提前采用该准则。

在我国,套期会计理论研究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深层领域。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借此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套期会计重大变革的机会,IFRS9在国内如何落地值得探讨。

另外,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及风险管理活动不甚完善,实施套期会计的经验少、水平低。为此,我们基于IFRS9一般套期会计的规范及其提供的详细实施指南及案例,对一般套期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阐述,以帮助企业提高对套期会计的认识和实务水平,将准则原则化的规定转换为企业的具体业务处理,将具有重大意义。

二、套期会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一)套期会计的国外发展

20世纪后半叶,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开始制定。随着国际贸易的出现及发展,企业为了规避外汇、利率等风险,开始了套期保值活动,与企业套期保值活动紧密相关的套期会计准则开始制定。美国经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会计准则的制定特别是金融创新一直处于国际前沿,其较早开始了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近十多年在会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对美国和欧盟套期会计准则的发展进行阐述;然后,对国际会计准则套期会计的制定进行归纳。

1.美国和欧盟套期会计准则的制定

(1)美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制定。经济的领先带动会计研究及会计准则制定的领先,美国对套期会计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52号《外币折算》和第80号《期货合同会计》中,对远期外汇合同和期货合同提出了相关会计规定。1986年,FASB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列为一项工作计划。自1989年以来,FASB公布了一系列与金融工具直接相关的准则和征求意见稿,使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和会计规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6年,FASB正式发表了《衍生金融工具、类似金融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的征求意见稿,并于1998年正式出台了一份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准则,即第133号《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FASB于2000年发布了SFAS138文件,对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某些修订;在2006年,发布了SFAS155号公告,对混合金融工具中一些特定工具的会计处理加以说明;进一步,于2008年发布SFAS161,对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披露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金融危机后,针对金融工具的大量创新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套期会计相关准则的修订势在必行。FASB制定了专题815“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围绕这一专题对已有套期会计进行修订。2011年,FASB发布的《关于套期会计的若干问题》的讨论稿中,参考IASB关于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对套期会计的套期有效性、套期工具关系、套期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了修订和规范。

总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吸收了其他国家及IASC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和探讨,逐步探索金融工具,包括套期会计这一难题。但是,2011年,美国推迟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时间,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采纳由积极变为消极。由此可知,套期会计的发展及完善将难以一蹴而就。

(2)欧盟套期会计的运用。欧盟没有制定自己的套期会计准则,而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上,被动及有限制的运用。2004年,欧盟委员会在法令中同意在欧盟范围内采用IAS39,但对其中两部分进行了特别处理,一是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暂时不予采纳。二是对于套期会计的运用,欧盟成员国可以选择使用。原因是欧洲银行在进行套期时强调的是风险的降低,而不注重套期关系和套期效果的准确匹配,而IASB则强调套期关系的匹配和套期效果的有效性。因此,欧盟在套期会计准则的选择上考虑了自身的特点,认为套期会计应谨慎采纳,这将更加有利于欧盟的上市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充分反映欧洲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

2.国际会计准则中一般套期会计的演变

(1)国际会计准则中一般套期会计的早期发展。在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实践中,期权合同、互换合同以及类似的衍生金融工具大量地被应用到套期保值中来。因此,套期会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极大推动了套期会计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最早涉及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源于其1986年发布的IAS25《投资会计》,这一会计准则也为IASC随后对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套期活动内容的不断复杂化,使已有会计准则难以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因此,IASC于1998年发布了包含套期会计准则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于200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2)IFRS9一般套期会计的修订。IAS39中的套期会计规定,是在套期活动相对新兴的初期制定的,随着套期活动的广泛运用,IAS39的以规则导向的原则缺乏灵活性,难以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一致。基于此,2002年、2003年和2004年,IASB分别发布了针对ISA39改进的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套期会计的征求意见稿以及增加了关于“利率风险套期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而且,通过了套期组合战略的会计处理方法。

2007年,IASB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套期会计披露问题的修改建议。修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②摊余成本和减值;③套期会计。通过以上努力,2010年,IASB发布了第一份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是其研究工作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文件。随后,IASB又于2012年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审议草案,并针对反馈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解释和改进。经过多年的反复探讨,IASB于2013年正式宣告“套期会计”项目计划全部完成,截至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取代了IAS39的套期会计规定,标志着IASB推行的旨在以IFRS9完全取代IAS39项目的三个阶段取得了重要成果。

IFRS9引入了新的套期会计要求,旨在加强主体在使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活动方面提供有用信息及套期活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改进后的IFRS9引入了更具逻辑性的分类和计量方法、具有前瞻性的“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以及套期会计处理方法,至此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一般套期会计准则。

(二)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国际协调

我国套期会计研究的历史较短,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与其协调及趋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对套期会计的研究逐步展开。

1997年,为了对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场内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我国颁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交易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近年来,我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跨国经营等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受外汇、利率和商品价格等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的影响程度加剧,需要运用套期保值以规避这些风险,这进一步促进了套期会计的发展。2004年,我国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更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规范。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其中较多地考虑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具有中国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套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不一致,限制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为此,在2006年制定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其内容基于IAS39套期会计,对套期保值的定义、运用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等做出了详细规范,更好地实现了与国际套期保值会计的全面趋同。

为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在IASB公布IFRS9的同时,我国财政部也开始着手修订商品期货套期业务的会计处理。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商品期货套期业务的会计处理,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且,财政部于201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进行了修订。

三、国内外套期会计研究综述

对套期会计的相关研究,我们从套期会计理论研究、套期会计核算方法研究及套期会计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套期会计理论研究

Johnson,L.L(1960)较早提出商品期货的套期和投机理论。阎达五和徐经长(1995)、葛家澍和陈箭深(1995)、孙菊生(1998)对早期的金融工具创新,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金融工具创新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金融创新对财务会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葛家澍(1996)、陆德民(1996)、金楠(1996)、吴群(1997)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阐述了相关会计问题以及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陈箭深(1998)、于敏娜(1999)对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所作的努力进行了阐述,并探讨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陈很荣、吴冲锋(2001)从价格保险、收益回报、投资组合、流动性,不完全资本市场以及合约关系等多个角度对企业套期保值的动因进行分析。华仁海、仲伟俊(2002)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和现代套期保值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理论进行了评价。杨海峰(2009)对IASB和FASB准则联合项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改进”相关背景和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简要评价。财政部会计司(2011)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套期会计中国圆桌会议上,建议理事会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的角度考虑套期会计,降低其特殊规定对会计整体目标的影响;建议理事会能够从财务报告整体角度对包括套期会计在内的金融工具的披露信息进行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更多地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用套期会计的问题。

自IFRS9公布以后,对套期会计的研究更加注重原则为导向。王守海等(2015)、赵敏和王开田(2015)阐述了IFRS9一般套期会计的改进及其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上市公司套期会计统计数据及套保信息财务报表解读,对新套期准则的价值进行剖析,分析了IFRS9一般套期会计改进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套期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套期会计核算问题探讨。Benninga S,Eldor R,ZilchaI(1984)、Paul E Peterson,Raymond M Leuthold(1987)研究了无偏的期货市场中最优对冲比率及针对对冲的一个最优组合方法。John Heamey(1991)、Mary Lindahl(1992)研究了最优对冲比率、期望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及对股指期货的最小方差对冲比率。陈小悦等(2001)对有关国际会计准则、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研,以此探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会计的相关问题。吕江林和胡治山(2006)、何晓彬和周恒(2006)、伍海军和马永开(2007)及刘淑莲(2009)等分析了衍生产品使用的三种目的:完全避险观、基差逐利观和投资组合观,并结合套期保值的实践,探讨了衍生产品使用中套期保值和投机的关系。何世刚(2008)根据企业核算细化到订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演示,更加全面地反映套期保值的业务过程与资金的运动过程,反映套保的运作风险与效果。王宁(2011)对套期会计的实质、基本问题以及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分析,探讨了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对企业应用套期会计、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及会计监管的完善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杨模荣(2012)针对IASB于2010年12月发布的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分析了套期会计原则缺失导致的套期会计方法与目标不一致问题,提出应建立明晰的套期会计原则,实现套期会计方法与目标的统一,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使用套期工具的真实目的和实际效果。

2.套期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祝焰、张子刚(2002)研究认为,全面公允价值会计并未完全解决套期保值会计问题,并且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尚存难点,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构想。衷雅琴(2003)、常勋(2004)、祝焰等(2004)、冯敏红(2005)、洪泓(2006)、王永红(2008)、王萌(2009)等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会计问题,在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套期关系的认定、可套期风险和套期关系的种类,对套期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套期会计的冲击,介绍测算套期工具公允价值的几种模型以及套期会计存在的合理性,最后均对我国套期会计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孙晓民(2009)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套期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利率风险组合套期应用公允价值套期会计存在的四个难点、现行准则解决难点的三个办法,以及具体操作过程。

(三)套期会计的应用研究

1.从公司角度进行的研究。CW Smith,RM Stulz(1985)从公司的角度研究了影响公司对冲政策的决定因素。L.Todd Johnson and Robert J.Swieringa(1996)研究了公司衍生工具、套期会计和综合收益的关系。都红雯和陈高才(2004)通过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公司进行套期保值活动动机,得出CEO、CFO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公司管理层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管理。郭玲和阴永晟(2009)以国外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动机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发现降低财务困境成本和债务代理成本是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主要动机。王婷(2011)以公司为例,在分析其套期会计方法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套期会计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修订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李晓颖、何献忠(2012)运用个别计价法,根据株冶集团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操作和会计处理的实际情况,分析被套期项目数量与金额、套期保值高度有效的认定及评价、明确套期保值分类,探讨有效提高套期保值业务的效用。沈志蓉、马珊(2014)研究了套期保值会计提供相关核算信息的问题,通过观察我国钢铁板块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发现:套期保值会计应用及其信息披露欠佳。苏星(2016)通过比较IFRS9与IAS39在金融资产相关规定方面的主要变化,从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减值以及套期会计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银行业基础工作、经营管理的影响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建议。

2.从具体套期项目方面进行的研究。陈箭深(1998)通过套期保值案例对远期合约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分析了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施用进(2009)以期汇合同套期会计为例,阐述套期会计提前确认了被套期项目的未实现损益、递延套期工具有效部分的未实现损益,使被套期项目的成本锁定在交易开始时点的价值基础上,实现了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在确认上的一致,有效地反映会计期间损益的对冲效应,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下风险敞口套期保值业务会计的有效手段。高扬等(2011)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使用商品期货规避价格风险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分析反映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对其风险管理和财务状况的总体影响。张珂源(2016)探讨了新规定在被套期项目、套期有效性、套期关系评估等方面的较大修订,并对会计处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企业可以从经济业务实质出发,将更多符合有效性标准的项目纳入商品期货套期管理。

3.套期会计的数学模型研究。Ederington,L.H.(1979)、Howard C and D'Antonio L (1984)、Allayannis G.,Weston,J.(2001)研究了新远期市场的套期业绩及套期有效性的风险-收益的计量。实证分析了外币衍生品的使用和公司市场价值的关系。Jin Y.,Jorion P.(2006)探讨了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对冲和公司价值的关系。吴冲锋等(1998)、郭峰(2002)通过最小方差风险套期保值策略和最大效用套期保值策略,分析了考虑交易费用时各套期策略的变化;然后,对上海金属交易所期铜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两种典型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的计算机模拟,检验其套期保值的效果。刘晓雪(2006)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选取了年度交易量、市场深度作为衡量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指标;然后对我国主要品种大豆、小麦和铜的期货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朱国华和方毅(2010)、罗睿和宋军(2012)通过建立以期货市场加权均价为基准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来评价套期保值交易,不仅避免了对套期保值"定性",而且能够达到抑制投机的目的。通过假设商品价格服从带便利收益的均值回复过程,得到了不完全市场下公司最优套头比率的解析。刘浩等(2013)、冯茜(2014)研究了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以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样本公司2006年采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增加了公司业绩波动幅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业绩的提升具有正效应。研究认为随着中国企业使用套期保值业务的增多,套期保值会计的较大自由裁量空间可能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论

IFRS9的发布及未来的实施,对为金融和非金融业主体服务的财务人员理解套期会计规范以及把其正确运用于套期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旨在有效规范套期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解决套期业务的核算、披露方面的问题,以鼓励我国企业有效开展套期业务。尽管如此,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以及套期会计的应用经验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要求套期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逐步探索、评估及修正,使其在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套期保值金融工具
套期会计准则变更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洞鉴东风HONDA,高保值率的内涵是什么?
解码套期保值会计
保障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二手车保值率调查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似花还似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