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胜牛开发利用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9-01-08郑祎宁李佳霄徐琳娜韩登武雷初朝黄永震
郑祎宁, 李佳霄, 徐琳娜, 贺 花,韩登武, 雷初朝, 陈 宏, 黄永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前 言
早胜牛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其特点是被毛纯、抗病力强、瘦肉多,肉质肥美,因此深受人民喜爱。但早胜牛产业发展始终受限于养殖规模小、饲草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品牌号召力等问题,难以形成产业化养殖规模。为了加速其开发利用,必然要充分了解其生理特性、生活环境、养殖要求等,并为早胜牛的饲养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力求实现早胜牛养殖产业化,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
1 早胜牛概况
1.1 自然生活环境
早胜牛主产于庆阳市宁县,其早胜、良平、平子、中村为早胜牛中心产区,其他县区都不同程度的饲养早胜牛[1]。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10 ℃,年日照时间2 250~2 600 h,无霜期140~180 d,年均降 雨480~660 mm;境内主要种植玉米、高粱、麋子、荞麦、苜蓿等农作物,年留存紫花苜蓿面积约6.65 hm2,占耕地面积的8.6%;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各类秸秆达200万t以上,是发展牛羊养殖的理想区域。
1.2 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
整体而言,早胜牛体格高大方正,结构匀称,全身被毛纯,以紫红色为主,另有红色。头部大小适中,其上生长的角,形状多样且较小,呈“萝卜角”或“铃铃角”、“疙瘩角”,卧息时四蹄不露,公牛头大颈粗短,垂肉发达,貌雄伟,母牛头长清秀,颈细薄,成年母牛体高(121.86±4.04) cm,体长为(137.17±5.43) cm,公牛体高(142±3.31) cm,体长为(163.5±4.5) cm。早胜牛开始配种的年龄多为2岁。生育周期多为2年1胎,占65.8%。1年1胎占比较少。早胜牛肉嫩多汁,肉质鲜嫩,口感较好,同时兼顾出肉率高等特点,净肉率可达55.3%,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脂肪肉比为1∶1.6,脂肪含量为35.2%,蛋白质含量为13.8%。早胜牛耐粗饲,适口性好,易于育肥[2-3]。常年粗饲料以玉米青贮、紫花苜蓿、荞麦秸秆等为主,精饲料以玉米、胡麻饼、麸皮等为主。在中等饲养强度下,18月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0 g和550 g,屠宰率达62%,净肉率达50%[4]。
2 早胜牛的开发利用现状
2.1 饲养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早胜牛的开发始终难以达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早胜牛养殖产业逐渐形成了农民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养殖场为辅的养殖模式[5]。这种养殖模式结构分散,抵御市场波动的塑形小,缺乏产业发展必需的交流沟通和产业决策,难以大规模推广新的科学养殖技术。早胜牛耐粗饲,适口性好,易于育肥[6],但当地饲草产业发展落后,重养轻草,在造成农作物秸秆大量浪费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饲草缺乏的局面,这也成为农民放弃养牛的原因,并导致小规模分散养殖主要分布在山川区,山川区农民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饲养管理粗放,难以达到早胜牛生长所需营养条件,进一步导致肉牛饲养效益不高,难以达到养殖规模化[7]。养殖效益不显著决定了早胜牛养殖难以长期发展。陇东地区加工产业落后,缺乏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能力,难以满足产业需求,也导致当地肉牛销售以传统的活牛销售为主,养殖户所得利润低,早胜牛附加加工价值被贩运商户和加工企业所得,这种“养牛不如贩牛”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当地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加剧饲养和加工供需矛盾,严重破坏了早胜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8]。牛类养殖产业是一个前期投资相对较大,资金回笼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8]。一个现代化养殖场的建立要花费巨大的前期投资,盈利资金收益慢。因此,产业资金不足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本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现状
早胜塬作为陇东地区与陕西商品交易的重要关卡,生活材料交易以及活畜交易在当地盛行。当地引进产于关中平原的秦川牛与原产于当地的早胜牛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杂交后代取得了显著的改良效果,既继承了秦川牛优良的外形特征,又充分发挥了早胜牛的肉质特性[9-10]。随后又相继引入南德温、利木赞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以秦杂后代为母本,通过导入杂交、横交固定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杂交群体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形成稳定的血统结构,逐渐分化形成了早胜牛[10-12]。但当地村民缺乏科学指导和合理规划,滥交乱配,破坏了早胜牛品种资源,所产生的杂交后代也不够理想,同时也导致早胜牛纯种饲养量却大幅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7万多头锐减到目前的4万多头,早胜牛优质资源流失加剧,严重影响当地黄牛改良的成效,削弱产业发展的基础[13]。根据对早胜牛贩运户的调查,早胜牛因其出肉率高、肉质鲜美,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各大城市倍受青睐,其收购价格每1 kg高于其他肉牛1元左右[14]。但由于历史和种群数量的原因,早胜牛只是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种进行介绍,对其种质的界定还是定位于陕西秦川牛的一个品系。早胜牛虽然具有诸多优良商品特性,也被诸多地方作为改良当地肉牛的首选母本,但其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和学术界的种质认定,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优良肉牛品种得到国家的认可,没有进入全国28个肉牛品种之列,更谈不上进入全国四大黄牛品系,也没有作为一个独有的优良肉牛品种大力推介而被广大消费者所认知,其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15]。
3 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肉牛行业正不断蓬勃发展,早胜牛作为秦川牛的优秀类群,具有生产优秀高档牛肉的内在潜质和培育现代肉牛的外形特征。为此,结合当地实际,建议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
3.1 增加产业投入资金,行政推动产业规模化
目前早胜牛产业发展仍然处在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尴尬境地,一些制约产业发挥的因素仍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良好反馈机制,过度依赖政府产业扶持投资,没有形成“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市场扩大”的良好循环。肉牛养殖行业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周期长、单体利润低,启动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6],此时,行政推动将成为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做好品牌宣传以及产业扶持,特别是做好对于早胜牛优质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早胜牛优良品种,提高当地农民对于早胜牛的认知度,提高生产积极性。
3.2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扶持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达成战略互助关系,积极开展交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保证早胜牛产业积极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定期开展养牛技术咨询和培训,全方位地深入民众中,科普养殖知识,宣传养殖经验,增强当地农民对于早胜牛的品种自信心,提高当地农民的养殖水平,帮助村民掌握基本的饲养管理要点、选种选配原理、饲料的加工与调制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还要加强对畜牧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组建一批技术服务质量过硬的技术团队,保证早胜牛产业长足发展[17]。通过养殖示范户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肉牛养殖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3 强化饲草开发,提高养殖附加价值
始终将饲料生产放在早胜牛开发利用的首位,努力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坚持走节粮型食草畜牧业发展道路,推动现代种植业由“一元化”向“三元化”发展,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大力推进早胜牛产业化开发[18]。青贮技术作为饲草开发的重要突破口,保证饲料青绿秸秆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同时,抓住肉牛加工市场空缺的机遇,改进屠宰加工生产线,启动或者引进先进加工产业链,研发新的牛肉副产品,推进早胜牛牛肉精深加工,全面延伸早胜牛产业链,提高产业开发效益。
3.4 保护早胜牛种质,实现品种认定
早胜牛现有的种质定位是作为秦川牛的一个品系,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肉牛品种得到国家认可,也没有得到大力推介。早胜牛是改良本土种牛的优良母本,拥有产肉多、肉质鲜嫩等专门化肉牛必备特点,相关部门应该尽早完成对品胜牛的品质鉴定,全力打造早胜牛品牌。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同时利用其创造品牌效应,增大其影响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提高早胜牛的品种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提高早胜牛的市场份额[19-20]。划定良种基地并建立保种群:在良种基地中禁止引进其他杂种牛,防止基因混杂。在育种基地中建立足够数量的保种群。通过选种、选育、基因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保持早胜牛优良性状,弥补劣势。保护群体规模、品种特征、生长繁殖性状等特点。
4 小 结
将早胜牛产业化发展与扶贫政策相结合,以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种类,打响早胜牛品种品牌,扩大肉牛市场,市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保护早胜牛优质种质,建立完备的基因组,以早胜牛为母本培育更加优质的肉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