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应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临床价值

2019-01-07朱黎明高玉宝纪燕

当代医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鼻胃肠管肠梗阻

朱黎明,高玉宝,纪燕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湖北 丹江口 442700)

小肠梗阻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急腹症,其主要是因为小肠位置发生改变或出现机械性堵塞引起的,其中40%~60%为粘连性肠梗阻,多由盆腔手术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粘连形成的。胃肠减压作为临床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手段,其主要通过虹吸作用吸出患者肠道中的液体和气体,以使肠道压力快速减轻,将肠梗阻解除[1]。以导管插入位置可分为两种,即鼻肠减压和鼻胃减压。本文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6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以下分析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6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8例。对照组男32例,女46例,年龄35~87岁,平均(62.5±4.7)岁;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13~47 h,平均(32.5±4.2)h;其中低位小肠梗阻36例,高位小肠梗阻42例;实验组男33例,女45例,年龄36~88岁,平均(63.6±4.8)岁;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14~46 h,平均(31.3±4.0)h;其中低位小肠梗阻37例,高位小肠梗阻4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意义。符合《内科学》中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

纳入标准:①初次发作,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②以腹胀、腹痛、恶性为主要症状表现,同时停止排气排便;③腹部CT、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具有程度各异的小肠胀气现象,且存在多个液气平面。排除标准:①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疝、肿瘤等病因引起的肠梗阻;②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障碍;③凝血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常规性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禁饮、静脉营养和抗感染等。对照组使用鼻胃管加以治疗:盲视状态下经鼻腔将鼻导管插入,抵达胃底后借助注射器进行抽吸,抽出胃液则表示胃管已达到既定位置,此时链接好鼻胃管末端和胃肠减压器,以患者病情需要为依据对鼻胃管深度进行适当设定。实验组使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加以治疗:设备为CLINY经鼻肠梗阻导管(具有两囊三腔,组成包括内管、气囊和外管3部分。选择仰卧位,采用利多卡因对口、鼻咽部黏膜进行麻醉,经鼻腔向胃内送入导管,将胃内容物吸出。调整为右侧卧位,促使导管前端与幽门保持对立状,借助导丝配合经幽门向十二指肠置入导管。撤回导丝到十二指肠上段的位置,上述操作反复进行。向空肠屈氏韧带以远置入导管并在到达位置后,将造影剂注入到导管中,对导管走行以及前端位置进行观察,将蒸馏水10~15 ml注入到球囊中,以便对球囊进行扩张,后端与负压泵连接好进行引流。采用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定时冲洗,对引流量、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置管后对腹部立卧位定时进行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对引流管位置进行调整,待引流量<200 ml/d后,允许拔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3天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日平均减压引流量进行观察记录。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症状(恶心、腹痛)彻底消失,恢复自主排气、排便能力,肠鸣音正常,X线检查发现液气平面完全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X线检查发现部分液气平面消失为好转;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变或明显加重为无效[3]。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日平均减压引流量则多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进行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进行比较(±s)

组别对照组(n=78)实验组(n=78)t值P值腹胀腹痛缓解时间4.9±2.0 2.8±0.7 8.752 7 0.000 0排气排便恢复时间4.0±1.3 2.5±0.6 9.252 5 0.000 0气液平面消失时间7.2±2.0 5.7±1.7 5.046 9 0.000 0日平均减压引流量252±198 1 035±212 23.838 9 0.000 0

3 讨论

小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不仅会改变肠管自身结构与功能,还会造成全身生理功能紊乱的情况出现,患者病死率达5%~10%左右。对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而言,实施胃肠减压后即可使肠管内压力降低,同时使胃液分泌和梗阻以上肠管中积聚的液体气体明显减少,对局部血运进行改善。但传统鼻胃管减压的治疗方式最远只能到达胃中部的位置,并且需要在液体达到一定量以后才能将少量胃液抽出,属于被动性的减压方式。因为肠梗阻后肠内径处于明显增大的状态,胃肠加压对小肠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4]。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直接到达空肠屈氏韧带以远的位置,利用前气囊中液体的重力和肠蠕动双重作用,促使肠道中的导管持续前行,抵达梗阻近端肠管内后,对通行障碍积聚的胃肠液进行负压吸引,使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有效降低,恢复肠管血运,获得排除梗阻的治疗效果[5-6]。通过导管造影的方式可对导管位置进行明确,以免导管出现缠绕、弯曲的情况,为导管快速、准确到达梗阻部位提供保障,减压起效速度快,临床效果显著[7-9]。

本研究中,对照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日平均减压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实验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实验组(P<0.05)。从而有效证明,粘连性小肠梗阻胃肠减压中选择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对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大力普及。

猜你喜欢

鼻胃肠管肠梗阻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纯属误解[绝不能插鼻胃管]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