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高校思政课的指引作用

2019-01-07郭宏光

甘肃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世界观理论课育人

郭宏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体性是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

对于世界观的定义,学术界大多以“人们看待世界的总观点”这条主线来论述。契尔特科夫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中对于世界观的定义,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的经典定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认为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一般观点或观点体系。即“一般观点或观点体系”的指示对象——整个世界。[1]这一定义重点强调“整个”范围,它所体现的是广度与深度。那些关于“非整个”世界的观点,都是非完整的世界观,只是一种局部的世界观。

马克思认为要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必须要通过实践的途径(包括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因为实践能够“联通”主观与客观。局部的世界观只是“局部”的限定,无法“联通”或“面向”整个世界,必然不能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一般和普遍认识。若把局部的世界观误认为是正确的世界观,进而以局部的世界观去指导世界一切范围内的实践,那么这样的实践就会出现问题。现实则会使那些坚持局部的世界观的人遭遇挫折。

实践来源于全面科学的认识,局部的世界观所得到的认识无法促进实践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体性能够指引人们站在世界的立场而非个人或某个集体的立场,并实现人们从世界的角度而非个人或某个集体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直接与间接观察),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体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辩证唯物主义基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进而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职责。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质量的关键

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哲学家仅仅以不同的方法对于世界做出解释,而解释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2]世界观的内容是关于如何“解释世界”的,而“解释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与初始阶段,“改造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目的与完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统治阶级巩固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与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塑造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项社会活动,其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能够指引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一般观点,这个“观点”的时代性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多次检验。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也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同时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实践活动。即马克思世界观引导人们改造世界,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源泉。

二、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根本,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性不足

高校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培养的对象是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阶段的青年人,受教育者本该经过全面系统的中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进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达到“拔节孕穗”的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既定目标存在偏差,在中学阶段只设置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生活与哲学常识等四部分必修模块。虽然在选修模块又增加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法律常识等三个部分作为补充与深化,但是在中学阶段选修模块和高考大纲中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小。在现阶段高考模式下,选修模块常常不被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所重视,而忽略的这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理论支撑薄弱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从容易到困难、简单到复杂、抽象到具体,理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培养。而中学阶段为应对高考体制,教师往往倾向于灌输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点,学生只是为了得高分按照“给分点”来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只会背诵,无法实现真正理解与领悟。学生对思政知识在中学阶段形成的“假”“大”“空”现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种育人效果不能全部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去实现,而是需要全部课程发挥特点、共同发力、协调推进才能实现育人高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性凸显不足,存在与其他课程“一体化”现象。“一体化”发展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定位于同一高度,未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点决定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必在客观上容易淡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同时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产生阻力。

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铸魂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是中坚力量,不能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努力,其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肩负起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始终坚持铸魂育人就是教育教学的中心。[3]回归到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推进效果欠佳。首先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意识并未转变,自认为传授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学校考核机制中对于“课程思政”的推进没有明确要求,形成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不愿讲思政的尬尴情形;其次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的认可度不高。尤其在社会热点、行为道德等教学事例中,由于缺乏理论基础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导致传授困难,甚至部分教师为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歪曲解读,与“课程思政”的出发理念背道而驰。形成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不会讲思政的情况。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高校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不足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受高考体制和高考大纲的影响,对学生德育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够深入,这势必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支撑薄弱、脱节发展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认识到每个阶段出现的细小差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总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性不足的问题中,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从中学阶段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度。其次需要转变中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意识,广大教师需要践行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应真正做到讲清、讲实、讲透,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做好德育教育的奠基人和树立人格的引导人。最后有关部门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形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实效。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性

实现立德树人的重任,仅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实现。只有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铸魂育人的过程需要社会全体人员参与到培育的每个阶段,实现育人的完整性,并将思想价值引导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不断努力发展成为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和组织育人的全面培育新模式。[4]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部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重大,要确保思政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高效进课堂,进教材。同时鼓励其他非专业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其他学科带动思政课程发展,思政课程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实现有信仰的人讲政治,懂政治的人讲政治,使每个学生都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感情。加强教师交流机制和培训机制,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外出培训学习,增加学习交流机会,实现教育资源的时效性。保证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定期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使其能够讲清思政。让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发挥好“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浸润”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提升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引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者准确认识铸魂之道,科学分析育人之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提升是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全社会需要同心协力,探索出切实符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建设好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发展,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提供好大平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始终坚定永远跟党走,坚持为人民服务,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强化学科素养,以高尚的人格情操和负责的教学态度,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系扣人。高校学生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受教育者和实践者,端正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世界观理论课育人
中国世界观的古今演变——“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意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世界观—雕塑遗产》
世界观(二)
世界观星地理——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