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脏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7李迎意
李迎意
(凤城市中医院泌尿外科,辽宁 凤城 118100)
肾结石是指发生于肾盂、肾盏及与输尿管连接位置的结石,相较于其他部位的结石,肾结石更易对肾脏造成损伤。手术是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方式,随着微创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脏结石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肾结石患者分到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35~75岁,平均(51.75±5.24)岁;左侧肾结石31例,右侧肾结石2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5~75岁,平均(51.71±5.29)岁;左侧肾结石30例,右侧肾结石28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肾结石部位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统计结果显示P>0.05。所有病例均排除尿路感染及全身出血性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麻醉方式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由患侧将输尿管导管F5-7插入后取俯卧位,于第11肋间或第12肋间的肩胛下角线、下腋后线间进行穿刺,在B超引导下定位肾盏结石部位,将针芯拔除后见尿液溢出,沿着穿刺针将斑马导丝置入,到达肾盂或肾盏,使用尖刀将皮肤切开约1.0 cm,将导丝固定好后将穿刺针退出,使用筋膜扩张器沿穿刺方向扩张至F16,然后采用金属同轴扩张器继续扩张至F24,将工作鞘置入,将Wolf肾镜置入,使用灌注水压进行冲洗,然后找到结石,通过气压弹道碎石机碎石并将结石清除,对于肾镜不能到达的肾盏内结石,可使用注射器加压将其冲出。清除结石后将输尿管拔除,留置双J管,最后将肾造瘘管固定好。
观察组患者予以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定位及穿刺方法均与对照组一致,扩张至 F16后使用Wolf F8/9.8 输尿管硬镜确定结石后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机行碎石处理,使用取石钳将大块结石取出,采用灌注冲洗法冲出小块结石,双J管及肾造瘘管的安置均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Ⅰ期结石清除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进行t或卡方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64±6.15)mL、(168.85±9.92)mL;结石残留率分别为8.62%(5/58)、18.97%(11/58);Ⅰ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6.21%(50/58)、68.97%(40/58);两组比较,均有P<0.05。
3 讨 论
肾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肾盏、肾盂是肾结石的高发部位,肾皮质结石较为少见。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程的进展,肾结石可转移至其他部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进行碎石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手术是当前泌尿外科治疗肾结石的一种常用方式,以往的术式多为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的疗效确切,但结石清除率低、创伤大、复发率高,特别是对于复杂性肾结石极易诱发瘢痕形成、肾周围组织粘连等[2]。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术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Ⅰ期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效果更佳。笔者体会,多发性结石、鹿角型结石、铸型结石、直径>2 cm的结石均会影响碎石的效果。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对肾盂脓液进行充分的引流,促进肾内炎症物质的消散,减少细菌吸收所致感染,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选择经皮入路能有效避免肾中盏入路的缺陷,减少了胸膜损伤的风险。经皮穿刺通道的建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通道的建立有利于输尿管镜的使用,使每个通道能更好的处理结石,减少了结石的残留,减少了肾实质的损伤[3]。
综上所述,相较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中采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结石残留率低、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