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与措施
2019-01-08李红梅毛红霞张红霞牛小莹才让闹日张海滨张玉珍宫玉霞杨秀兰
李红梅, 毛红霞, 张红霞, 牛小莹, 才让闹日, 张海滨, 张玉珍, 宫玉霞, 杨秀兰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甘肃 合作 747000)
1 甘南牦牛概况
甘南牦牛是分布于甘南州境内海拔2 8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优良地方品种,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群众多年来辛勤培育之后形成适应于高寒牧区严寒气候下的几种特有畜种之一,具有顽强的抗逆力、抗病力和适应性。甘南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而且能提供各种独特的牦牛产品,经济类型为肉用型,价格低廉,无污染,纯天然,品质优良,其肉、奶、皮、毛也是其他动物产品无法替代的优质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甘南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品种资源和珍贵的基因库,已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1年)。2014年,农业部发布2016号公告,将甘南牦牛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心生产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夏河县。在甘南州其他县市也有分布,是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
2 甘南牦牛选育情况
2.1 本品种选育
本品种选育就是对一个牦牛群或群体内公、母牦牛进行选种、选配和改善饲养管理,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使其更适合牧民或市场的需要。选育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发展该品种的优良特性,提高该品种优良个体的比例,克服该品种的一些缺点,达到保持该品种纯度和提高全品种质量的目的。甘南牦牛选育应突出其肉用价值、以产肉为主要攻击方向、以肉为主要支柱产品[1]。1976年5月,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局、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站、玛曲县畜牧兽医站制定计划,协助建立阿万仓牦牛选育场和沙河大队牦牛选育群,筛选出7头优秀的公牦牛进行本品种选育,繁殖效果良好。
2.2 提纯复壮
1987—1989年,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站与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合作,利用野牦牛体型大、生长发育快、产量高、能适应寒冷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等特点,在夏河县3个乡开展牦牛提纯与复壮工作,更新牦牛的血液,提高当地牦牛的品质和生产性能,同时使牦牛种群恢复活力,经过几年的试验,共授配了1 238头母牛,并繁殖了757只存活的犊牛,受胎率为76.77%,繁殖成活率60.32%。2岁牦牛的平均体重是家牦牛的152.38%。郭淑珍等[2]引进3/4野牦牛和1/2野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组公母牦牛(含3/8野血)平均出生体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7.08%,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组(含1/4野血公母牦牛的出生体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组6月龄公母牦牛平均体重比对照组高30.31%,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组6月龄公母牦牛的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1),人工授精组12月龄公平牦牛平均体重比对照组高27.56%,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组12月龄公平牦牛平均体重比对照组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
3 甘南牦牛改良措施
杂交可以提高原品种的生产性能,创建新品种[3]。杂交是引进外来优良遗传基因的唯一方法,是克服近交衰退的主要技术方法,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是生产更多更好家畜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杂交还可以结合许多品种的优良特性,创造出原始亲本没有的新特性,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发展牦牛与其他牛种间杂交是提高牦牛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4]。
3.1 确定牦牛主导生产方向
牦牛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牛肉生产和牦牛奶生产三大类。牧民应当根据自己的草原资源、牲畜素质、技术优势和交通条件,选择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走专业化生产之路。牦牛产品种类繁多,有肉、奶、皮、毛、绒等,但这些产品都是并肩发展,没有突出重点和主导产品。准备育成出栏的牦牛应突出其肉用价值,以肉用为主要方向和主要支柱产品[5]。随着甘南州牦牛乳都的建成,牦牛乳也因营养价值突出而享有盛名,将乳作为生产方向则因选择产乳量高、适合与牦牛进行杂交的乳用牛、乳肉兼用牛进行杂交改良生产优质犏雌牛。
3.2 本品种杂交利用
3.2.1 杂交父本选择 (1)选择来源、类型、特点不同、基因纯合度高的牛品种[6]。(2)杂交品种(系)必须具有该品种(系)的特点,品种来源清楚,血样完整。(3)杂交父本的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应符合该品种的特殊或一流标准。
3.2.2 杂交母本的选择 在甘南牦牛杂交改良中,以甘南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的母牛应符合DB 62/T 489—2011规定的甘南牦牛二级以上标准。
3.2.3 引种 (1)引种牛应严格遵守《GB 16567畜禽运输和检疫技术规范》,不得从疫区引种或采购牛。(2)引进的种牛应在隔离舍(区)内饲养,观察期为30 d,严格按《GB 16549 种畜禽产地检疫规范》,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生产使用。
3.2.4 饲养管理 改良后代牛的饲养管理应符合《DB 62/T 1350牦牛饲养技术规程》的要求。
3.3 牦牛种间杂交改良
发展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杂交是提高牦牛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牦牛产区生产实践和研究数十年,如果杂交的目的主要是生产肉类,或者提高役力,改善牛的父本应选用短牛角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牛等肉用或肉乳兼用良种牛;如果以生产乳和乳产品为主要目的,则父本应选择黑白花牛等与牦牛杂交生产黑犏杂一代;如果生产方向为乳肉兼用,则杂交一代类为乳用,杂交二代为肉用[5]。据杨平贵等报道[7],牦牛“三元杂交”技术将“黑×黄”或“西×黄”的后代从半农半牧区引种到牧区进行自然配种,繁殖成活率高,所产犏牛生长速度快,产奶量高,杂种优势明显,新生牛犊体重为牦犊牛的150%以上,2.5岁时,公牛和母牛的体重分别为同一阶段牦牛体重的168%和196%。且产犊挤奶也比母牦牛提前了1~2岁,犏雌牛第1胎和第2胎平均产奶量分别为659 kg和834 kg,是同一胎次牦牛的2.7,3.7倍。甘南畜牧科学研究所在1980—1982年与河曲马场合作,采用海福特、黑白花和安格斯公牛冷冻精液与地母牦牛开展人工授精,进行种间杂交组合试验。杂交受胎率平均为50.40%,截止1983年共产各类犏牛99头,存活94头,犊牛成活率为94.95%,用海福特和安格斯公牛冻精对母牦牛进行人工授精,平均受胎率为68.89%,3年共生产杂交犊牛74头,其中72头存活,成活率97.29%。26个月龄海犏牛、黑犏牛、安犏牛的平均体重分别是223.5 kg,237.50 kg,221.4 kg,分别为同龄牦牛体重(145.10 kg)的154.03%,163.68%和152.58%[8]。该研究结果表明,进行种间杂交可以加速牛群周转,缩短牦牛上市出售牛龄,为合理利用牦牛资源,提高高寒牧区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开辟新途径。杨勤等报道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进行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可达46.99%,比用黑白化奶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高6.99%。所繁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高,公犏牛为21.41 kg,母犏牛为20.52 kg,比公母牦犊牛初生重分别重5.2 kg,7.33 kg;比当地公母犏牛分别增加6.06 kg和5.55 kg,且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牛体重为184.43 kg,母牛为178.67 kg,比同龄甘南牦牛重62.76 kg和61.01 kg,比本地公母犏牛分别重52.94 kg,52.68 kg(P<0.01)[9]。
甘南地区犏牛繁殖的主要目的是产奶。因此,牦牛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良种牛冻精(娟姗牛等)与母牦牛进行人工授精等方法生产良种犏雌牛。
总之,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应以“杂交改良,提高品质,扩大数量,发展产业,增产增效”为指导思想,立足甘南地区牦牛资源,在加快调整畜种畜群结构的基础上,引进符合《甘南牦牛》标准要求的一级以上种公牦牛投放到组建的基础母牦牛群中,通过宣传组织牧户共同参与牦牛产业发展行动,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普及推广实用新型畜牧技术,示范和推广牦牛优良后代培育技术、怀孕母牦牛产前产后补饲技术、配种季节种公畜补饲技术,牦犊牛不同年龄段早期断奶技术试验、母牦牛“一年一产”技术等,以实现牦牛产业提质增效与实用技术应用相结合,提高牦牛整体生产性能,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全面提升牦牛产业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