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央部门决算集中会审的工作体会
2019-01-08张延凯
张延凯
部门决算是中央部门重要的财务基础工作,是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的总结和全面反映,是制定政策、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中央部门决算集中会审对于各个部门来说,都是一次“大考”,考验决算报表编制的质量、决算报告撰写的深度。
4月15日—19日,受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邀请,我代表农业农村部作为主审参加了中央部门决算集中会审工作。通过审核,学到了先进单位的宝贵经验,也看到了中央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宝贵的经验
(一)周密部署。积极主动与财政部沟通协调,认真消化财政部各项决算工作要求,准确理解决算报表各项指标及说明,特别是新增内容和编制要求。
(二)加强培训。组织部门决算培训班,邀请财政部有关同志原汁原味的讲解决算编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确保财政部编制要求传达落实到位。
(三)统一尺度。结合往年集中会审时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审核关注点,梳理编印《部门决算编审工作注意事项》,避免审核中反复多次出现类似问题。
(四)做好衔接。针对机构改革的特殊情况,对转出和合并的单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新旧数据有效地衔接。在决算汇审过程中,注重部门决算与资产决算等各类报表之间的联系,加强数据核对,统一相关口径,理顺数据勾稽关系,确保各类数据的有效衔接。
(五)强化分析。加强预决算差异分析,特别是非财政拨款预决算差异分析,深入挖掘收入、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加强结转结余分析,特别是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原因分析;加强支出经济分类分析,特别是“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委托业务费等经济分类支出。
(六)锻炼队伍。高度重视决算编审队伍建设,将培养锻炼编审队伍作为提升决算质量的关键,稳定业务骨干力量,挖掘年轻优秀人员,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做好“传帮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不规范。一是在几个经济分类的“其他”款级科目列支不合理支出,如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中开支车购税、医药费、职工体检费、聘用人员工资、场地租金、在职人员工资等,在“其他工资福利支出”中开支物业和采暖补贴等,在“其他个人和家庭补助”中开支物业和采暖补贴、提租补贴和购房补贴等。二是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使用不准确,如住房公积金未全部在“2210201”科目反映,使用在职人员科目开支“医疗费补助”,行政和参公单位未将年终一次性奖金列入“奖金”科目等。
(二)报表间指标关联问题。一是对应关系。如F02表和CS04表投资收益不一致,处置收入F02表和F05表不一致,Z02(Z07)表和CS01表期初不一致,Z12表和CS02表期初不一致,Z06_1(Z06_2)表和CS11(CS12)表项目信息不一致等。二是逻辑关系。如发生取暖费支出,没有对应的供暖面积;发生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没有对应的出租出借面积;发生“其他工资福利支出”,没有对应的其他人员;发生“生活补助”支出,没有对应的遗属人员等。
(三)未按要求填报决算报表。一是存在两年未执行完的非基建、非科研类财政拨款项目未按有关规定申报结余资金上缴的情况;二是如当期初发生变动时,CS01表和CS07表备注栏应填报文件依据;当年发生预算调整时,CS07表备注栏应填报文件依据。
(四)体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在职人员超编;二是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
(五)填报口径问题。一是已纳入社保发放退休费的单位,仍填报退休人员情况;二是其他收入中各明细项界定不准确。
(六)其他问题。一是填报说明和分析报告未按要求的体例编写,存在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二是封面遗漏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人名签章;三是漏填公式出错说明;四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报不准确。
三、有关工作建议
(一)对集中会审工作
一是建议适当增加会审时间。将每年的中央部门决算会审时间延长至7个工作日,适当减少每天送审的部门数量,以便各位主审人员能够更加细致的审核各部门的决算编报质量,避免出现因时间紧、工作量大导致的遗漏。二是建议在会审现场搭建审核专用局域网,所有审核用电脑联入审核专网,相关审核记录、单位数据在网内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光盘消耗量。
(二)对决算编审工作
1.调整决算报送时间。建议将决算报送时间适当推后一周左右,消除春节休假因素对决算编报工作的影响。每年春节对于决算编报工作影响非常大,节前一周、节后至正月十五部分单位(特别是京外单位)提前放假、推后上班,实际留给决算编报的时间非常少,质量上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将每年决算报送财政部部门预算管理司的时间推后一周左右,增加各部门的决算编报时间,有效提高决算编审质量。
2.推动部门决算报表与其他报表编制工作的有效衔接。部门决算报表、国有资产决算报表和住房改革支出决算报表分别由财政部不同司局布置,部分数据内容重复填报,加大了编制报表的工作量。不同报表之间缺少通用的审核模板或参数,目前只能通过人工审核各类报表之间的一致性。建议进一步整合相同或相似类型报表,研发审核各报表一致性的审核工具,减轻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工作量,确保中央部门各类报表的一致性。另,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试点单位,建议加强部门决算与政府财务报告的衔接,建立编制方便、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各部门更好地达到“双报告”的要求。
3.加强新会计制度下对部门决算的指导。2019年各部门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制度,为确保新旧会计制度的有效衔接,建议财政部提前谋划,加强对新会计制度下部门决算的影响研究,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做好2019年的部门决算工作。
4.改进部分部门决算报表指标设置。一是考虑到从2019年起,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需要同时编报部门决算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建议取消部门决算报表中涉及资产、资产负债、国有资产收益征缴相关内容的指标,相关信息在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二是为进一步减少报表间勾稽关系审核工作量,提高报表间相同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建议对现有的决算报表进行整合,将CS11—13表作为Z06_1表和Z06_2表的附表并入主表,取消Z05_2表、Z08_2表和Z10_2表,同时表内相关项目信息自动提取,消除各表间项目信息不一致的问题。三是建议在Z07表中涉及基本支出的全部栏目区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分别反映,以便更加全面清晰地反映基本支出情况。四是进一步细化Z06_1表和Z06_2表相关指标,将财政拨款支出细化为本年预算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支出,增加预付款和存货栏,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区分扣除预付款和存货前情况、扣除预付款和存货后情况,并将扣除预付款和存货后的财政拨款结余区分细化为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和非国库集中支付结余。五是建议将CS07表由录入表改为自动生成表,并取消CS07表中单位代码和单位名称两栏录入栏,减少重复性工作,避免出现相关信息填报不规范的问题。六是按照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经营支出应当按照经营活动类别、项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和“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建议增加一张经营支出明细表。七是由于外事接待标准高于正常的公务接待,建议调整CS05表中关于公务接待的指标,将国内接待中的外事接待相关指标独立出来,与国内接待(内宾)、国(境)外接待并列,避免因包含在国内接待中导致国内接待人均水平偏高。
5.加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的宣贯和培训。2018年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从分类、科目定义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将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物业和采暖补贴按人员性质分别纳入“津贴补贴”“离休费”“退休费”,将医疗费按人员性质分别纳入“医疗费”“医疗费补助”,“奖金”科目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行政和参公单位等。尽管财政部在多个培训班上都对科目改革进行了培训,但从2018年部门决算看,一些部门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科目使用上仍沿用2017年科目指标定义,由此导致核算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多有发生。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的宣贯和培训,要求各部门自上而下进行强化,做到财务人员全覆盖,以便提高各部门的决算编审质量。
6.加强部门决算数据分析利用。一是加强决算分析顶层指导。根据每年决算反映出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如财政拨款基本支出人员经费不足、京外中央单位执行属地政策缺少经费渠道、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决算科目衔接等问题,向财政部相关司局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推动财政和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二是完善决算数据共享机制。目前财政部已建立中央部门决算数据库,搭建了决算数据共享平台,使财政部各司局对决算数据做到随时可查,简便快捷。建议将决算数据平台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培训、宣讲和推广,使各部门能够吸收借鉴财政部的数据库和平台的经验和做法,创建自己的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从技术手段上保障决算数据更好的管理和利用。三是不断强化部门决算评价工作。提高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明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统一中央部门或分行业部门评价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增加评价指标的横向可比性,使各部门更好地运用部门决算评价指标指导财政财务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运用第三方中介力量开展部门决算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推动部门决算评价工作更加客观准确科学合理。四是完善决算分析指标体系。根据中央各部门的汇总分析结果,将重要指标的参考值提供给各部门,如提供预算收入完成率、人均基本支出、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例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中央部门平均值和合理区间值、全国平均值和合理区间值、各地平均值和合理区间值等,便于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分析评价,为部门决算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使部门决算评价工作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