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智双扶”助推精准脱贫

2019-01-07

甘肃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内生

陈 娟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九大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是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种工作方法,更是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一项工作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要始终重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培育和激发,帮助他们建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不断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输血”和“造血”双轮驱动,才能实现最终的可持续脱贫,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志智双扶”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之策

(一)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当前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病因残致贫,丧失了发展的信心。这部分贫困人口身患各种疾病,失去部分劳动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意志消沉,不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甚至故意逃避和远离社会。二是“坐等要靠”,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部分贫困人口身强力壮,却不思进取、懒惰成性。他们不考虑怎样发展生产,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却整天挖空心思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物质补助。三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安身立命的技能。相对而言,这部分群体身体康健、同时拥有自谋生计的想法,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掌握的技能较少,导致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把控能力均不足。比如,一些贫困户无一技之长,只能做点零工散工,收入不稳定;还有一些虽然自身创业,但只顾及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导致亏本损失;更有甚者不务正业,在外打工从事传销等违法活动。这些现象表面看原因多种多样,但深层次分析,都可以归结到思想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行动上乱碰乱撞、无从下手,可以说是无志更无智的生动体现。

(二)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除了贫困群体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外,和一直以来在扶贫中倾向于采用物质帮扶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扶贫模式,极易使“扶贫”沦为“慈善捐赠”,其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是脱贫完全依赖物质投入,扶贫成本增加并且可能出现一批“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具有迷惑性的“假脱贫”,即使暂时脱贫了,也无法转化为持续性脱贫;二是“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引发更多贫困人口效仿“消极脱贫”,坐等各种帮扶送上门,不劳而获,长久以往将破坏社会奖勤罚懒的公平运行机制。扶贫不是慈善捐赠,贫困人口脱贫实质上是其内生能力提升后的必然结果。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内生能力自我提升系统由于客观和主观多方面原因遭到破坏。而扶贫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硬件投入、教育引导、智力帮扶等手段,恢复其内生能力自我提升系统的功能。

(三)“志智双扶”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能力。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2]。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运用扶志与扶智两条腿走路,恢复贫困群众内生能力自我提升系统的功能,激发脱贫攻坚活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二、“志智双扶”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要打赢打好的硬仗。“志智双扶”作为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根本之策,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重扶智轻扶志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志”是脱贫之本,扶志是扶贫的重中之重。由于扶志相对扶智较为抽象,需要基层干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可以依托的项目和载体较少,短期内也不容易见到成效,所以大家对扶志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扶智高。具体反映在对贫困户的教育内容上,主要体现在用扶智教育代替扶志,比如:现实中,以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种养殖、驾驶、建筑、双语等培训居多,而在树立脱贫典型、形成脱贫示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脱贫氛围上花的心思少、想的办法少。

(二)扶志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志,更多的时候停留在生硬的说教和行政动员的层面,距离因户施策探索多种扶志方式的目标和要求差距较远。比如:现阶段我们常用的扶志教育方式为传统的讲授,缺乏和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更无从谈起;授课主体多为干部和学者,农民上台现身表态、发声亮剑的常态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培训内容多局限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而对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等其他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涉猎较少。

(三)扶智供给与需求不能精准对接

一般情况下,农村贫困人群面临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匮乏,但就每个贫困户而言,其帮扶的需求依然有轻重缓急、主要与次要之分。同样,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也要依托当地的要素禀赋。扶贫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贯彻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满意度和扶贫的效果。“一刀切”“一锅煮”等整齐划一的扶贫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然而,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虽然扶智政策遍地开花,各部门积极投身扶智工作,但仍然缺乏对贫困户和其所在地的充分调研,不是贫困户急需什么帮扶什么,贫困地区发展需要什么帮扶什么,而是自己有什么就扶什么。尤其扶智涉及教育文化技能的普及、传播和培训,还需要全面评估贫困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如果说贫困对象缺乏学习能力而盲目扶智,则不仅无法实现有效建立“造血”机制的初衷,反而会沦为“缘木求鱼”的“政绩工程”。

(四)扶智投入的不计成本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考虑投入产出比,二是对扶智资源缺乏有效规划。由于扶智资金多具有无偿性,各地区出于向上级争取更多扶贫资源的考虑,往往倾向于扩大贫困面,而“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是不计成本,因此政府或部门的扶智支出具有软约束,最终可能使扶智资金量趋于极大化,资金运作效率低下。扶智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则体现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扶智资金或项目在某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投入数量、分配结构缺乏总体的统筹安排,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情况掌握不足、监督不到位。

三、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增强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胜阶段。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包袱,用智慧解除能力上的束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中要害,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他们拥有良性发展的能力和技术,是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形成稳定长效致富机制的重中之重。

(一)进一步转变认识和思想观念

除了帮助和引导贫困农民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扶贫主体对于农民这个群体的认知和了解也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不能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既有的思维惯性去思考和认知农民的问题。表面来看,农民们的“志”往往表现为大开大合,当走入顺境时表现为志在必得,甚至张扬。当四面受困时,表现得万分颓废,甚至自暴自弃。事实上,农民们内在的“志”始终是存在的。作为除农民以外的一切旁观者,特别是扶贫主体,一定要擦亮眼睛,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贫困农民,要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个矢志不渝的“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以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那份冲动和不安。正因为如此,各级帮扶主体要谨慎,千万不要以为扶志就是要给贫困农民重塑金身。事实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贫困农民那扇紧紧关闭的心扉,让他们被重重迷彩包裹的“志”重见天日,帮助他们学会用现代的思维去认识自我和思考社会。

(二)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在扶志方面,一要紧贴群众口味改进宣传方式,组织力量在贫困县乡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在各级各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开展常态性、动态性“精神扶贫”主题宣传报道,宣传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展成效、工作经验、典型人物、先进事迹、道德模范等,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二要大力开展精神文化扶贫。特别是要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改变贫困群体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不良习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赌博等陈规陋习,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三)扶志关键在赋予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上更多的独立自主权

简而言之,农民自己能干好的事,让农民自己商议、自己干、自己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特别在涉及到扶贫项目的开发、实施、推进以及帮扶等相关事宜时,要认真倾听贫困群体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其困难和需求、充分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体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不能简单地“为民做主”或者搞“一竿子插到底”。只有农民真正当家作主了,他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自身的潜能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志向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

(四)扶智要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这个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方面,要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创新城乡教育资源输送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城市学校、农村被帮扶学校四方联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城市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共享、师资输出等)、农村被帮扶学校管理运行的方式,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共享的联合办学之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产业扶贫方向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培训项目的供给应遵循三大导向[1]:其一,要符合贫困群体的需求导向,即从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有利于贫困人群转变观念、提升生产生活能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智”的需求。其二,要以贫困群体的能力为导向,即要从贫困群体的学习水平、能力出发,不能超阶段、超能力、超民情。其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即帮扶政策要从行政动员式的送培训、送技术帮扶过渡到帮扶贫困户面对市场,参与产业链条,逐步融进市场经济大循环。这三个导向应该成为新时期扶智工作的一个方向,即从以供给端为主体转变为以需求端为主体,从“有什么给什么”到“适合什么给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使扶智工作更加务实落地。

(五)精细管理扶智全链条

在精准扶贫中,要继续深化扶智的供给侧改革。在扶智项目设计、引入、实施、评估等全流程中,哪些该政府主导,哪些交给社会,哪些交给市场,应划出合理的边界并加以区分。尤其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扶智项目的效果,即在项目实施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在项目实施中或实施后,对贫困农户思想认识、知识更新、技能掌握以及家庭管理综合能力提升等相关情况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分析原因并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倒逼政府高效率使用扶智资金,精细化管理扶智项目的全链条各环节[3]。

(六)借鉴他山之石,创新扶志扶智模式和举措

一般意义上来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在志智双扶工作中,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一方面,扶志扶智的内容要更好地切合农民的需求、能力以及市场的导向。另一方面,在志智双扶的形式上,如果能够多开展一些贫困群体喜闻乐见、老百姓和干部广泛参与的活动,则会大大提升扶贫的效率和效果。所以说,双扶模式的创新也很重要。事实上,不少省份和地区在双扶工作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内生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扶贫·扶志·扶智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