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临床分析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0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社区儿童

王 艳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致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

我国儿童实施计划免疫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也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感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消除,降低传染病对儿童的危害,保证儿童健康成长[1]。儿童接种不同于成人接种,儿童有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对于外界的干扰会做出反应,包括哭闹、激动情绪、不配合接种工作,积极做好儿童接种工作,如何使儿童接种顺利进行,最大限度争取儿童配合接种工作,除了要求我们的护士人员熟练操作注射技术外,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接种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以保证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故在儿童接种过程中其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笔者在多年社区计划免疫接种过程中,引入心理护理模式,在争取儿童配合接种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本社区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共270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35例儿童,男151例,女119例,年龄1个月~7岁,接种的疫苗包括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每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方面存在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135例儿童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社区接种相关人员对儿童一般状态评估以及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检查,并正确详细记录登记,对于适合条件的儿童予以相应的疫苗接种。

1.2.2 心理护理组:对于心理护理组的135例儿童除给予常规护理外,还给予了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包括如下内容:

1.2.2.1 婴儿期儿童:指出生后到满1周岁前,本期儿童特点是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后天免疫尚未产生,此期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儿童在接种时一般不配合居多,儿童心理特点害怕陌生环境和接触陌生人,婴儿常常表现为用啼哭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焦虑寻找亲人等特点,接种前可以采用孩子在家里特别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接种人员迅速完成接种,接种后立即使用带有声响色泽鲜艳的玩具吸引其注意力,配合对孩子进行拥抱、抚摩来安慰孩子。

1.2.2.2 幼儿期儿童:指1周岁到满3周岁之间的儿童。此期的儿童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沟通情感,具备了一些个性和特点,智能迅速发育,已经能够和家长互动,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处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分清你我他,而这个时期的儿童独立愿望强烈,有时会表现为十分任性,在接种前可以通过语言鼓励,结合有意识的观看其他表现勇敢的儿童打针时的情景视频,对于实在不配合的儿童,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迅速注射的方法完成接种。

1.2.2.3 学龄前期:3周岁至入小学前。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是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及判断能力,喜欢表扬、鼓励性的语言,这个时期的部分儿童经过鼓励、示范、奖励可以配合治疗,避免采用威吓法,如果使用不当,容易给儿童造成心理阴影,但个别儿童仍需要制动躯体法完成接种治疗。由于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词汇逐渐增多,词类范围增大,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可以体现在表达能力的顺序性、逻辑性、完整性,活动能力的发展,大大扩大了儿童的活动范围,儿童的心里特点是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热衷于模仿,想象力丰富,想象自己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参加成人的活动是这一年龄期的显著特征。护士在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在接种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形象化语言、鼓励性语言,讲清楚接种的必要性,争取儿童的积极配合。

1.2.2.4 学龄期:这一时期儿童在实践活动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在与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儿童的语言能力、智力、综合、分析、归纳、理解能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思维想法进一步成熟,较之前具有一定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为儿童合作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可以和家长一起参与较为活泼的健康教育学习活动,例如多媒体资料,可以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争取儿童的主动参与,接种护士在操作接种时要求动作要轻柔、敏捷,配合语言鼓励,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免疫接种后适当的表扬鼓励,避免伤其自尊心,对儿童以后的接种增强自信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4 数据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心理护理组中主动配合、哭闹、不能完成接种分别为112例(83.0%)、22例(16.3%)、1例(0.74%),而对照组中主动配合、哭闹、不能完成接种分别为97例(71.9%)、34例(25.2%)、4例(3.0%),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在儿童接种方面主动配合者、哭闹者及不能完成接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因为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目前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日常所受的关注较多,加之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社区工作中感觉部分儿童过于娇气、任性,稍有不如意就爱发脾气、哭闹等。儿童对预防接种有本能的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特征,接种时不配合,儿童的不良心理容易诱发儿童发生胸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2]。这就对社区接种人员在工作中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熟练的技术素质及足够爱心,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责任感,接种人员的在与儿童接触当中,其态度、动作、语调肢体语言等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通过在接种时对儿童家长的良好护理干预,对争取家长以积极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以有效避免晕针、断针等反应[3]。社区儿童接种过程中施心理护理,对于构建儿童、儿童家长及护理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儿童接种疫苗配合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中心理护理组153名受接种儿童,通过科学的心理护理,其主动配合的人数大大超过对照组中主动配合的人数,而且有统计学差异,在社区儿童接种护理工作中,护士人员的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了整个接种护理工作是否顺利进行[5]。儿童计划免疫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社区工作者是完成免疫接种的主要医疗力量,免疫接种涉及众多家庭,尤其是我国二孩政策的出台,导致社区工作量急速增大,如何更好、更顺利的完成接种工作,是摆在社区接种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本研究体会,一定要避免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拿打针来吓唬孩子,这会让孩子对打针产生心理恐惧,对以后的接种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开展护理知识及接种知识的传播可明显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及儿童家长对接种配合度[6]。社区接种护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理念、方式、方法,通过大力普及接种免疫知识,加强对儿童及其家长的宣教及指导工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确保计免工作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对社区预防接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争取儿童及其家长的配合,有效缓解儿童对接种的抵抗情绪,有效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的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社区儿童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预防接种门诊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探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