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观念问题及对策
2019-01-07张文静梁喻嘉
张文静 梁喻嘉
摘 要:当今,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其中大学生择业观已经成为影响其就业及创业的关键因素。笔者结合多年法学专业就业及创业指导工作实际,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创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从工作实际出发主动寻找具有时效性的解决路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及创业观念,以顺应新发展、新变化,最终实现顺利就业或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杠杆等任务加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普通高校毕业生是解决就业的重点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保就业”全局。
择业观在很大程度上主导、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择业期望和择业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结果。构建积极健全的择业观,是引导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缓解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必要途径。择业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和长期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主动探索与实践。
一 就业及创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面子就业”思想普遍存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梅范林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近段”。可以预期,未来一场大型招聘会上,除了普通劳动者,近一半都是大学生,不再特殊的大学生将被视为普通劳动者统一考虑就业。所以,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注重实实在在的能力而非学历光环。
然而当下,从政府部门、教育界到社会公众,不少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这种精英教育观赋予了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对大学生特殊对待,只注重学历,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在全社会根深蒂固,使得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无论是哪所大学毕业,很多学生都有“面子就业”的思想。面对以上这些新发展、新变化,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或持观望态度。
(二)“考研热”持续升温,“慢就业”心态凸显
首先,随着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公、检、法等单位人员逐渐饱和,传统意義上的“铁饭碗”对学历和学校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更多地加入考研大军。近几年,全国每年考研人数激增,考研形势异常严峻。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增加21.8%,创下十余年来最大增幅,其中往届学生占比45%,接近一半。
其次,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也比较开明,支持孩子毕业不急于就业,有业不就,在家待业;也有些学生求职预期与岗位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偏差,或自身竞争能力不强,导致无业可就,在家待业。这一现象在“90后”尤为普遍,“慢就业”的概念也由此而来。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都有“慢就业”的大学生。在今年的春招中大学生“慢就业”心态凸显。
二 就业及创业观念的引导策略
(一)就业及创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就业及创业观念的转变要从大一新生开始抓起,端正学生就业观、树立合理择业观,鼓励毕业生“顺势而为”,将求职注意力由“高大上”转向“真需求”,先就业再择业,甚至勇敢创业。就业与创业指导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思政教育的各个渠道,进班会、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进家庭。“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辅导员在班会上集中讲、在宿舍里一对一讲、在学生和家长活跃的网络平台中公开讲,请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从专业发展角度讲,利用家长会、家长群、与家长的交谈中对学生家长反复讲。辅导员与专业老师紧密配合,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学生活跃的网络空间中不经意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清现实,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二)就业及创业指导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法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2018年改革后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利用第二课堂覆盖面广、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校友和合作单位等社会资源,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注重专业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接触社会和就业岗位的实践中加深对就业形势认知,明确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三 结语
近年来,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学生的“定位不准”、“有业不就”、“眼高手低”、创新意识不强。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全员积极参与,协调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及创业氛围,调整和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观,以顺应新时期国家发展与社会形势需要。
参考文献:
[1]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