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对脑血栓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2019-01-07陈勇付德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脑血栓阿托血小板

陈勇 付德安

脑血栓多发于老年人群,具有病情长,难治愈的特点,患者不仅行动不便,而且多合并语言障碍[1]。脑血栓形成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血脂异常和脑血管发病具有重要的关系,其血液黏度过高,血小板聚集等也是引起疾病的关键因素[2]。所以,在临床治疗用药选择阿托伐他汀、抗血板药物分析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可以掌握患者病情治疗进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排除了心肌梗死、脑出血、精神障碍及药物过敏患者。知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随机将72例脑血栓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61.5±4.8)岁;观察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3~73岁,平均(62.2±4.9)岁;两组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吸氧、溶栓、预防感染及预防心脏损伤、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脑水肿等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配合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治疗,常规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选择每日口服1次,每次用药剂量控制在20 mg,选择晚餐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53035,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每日口服1次,空腹服用剂量控制在100 mg。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1]对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恢复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肌内恢复Ⅳ及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肌力提高2级,基本恢复语言功能;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肌力提高1级,改善语言功能;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开始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沉降率)和血小板参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变化情况[3-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5.00%,观察组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表1 对比两组疗效(n/%)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对比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脑血栓的主要因素,再加上脂质大量沉积于血管壁,动脉内膜局灶纤维性增厚,深部成分崩解和坏死[5],都会引起动脉壁发生硬化,使血小板聚集速度加快,形成血栓。阿托伐他汀属于脂溶性他汀类药物[6],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使HGM CoA还原酶作用受到阻碍,减少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肝脏胆固醇还原酶、限速酶活性起到抑制作用[7],还能对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起到刺激作用,利于肝脏LDL-C摄取、分解代谢,减少血清LDL-C含量[8],减少斑块脂质堆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得以延缓[9]。同时,阿托伐他汀还能阻碍游离胆固醇和乙酰胆碱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结合,胆固醇脂化得到有效的抑制,使斑块得以稳定[10]。阿托伐他汀还能对TXA2合成、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使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水平得以提高,使鸟苷酸环化酶被激活,使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得到有效的抑制[11]。抗血小板药物选择阿司匹林,可以促血小板聚集,收缩血管。本次研究结果与他人相符[12]。可见,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理想,而且能改变血流变学和血小板参数,治疗有效性较高。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治疗前(n=36) 188.1±28.2 14.0±1.1 19.6±1.9 33.2±9.0 2.3±0.2 6.1±0.8 48.3±8.6治疗后(n=36) 192.5±37.1 13.1±1.2 18.5±2.0 31.2±9.9 2.1±0.2 5.8±0.9 46.1±7.3 t值 0.842 1 0.309 2 0.360 4 0.312 5 0.034 1 0.050 4 0.709 2 P值 0.358 7 0.578 1 0.548 3 0.576 1 0.853 5 0.822 3 0.399 7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治疗前(n=36) 179.2±29.3 14.7±1.0 19.5±2.0 32.5±9.1 2.2±0.2 6.0±0.9 48.2±8.5治疗后(n=36) 245.8±40.5 12.1±1.1 13.5±1.3 25.0±8.0 1.6±0.1 4.4±0.6 38.5±5.0 t值 13.037 5 7.643 6 7.125 0 7.859 6 6.947 4 7.033 0 8.305 6 P值 0.000 3 0.005 6 0.007 6 0.005 0 0.008 3 0.008 0 0.003 9

表4 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表4 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s)

对照组(n=36) 192.5±37.1 13.1±1.2 18.5±2.0 31.2±9.9 2.1±0.2 5.8±0.9 46.1±7.3观察组(n=36) 245.8±40.5 12.1±1.1 13.5±1.3 25.0±8.0 1.6±0.1 4.4±0.6 38.5±5.0 t值 5.852 8 5.883 4 5.806 5 5.454 5 4.444 4 4.504 1 7.590 4 P值 0.015 5 0.015 2 0.015 9 0.019 5 0.035 0 0.033 8 0.005 8

猜你喜欢

脑血栓阿托血小板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