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英语对话能力的探析
2019-01-07卢丹
卢丹
摘 要:《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对话”则是英语交际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表现方式。目前小学英语PEP教材中的“Lets talk”板块主要以情景对话的方式予以展现,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对话”功能的承担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用有效方式的来提高Lets talk的对话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lets talk;对话能力
一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现状
目前PEP教材Lets talk板块的教与学存在以下问题:
教:很多学校的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仍然呈现传统低效的教学状态,表现为单词—句子—翻译的课堂模式,始终停留在回忆性、模仿性输出等简单的方式来操练对话,这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不真实的对话状态中,脱离语言实际,无法实现语言的运用能力,更不能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容易把对话教学上成阅读教学,过度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对话”被简单冠以“听课文”“读课文”模式,成为披着“听说”外衣的“伪对话”教学。
学:学生口语能力弱,英语对话表现怯懦,话题意识薄弱,不知道如何就一个话题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主要表现为不知道该怎么说,无话可说。因此寄希望于机械性思考,把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点的背诵上,而不是注重实践运用。长此以往,“啞巴英语”的状态仍然存在。
因此,要让小学生能够呈现真实地“对话”输出状态,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运用合理且高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增加真实语言交流效果。
二 语境推动,使对话“更真实”。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学习,并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习得也同样离不开语境的助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本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谈论这个话题”、“我们是怎样来谈论这个话题的”,其实这就是让学生明确教材的内容(话题而非仅仅指语言知识点)通过怎样的语境来完成的。
三 巧妙提问,使对话更深入。
教学中,明知故问机械性地句型操练并非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课堂上,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是对话课的常态以及重要展现方式。但如果这些问答之间缺乏思维的流动,则语言学习缺乏意义,学生也只是在头脑中堆积了这些语言,但并不知道输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意义。简言之,学生始终只能停留在对话的表面,不会运用语言。这时候,教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建立“信息沟”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三下年级Unit Three At the zoo这一单元为例:
这一板块的语用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适当语境中描述动物名称Look at the monkey\giraffe\elephant\ostrich\并能够用简单的话语来描述体型 Its so tall. Its short and fat. 身体部位It has a small head\short tail\long nose\small eyes\big ears etc.
授课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对这块内容有不同的教法。通过笔者的观察,大多数老师采用的都是“观察法”:让学生根据视频、图片来进行描述。即使创设了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同样是通过watch the video 的方式来教授目标语言。因为语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输出真实的话语,但如果仅仅是如以上的设计步骤来看,学生的输出虽真实,但仍然停留在最初级的表达上。
笔者对本课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巧妙地加入了一类问题:What makes the giraffe so tall?\What makes the elephant so big?\ What makes the ostrich run so fast ?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输出的语言仍然是目标核心语言:It has long neck.\It has long legs.\ It has a big body .但相比表面的描述,这样的应答充满了意义,语言目标是有思维流动的,长期训练下来,学生会知道自己的表达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真正对语言从“懂”到了“会”。
四 加大语量输入,使对话更丰富。
克拉申很早就提出了习得理论,他认为:语言输入是我们习得语言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语言输入量的大小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习得结果。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有效的语言输入才是影响我们语言习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学生的语言输出是建立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但输出和输入的量并不对等。简言之,要想让学生输出1分钟时间的表达量,可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给学生2分钟3分钟甚至更多分钟的输入量。因此,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要始终有加大语言输入量,在教授新知时反复滚动已学的旧知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
明确了加大输入量的重要性后,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旧知的滚动不是简单地叠加在新知的呈现上,新旧知识之间是有必要且重要的联系的。下面以六年级下册Unit Four Then and now为例来谈谈具体地操作。
下图是教材呈现的lets talk的内容,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之前学过的内容,考虑到目标语言“There was.....then.\ There is......now ”来分别描述学校在过去与现在的变化,根据生活实际和经历,我们认为“任何设施以及建筑的变化是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鉴于此,在原有的文本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合理地再构,加大了语量地输入。
G:The schoo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y old school.
S: Tell us about your school, please.
G: There was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 on a hill. We had Chinese and maths class in that small building. We had music and art class there. We read books there. We had lunch there.
W: There was no music room. There was no art room.There was no library in your old school. There was no dining hall.
G: But we had fun at night on the hill.
W: Could you see stars at night?
G: Yes, I liked the stars.
S: Me too. One day Im going to visit the moon.
W: The Americans took about five days to get there in 1969.
S: How do you know that?
W: Easy, I looked it up on the Internet. Could you use the Internet? How did you learn?
G: No, we listened to the teachers and read lots of books.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in my time.
There was no Internet in my time.→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There was no Internet or computers in my time.
加橫线部分即为加大部分的语言输入量内容,以辅助文本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推进语言学习。We had Chinese and maths class in that small building. We had music and art class there. We read books there. We had lunch there. 这是以前的人们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时让学生输出There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这一文本语言显得水道渠成。同时这句文本语言也为学生进行There was no music room. There was no art room.There was no library in your old school. There was no dining hall.这一There was ...句型的操练提供了很充分的证据。所以学生需要输出的目标语言都没有变化,但加入的这些语言量却实实在在为学生的输出提供了理由和支撑。
教材板块中lets talk呈现的情境和语言材料都是静态,教师要有将静态材料在课堂进行动态实施的能力。只有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体、学生个体、教材、教师思维、学生思维这些都流动起来,英语“对话”的交流本质才能得以实现。让对话真实、灵动、丰富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居梅芳.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文本再构的实践 [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5):19-21
[3]林燕. 浅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J]新课程学习.2012.(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