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
2019-01-07文雪刚
文雪刚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主要是指胆道结石、炎症等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如不能及时进行病情控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对身体造成严重威胁[1]。该病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确定手术时机,掌握更加科学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为该病的后期恢复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促进患者恢复[2]。本文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为(42.21±10.67)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42.32±10.56)岁。两组患者均进行检查确诊为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及时进行禁食禁水相应操作,缓解胃肠道压力,降低胃黏膜对组织的刺激,防止胰腺的分泌,并且适当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类药物,降低胃酸的分泌,及时给予必要的肠道营养支持[3]。
对照组采用延期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胰腺各项功能进行监控,确定患者胰腺功能恢复后,于治疗2周后进行手术,进行治疗[4];观察组则采用尽早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入院期间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法,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在住院早期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对症状进行缓解[5-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其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淀粉酶指标、总胆红素指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淀粉酶、总胆红素、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s)
对照组(n=50) 226.32±61.56 35.02±10.35 9.23±1.56观察组(n=50) 174.13±20.02 20.95±8.21 4.14±0.22 t值 6.399 8.453 25.644 P值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疾病,也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也较多,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影响后期的治疗[7]。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一般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症状较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整体的效果较为理想,可在胰腺功能恢复后进行手术,降低手术的风险,但是作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本身病情发展较为严重,如采用保守治疗,可出现梗阻以及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出现死亡,因此需要对治疗整体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尽早手术的方式,于发病早期就进行必要的手术,可以降低患者因为病情发展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出现继发性感染,整体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8-10];但是早期手术治疗也需要进行早期的干预,在手术前需进行基本配合,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之后进行科学的手术干预,将基本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进行相互配合,降低治疗中的各项风险,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1-14];在进行早期手术患者中,对其手术后效果研究可以发现,患者因为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因此自身在恢复方面可以及早进行干预,及时对胰腺的各项功能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降低恢复期内病情复发的可能,但是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其他类型胰腺炎,则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病情进行判断,确定病情后再进行手术,对于一些慢性胰腺炎则需充分全面的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情确定手术方案,进而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提升治疗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尽早手术治疗方式,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