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动力、阻力与实现路径研究
2019-01-07丁国安
丁国安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低碳农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为运行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的绿色低碳约束日趋收紧。第一,化石能源的稀性缺更加突出和波动加剧的能源价格,使得原本脆弱的农业生产链条的受到极大的冲击,种植、运输、加工等链条节点经济成本巨大。第二,国家不遗余力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政策和农业生态管制措施更加严厉,农业生产粗放式的扩张方式受到空前的限制,存在空间进一步压缩。第三,终端消费市场对农产品新标准和新要求认知度显著增强,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成为消费者关注的最大市场。第四,异常气候频发、温室效应凸显,农业产业链更加脆弱、可持续性降低。但是也应当清醒看到,绿色低碳同时也给农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长期以来依赖于化石能源的粗放式扩张格局将会被重新整合。“智者顺时而谋”,低碳经济是活力、潜力、创造力的表现,在低碳领域抢先一步的先行者,通过资源聚集方式的迅速调整,碳技术的突破,发展新业态,以高品质、高安全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踏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低碳农业具有高成长性、非周期性特点,代表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其根本动力源自市场,源自市场导向的整体性创新驱动,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全面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制度和消费理念的颠覆性转变,有效改变生产高碳行为方式,降低和减少由于过度碳排放而频繁引发的极端气候,逐步修复日趋脆弱的生态系统,为农业产业链的安全和延伸奠定基础。在这一层面上,现代农业生产思维方式的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以及合理能源结构的构建,都只有在低碳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得民心,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保护优先、低碳发展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推进,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高效益的绿色低碳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阻力
(一)粗放扩张理念依然顽固存在
事实上,在当前农业生产领域中,无论是农户还是农业生产组织都正在努力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扩张方式,生态文明意识也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粗放扩张理念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区,土地资源无序开发,过度承载、盐碱(沙)化,水土流失、水体、土壤质量降低,优质耕地减少,土地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化肥和残留农药的管理控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产品(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域,特别是一些不良生产者偷排“三废”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大农户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虽然已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但并没有转化成为有效的行动,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农业承受能力非常低下,难以提供充裕的物质产品,农村居民最关心的是生活保障状况的改善,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直线思维方式下经济行为超越生态行为,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往往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忽视了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平衡,严重挤占了农业生态空间。
(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资料显示,20世纪后期至21初期,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煤、电是主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2/3,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是国家重点控制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节能减排最接地气的路径。在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副业剩余物,如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等,这些农副业剩余物开发利用价值非常高,是宝贵的清洁能源。据测算:农村农作物秸秆产出量超过7亿t/年,其中一半可以替代能源消费,折合标准煤1.5亿t;树木枝桠和林木废弃物大约9亿t/年,若能将1/3转化为能源利用,相当于2亿t标准煤。此外,秸秆等农副业剩余物还具有还田、发电、沼气和气化等农业生态项目的开发价值。大力推进农村农副业剩余物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既有利于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化石(煤)燃料消费主导型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CO2排放,又能带来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效应,获得可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一举三得。
(三)非低碳农产品占据终端消费
碳标签、低碳认证的农产品一般是具有高品质与可靠安全性的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受众。在西方国家,碳标签、低碳认证的农产品消费是消费的主流。在我国,低碳农产品成为终端消费主流格局未能形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低碳技术开发农产品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市场交易价格消费者难以接受、消费量有限,生产者预期收益无法实现。二是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不充分、不平衡,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最佳平衡点难以确定,事实往往是,生产者选择生态利益的机会成本偏大,边际效益低,即使有生态利益的考虑也是暂时的,缺乏内生动力源。
(四)农产品低碳认证推进缓慢
低碳认证是实现低碳农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年来,中国积极履行世界气候谈判的承诺展现大国担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制定了一套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农业生态标准,有序推进农产品低碳认证,在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农产品低碳认证方面,与预期目标相比还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认证制度的实施层面,有些规定仅是停留在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上,实施主体边界不清,实操性差,农产品低碳认证推进不理想,低碳农业发展的要素有待完善。此外,部分农产品受低碳认证影响,进入国际市场也屡屡遭遇“低碳壁垒”阻挠。从长远的视角看,实行全面农产品低碳认证将是越来越多国家常态化的行为,并且会愈加严格、苛刻,农产品低碳认证是关乎到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全面推进低碳认证刻不容缓。
(五)低碳生产未能成为是生产者的主动选择
生产者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国家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干预农业非碳生产行为日趋强化的背景下,粗放的农业生产扩张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和生产成本的压力,一些生产者主观上并不愿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只是迫于法律制度和社会公众的威慑,做出“要我做”被动性选择,并非“我要做”,绿色低碳事实上成为一种被动行为。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主体责任,实现生产者的生产碳行为的根本性改变就是最复杂、最有难度、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六)低碳农业发展政策驱动不足
实现农业低碳生产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生产者担当主体责任的具体表现,在推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人与自然、社会实现和谐平衡过程中是最大的支撑点。事实证明,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是农业低碳生产支撑点形成的强力保障,也是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路径之一。无须讳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已经显现了预期的功效,低碳农业生产价值链趋于完善,但政府层面的政策驱动在深度、力度和广度上空间依然很大,需要持续延伸。
三、低碳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低碳发展理念
纵观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历史,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者对待自然态度的特点非常鲜明。政府和生产者是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在政府层面,政府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指导者、推动者和保护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要自觉植入低碳理念,构建以生产和产品碳耗标准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完善地方政府农业节能减排责任考核机制,推进农业能源效率的科学评估,以涉农生产的碳排放政策制度创新普惠低碳农业。在生产者层面,生产者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践者,要增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改变人与自然主从对立关系思想,创新生产、生活理念,明晰减少碳排放是自身不可推卸的职责,从粗放生产转向清洁生产,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跨越式改变;从单纯的数量满足转向多元的品质满足,创新低碳技术,持续激发低碳需求,培育低碳农业新动能;从功能产品转向有机产品,加快研发、育种、种(养)植、仓储、分包、渠道等产业链节点的改造提升,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增强生态效率和生态环境风险意识,提高产品食用安全性;从“碳耗”转向“节约”,有效开发利用农副业剩余物,最大限度的增强农副业剩余物再资源化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撑体系
低碳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客观地讲,政策支撑力度不够是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的一大阻力,生产者事实上没有从低碳生产中受益,因而要以政策制度创新为动力导向,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推进农业低碳发展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撑点,以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创新,破除阻碍低碳农业发展的壁垒,营造有利于低碳农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空间。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固化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以可行的政策制度设计,推动成熟技术的应用转化。同时,培育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终端消费市场,为生产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创新能源价格管理方法,促使合理能源价格关系的形成,降低生产者的成本压力。建立充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广度、深度和力度,促使生产者生态行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自觉自发地融入农业生态系统维护。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低碳生产“硬件”的投入,对于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服务问题,如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低碳认证体系构建、节能计量等,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满足不同层次低碳活动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支撑服务。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韧性,以低碳政策活力引导社会资本配向农业低碳产业,规范碳交易市场行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彰显市场活力。推进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化形式,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搭建碳技术开发与低碳产品交易的国际化低平台,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参与国际低碳合作和碳交易市场竞争。
(三)培育良好的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的凝炼、升华,先进的低碳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动能。培育良好的低碳文化,重要的是要培育低碳价值观,增强生产者低碳发展的责任意识,形成各类名副其实的低碳发展主体。通过低碳文化折射出一种行为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生产者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低碳农业的进程,而培育先进的低碳文化是形成有效的行动方式的理性选择,将先进的低碳文化嵌入到生产者的行为方式中,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将会促使生产者加速转型。在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的严峻挑战下,唯有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打造先进的低碳文化,全面提升生产者素质和能力,激发创业创造热情,激活内生动力源,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同时,要以低碳文化引导生产者的消费观, 改变农村社会文化习俗、摒弃粗放行为陋习,崇尚理性、健康消费,倡导清洁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低碳产品生产、消费增强获得感,在农业低碳发展中实现“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不懈追求,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