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类专业国际化路径探究
——基于海南省高职外语类专业的思考
2019-01-07温春雨
温春雨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国际商务系,海南 文昌57132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途径,针对海南省教育领域,高校国际化不仅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高职外语类专业尤为如此。外语技能因其独特的国际特性,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沟通交流作用,各类涉外专业无一例外地将外语技能纳入核心技能之一。
本文所指的外语类专业非教育部专业目录严格意义下的外语类专业,而是泛指以外语技能作为核心技能之一的所有相关涉外专业,包括以“外语+职业”为技能的各类语言专业,同时也包括以“职业+外语”为技能的经贸类、旅游类、工商管理类等非语言类涉外专业。其目的在于突破外语语言类专业壁垒,将外语技能置于国际化背景下同其他技能综合考量,从而为区域性高职外语资源的整合与调整提供参考。
一、高职外语类专业国际化
高职外语类专业具有“高等、职业、外语”三维特征,其中,高等是教育属性,职业是核心内容,外语能力是 “该职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尽管重要、关键,但却绝非唯一”[1]。职业技能和外语技能的深度融合一直是亚洲各国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手段。新加坡近年来在亚洲市场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优势,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职场环境下的双语或多语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2],是 “一个国家高职教育以国内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3]。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猛增和国家级百所高职示范院校的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突飞猛进,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自2006年以来,骨干高职院校纷纷率先探索国际化外语类专业办学模式,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境外院校、组织机构、跨国公司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院际间学分互认开展“3+1”、“2+2”联合培养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平台,建成了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师资培训基地,并从香港职业训练局引入国际资质的香港电机工程专业证书;江苏省的高等职业院校与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院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及教学模式等。总体来讲,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化过程中的活动策略可以概括为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校企合作、师资培训交流、课外活动实践四个方面。
但是,除了个别骨干院校异军突起外,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国际化观念滞后、师资国际化水平低、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国际化内涵、国际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合作办学形式单一、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4],对于数量众多的区域性非示范高职院校更为如此。
长期以来,海南省外语类专业由于地理因素,在高职教育中缺乏竞争性。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中海南——东盟自贸区项目的推进,海南省外语类专业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加快海南省高校国际化进程、推进区域性高职国际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海南省外语类高职院校同样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
二、海南省高职外语类专业的国际化路径
海南发展要突出“海外、海洋、海上”优势[5]。21世纪赋予海南省拥有众多的国际化契机,海南省各高职院校积极以“外语+职业”或“职业+外语”专业技能为突破口,探索国际化路径,并取得不少成绩。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依托海南省英语日语应用研究会、海南省应用外语研究基地、海南省东盟语言文化普及示范基地三大平台,积极秉承“外语+职业”技能特色,开设了15个语种专业,其中涉及东盟国家的语种专业达7个,目前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关系,仅泰语专业就与博仁大学、拉嘎邦先皇技术学院和吞武里皇家大学等3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各语种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国际院校,其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语、缅甸语等小语种均以出国学习实践的形式进行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平台,和国际上27所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通道,与新加坡、阿联酋、马尔代夫等国的多个公司建立就业合作,并通过派送学生、教师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和境外实习工作的形式,探索“职业+外语”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海南省其他高职类院校外语相关专业也在经贸、旅游、工商等领域积极需求国际化办学突破口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海南省区域性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整体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下是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
(一)传统外语专业过剩和小语种专业缺乏之间的矛盾
海南省外语语种基本上以传统的英语为主,面向东盟市场的小语种仅有个别院校开设(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3所高职院校开设日语专业,2所院校开设韩语,2所院校开设俄语。随着日、韩市场低迷,日语和韩语专业办学难度加大,新增小语种又面临办学成本高、师资短缺、生源规模小等现实问题。
(二)职业市场对外语迫切需求和单一的外语类专业国际化滞后的矛盾
就国际化专业活动来看,经贸类、旅游类、航空运输类等职业技能突出的涉外专业最为活跃,外语语言类、教育类等外语类课程在国际化活动中反而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在于国际化交流中始终以职业技能为纽带,外语只是作为工具而非专业,所以在国际化合作交流中,单一的外语语言专业、教育专业(主要面向国内区域性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渠道受限,难于谋求国际合作伙伴。此种情况反映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矛盾:一方面,各类“职业+技能”涉外专业外语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国际化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语言类专业缺乏职业技能支撑点,国际化活动难以拓展。
(三)区域环境受限,国际化项目缺乏双向交流
在国际化活动策略方面,海南省高职院校也主要通过国内合作办学、师生交流、课外实践等进行,但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整体上缺乏面向市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项目推动,例如国际专本对接、国际间校企合作等。另外,由于海南省高职院校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缺乏融合支撑环境,就业渠道相对单一,使得部分国际化项目无法双向交流,缺乏实质性进展。见表1。
表1 海南省高职院校外语课程开设专业情况
三、思考与建议
自2015年起,海南省政府及教育厅已经开始着手破解海南省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高校国际化意识不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低、小语种专业缺乏、国际学生总体规模小”的难题[6]。笔者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国际化提出如下建议:
(一)区域内高职院校统筹调整,整合资源,强化品牌特色
根据对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外语作为核心技能之一的所有专业中,旅游类专业有10所,经贸类7所,其次是航空运输类(3所),会展类和语言类各2所,其余为文秘类、教育类、工商管理类和市场营销类(各1所)。见图1。
图1 海南省高职院校外语课程开设专业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外语作为语言类专业(外语+职业)开设的院校仅有2所: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和海口经济学院,其余专业均已按“职业+外语”的形式将外语作为核心技能和职业课程并列开设。这在操作层面容易形成两种弊端:其一,区域内职业教育所面向的趋同性容易使优势资源集中在个别院校,不利于各院校特色发展,更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其二,外语资源(尤其是小语种资源)需要长期系统的建设才能投入教学,盲目跟风开设小语种专业,会给教学管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建议海南省教育厅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统筹调整,整合资源,以便各院校特色发展,资源互补,优势共存。其中,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李渝凤院长“以海南外语职业学院为基础筹建海南外国语学院,突破海南省目前的小语种人才学历瓶颈”[6]是一种大胆的设想,也可以依托该院的小语种优势资源,进行各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二)各院校共同参与,组建跨院校的区域性专业国际化交流平台
海南省高职院校相对数目少、规模小,各院校在国际化活动中往往孤军作战,造成资源和机会的浪费。如果能够组建跨学院之间的外语类专业交流平台(最好包括本科院校的外语类专业),一方面可避免各学院人才重复培养,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各校自身特色,进行优势互补,拓宽海南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维度。
(三)依托侨乡资源和“海上丝绸之路”优惠政策,建立规模化的国际特色项目
海南省拥有丰富的侨乡资源,民间开设有南洋文化节,海南中新网开设有专门的“海南侨网”,在海南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少院校积极发掘华侨资源并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优惠政策,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华侨商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稳定、规模化的国际合作特色项目(专升本、实习就业等),不仅强化了以外语展示职业技能的能力和信心,更推动各高职院校“外语+职业”、“职业+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国际化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所有专业都要参与,也不意味着所有院校都要具备充足的外语资源,区域内调整和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节约教学资源、打造品牌特色和规模化项目推动。海南省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建议不仅对于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有助推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中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同样也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