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对改善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的效果探析
2019-01-07周枫诚徐蓉
周枫诚 徐蓉
分娩是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但初产妇缺乏分娩的经验,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最终影响到妊娠结局,甚至危及母婴安全[1-2]。本文主要就中医情志护理对改善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并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数字随机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初产妇200例,分为两组,100例常规组施行常规护理,年龄为21~34岁,平均(27.00±1.62)岁。100例研究组则开展中医情志护理,年龄为22~33岁,平均(28.00±0.95)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施行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历书写、医嘱传达等;研究组则开展中医情志护理,具体如下:
(1)开导法:护理人员应采用和蔼、积极、正面的语言与初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初产妇的信任和支持;在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充分评估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变化,并及时给予开导,进而消除因自身角色变化和其他因素而造成初产妇心理压力的加大;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充分向初产妇讲解产后个人护理、新生儿护理的方法,进而改善产妇身体及精神状况。
(2)清静养神法:护理人员应保持初产妇病房环境的清洁和安静,并适时告知初产妇,分娩是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应以清净、安定地心态看待分娩;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详细为其讲解疼痛的原因,并尽可能满足产妇的合理诉求,以缓解产妇的焦虑感。
(3)移情易性法: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安静、舒缓的音乐转移初产妇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平复心态、缓解产后疼痛感;同时,护理人员还可播放一些儿童歌曲,让产妇更快进入到母亲这一角色中去,提升产妇的自信心以及使命感。
(4)情志养生法:护理人员可根据产妇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为其提供相应的娱乐活动,如播放新闻、讲幽默、有趣的故事等,以缓解产妇产后抑郁情绪。
1.3 效果评定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护理后两组产妇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30分,评分越高,表示产妇抑郁症状越严重[3-4]。采用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护理满意度问卷对两组护理后产妇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总分100分,分数在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分数在70~89分为满意;分数不足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后的EPDS评分
研究组护理后的EPDS评分(5.16±1.21)分,常规组护理后的EPDS评分(10.83±1.58)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91 0,P=0.019 9,P<0.05)。
2.2 对比两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后总满意度97.00%,高于常规组的84.00%(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n,%)
3 讨论
分娩的应激性非常强烈,加之,生理剧变、新生儿情况、产后出血等都会给初产妇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而不良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到产后产妇乳汁的分泌,而且还会引发产后抑郁症,最终影响到产妇产后的康复[5-7]。情志是对患者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总称,是结合思想、感觉、行为等而产生的生理、心理状态;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志中,极易造成行动与思维的迟滞、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最终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8-9]。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研究的深入,中医情志护理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其作为中医辩证施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据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且此种护理方法在缓解与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0-11]。本次研究中,开展中医情志护理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的EPDS评分(5.16±1.21)分,优于常规组护理后的EPDS评分(10.83±1.58)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护理后的总满意度97.00%,高于常规组的84.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帅菊等[12-13]研究结果相符;由此证实,在初产妇的护理中施行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而促进产妇的康复。
综上所述,给予初产妇中医情志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产妇心理状态,而且还能够拉近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