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降散治疗顽固性嗳气验案1则

2019-01-07杨静静赵海滨杜泓森郑成俊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方中僵蚕嗳气

杨静静,赵海滨,杜泓森,郑成俊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29)

嗳气是胃气上逆由食管经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黄帝内经》称之为“噫”,俗称“打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属于胃气失和上逆的一种表现,可出现于多种外感及内伤杂病中。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顽固性嗳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1 病因病机

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缓急逆顺,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机失调,当调畅气机[2]。火郁当遵循“火郁发之”,“发,越也”,“因其势而解,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从而使郁结之气得开,郁热得以有外出之路而散[3-4]。升降散为治疗火热内郁三焦、气机不畅病证的主要方剂。方中僵蚕味辛气薄,可清热开郁;蝉蜕味甘,性寒,可祛风散热,透邪开郁;姜黄味苦,性辛温,可行气解郁;大黄味苦,性寒,可清热泻火解毒。方中大黄、蝉蜕性寒凉,姜黄性温热,寒温并用,辛温以宣郁,苦寒以泄热,相互牵制,相得益彰,使郁开热散而病愈;蝉蜕、僵蚕气轻,升阳中之阳,姜黄、大黄下行,降阴中之阴,升降同用,调畅全身气机[5],达到治疗顽固性嗳气的目的。

2 病案举隅

患者,女,39岁。主诉:频繁嗳气1年余。患者于201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嗳气,饭后尤甚,逐渐加重,嗳气声响且长,无明显气味,可持续5min,每日约20次;按压腹部、情绪激动时亦可诱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完整。间断服用中药、西药(具体用药用量不详)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8年5 月7 日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言语不休,声音高亢,腹胀,偶有恶心干呕,按压腹部诱发嗳气,持续3min后自止,嗳气后腹胀稍减,食多善饥,口苦,畏寒,四肢发凉,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诊断:嗳气。辨证:肝胃郁热证。以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处方:僵蚕15g,蝉蜕15g,姜黄15g,酒大黄5g,柴胡10g,黄芩片15g,川楝子10g,白芍10g,荆芥10g,防风10g,姜半夏10g,黄连片5g,吴茱萸10g,桑白皮10g,旋覆花10g,苦杏仁10g。每日1剂,早晚温服。患者服7剂后,嗳气次数减少,饭后腹胀有所减轻。复诊后继服14剂,1 个月后随访,症状消失,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属肝胃郁热、气机失调所致嗳气,治当开郁泄热,故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嗳气病位虽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肝主疏泄,促进中焦运化,即“土得木而达”。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则可致胃气上逆而发嗳气,因此疏肝理气为嗳气的常用治疗方法[6]。本例患者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之证,方中僵蚕清热开郁;蝉蜕散热透邪;姜黄行气解郁;大黄清热泻火。以上四药合用则郁热得泄,气机得畅;并在升降散基础上配合小柴胡汤加减以疏肝和胃泄热,黄连、吴茱萸寒热平调,止呕清胃热;川楝子、白芍行气泄热,滋阴疏肝;桑白皮、旋覆花、苦杏仁降肺胃之气;荆芥、防风外散风热。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兼使,符合本案病机,故服之有效。

猜你喜欢

方中僵蚕嗳气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冬季瘙痒煎地黄白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小儿遗尿用鸡肠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五味子酒助眠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