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毒检验3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分析

2019-01-07李东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免疫吸附苯胺螺旋体

李东玲

(辽宁省阜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 123100)

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会让人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并且梅毒螺旋体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因此及时发现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及周围人都有很大的意义[1]。此次研究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这3种方法在对梅毒检测时的准确率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40例梅毒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定为研究组,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00、140例;年龄在20~64岁,平均年龄为(31.32±5.67)岁;构成研究组中早期、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比例为39、78、72、51例。另外再选取240例身体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比例为109、131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年龄为(33.45±6.9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可比。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人员均采用ELISA、TRUST、TPPA方法进行检验,采集对象的3 mL肘静脉血液进行梅毒检测,将测试对象的血液离心分离出血清然后实施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算χ2值与P值,当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ELISA、TRUST、TPPA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7.08%,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阳性检测率为:97.5%,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阳性检测率为87.9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对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方法。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使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阳性检出率最高。

2.2 3 种方法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比较: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的敏感度:98.1%,特异性为:99.5%;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敏感度为:88.8%,特异度为:97.9%;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99.5%。3种检测方法均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详见表2。

3 讨 论

梅毒患者的血液中血清检测可发现两种抗体,包括非特异性抗类脂质、特异性抗螺旋体。在梅毒螺旋体检测过程中,针对非梅毒螺旋体抗体通常采用血清学方法,另一种是性检测方法:针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表1 3种测试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n(%)]

表2 3种方法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比较(%)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主要通过原抗体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2]。此次研究中,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发现,在240例梅毒患者中检出梅毒抗体阳性233例,并且该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比较高。但是,这种检测方法还是具有本身不足的方面,检测的成本较高,并且因为检测时操作较为复杂,导致其所需时间较长。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脂质体质[3]。此次研究中,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发现,在240例患者中总共检测出211例阳性患者,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具有较高的漏检率。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临床上对于梅毒的确诊,常用于对于治疗患有梅毒病毒的患者的过程中,患者治疗情况的观察[4]。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是对患者血清中抗体含量进行检测[5]。该检测方法现已经成功用到了成熟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以及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技术[6],这在梅毒检测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研究中发现,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更适用于大规模的梅毒检测中。

综上所述,3种检测方法均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其中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更适用于大规模、大批量的梅毒检测中,如:梅毒标本检测;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更适用于治疗梅毒患者过程中,患者疗效的观察;针对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出的标本,可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验证性试验。因此这3种方法同时使用能够有效降低梅毒检测的漏检性。

猜你喜欢

免疫吸附苯胺螺旋体
一种降低苯胺系统焦油的方法
一株高效降解苯胺菌Q6 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一种有效回收苯胺废水中苯胺的装置
欧盟批准增加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中的苯胺限用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免疫吸附疗法让风湿类患者绝处逢生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食品检测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初探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