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诊断脾脓肿的临床价值
2019-01-08辛文春
辛文春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丹东 118200)
脾脏的吞噬作用比较强,所以脾脓肿的发生率较低,在尸检中脾脓肿的占比为0.14%~0.70%[1];脾脓肿患者并不具备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脾脓肿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时,超声检查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超声检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超声诊断脾脓肿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选5例经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脾脓肿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存在发热病史,血白细胞计数上升,脾区叩击痛阳性。5例患者中,4例患者为男性,1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为40~69岁,平均年龄为(51.1±6.8)岁。
1.2 方法:选择Aloka SSD-1100、Aloka SSC-440超声诊断仪,选择凸阵探头,其频率设置为3.5 MHz。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常规选择右侧卧位,在腋前线到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放置探头,逐一开展斜切观察和比较,当脾门显示脾静脉时,对其长度和厚度进行测量,之后将探头放置在腋中线到腋后线,进行冠状切观察,对其位置进行了解,对上下径进行测量。如果需要应对脾脏横断面进行观察。
2 结 果
2.1 脾肿大:在发病初期还未形成脓肿时,脾脏的肿大程度比较轻微,在形成脓肿后,尤其是多发性脾脓肿,脾脏体积则会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导致其正常形态丧失。
2.2 脾内回声:发病初期脾内回声分布比较均匀,仅发现脾脏轻微肿大,之后则表现为皮内异常回声,实质内存在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偏强回声区,分布不均匀,实质内存在少量的不规则低回声,可能表现为条形、类圆形,在形成脓肿后,不均质回声则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或者单个,境界显著的无回声区,内缘不规则,壁厚,慢性患者无回声区内存在交错光带形成的网状结构或漂浮的系光点,内缘不规则,壁厚,后方存在增强回声,部分患者的无回声区存在条形状的强光带。
2.3 脾周脓肿和肝脓肿:在患者发生脾脓肿时,脾隔下、被膜下等脾周可能存在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部分患者可能伴肝脓肿声像图。
2.4 脾静脉:在形成脾脓肿之前,脾静脉未发生异常,在形成脓肿后,脾静脉表现为轻微扩张,脾静脉扩张患者常常伴肝脓肿,部分患者存在既往肝炎病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左侧反应性腹膜炎、胸膜炎和胆囊炎。
3 讨 论
脾脏脓肿常常表现为继发性感染,主要为血源性感染,也可能经淋巴道感染或者直接经脾周围器官感染播及[2]。脾脏脓肿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而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脾脏脓肿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时,因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可靠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3]。
在对脾脏脓肿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时,其声像图表现主要为脾脏增大,脾脓肿周围组织存在反应性和炎症性改变,可能表现为增密和增强回声。脓肿灶的声像图表现主要为:发病早期,病变区表现为低回声和中等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和周围脾组织的边界比较模糊,而且边界不规则;在病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出现实质性和液性的混合回声;在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脓肿会存在具有显著界限的无回声区,内缘表现为不规则,壁厚,内部存在小点状、散在回声。无回声区可能存在气体回声,后方表现为彗星尾征,主要是因为组织坏死液化或产气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左侧胸腔积液,脾脓肿病灶主要位于脾上极,会导致反应性胸腔积液;当腹腔继发感染时,则存在液性暗区。
脾脓肿的超声表现主要为实质性与液性混合回声或无回声,在实际的检查诊断中,应和梗死、血肿、囊肿等进行有效鉴别诊断;对于脾梗死患者来讲,脾脏不会出现肿大,病灶表现为楔形的无回声区,在病程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则会出现弱回声、强回声。脾血肿患者常常存在外伤史;包虫病Casoni皮试表现为强阳性,无回声区内存在孙囊和子囊的小无回声区,里存在车轮状或蜂房状改变。囊肿脾脏患者常常不存在显著增大,内侧缘光滑,囊薄,病灶周围组织不存在显著变化,轮廓清楚。如果脾脓肿的超声图表现为中低混合性回声,则应和脾脏肿瘤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脾脏脓肿患者常常存在脾区叩击痛、发热等感染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上升,脾脏肿瘤则不存在感染症状。
总之,在对脾脓肿进行检查诊断时,超声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超声检查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操作简单方便,能对脾脓肿进行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还能观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