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式在剖宫产后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9-01-07姬梅
姬 梅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剖宫产后收缩乏力性出血是产后出血的常见类型,关于本类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多见。B-Lynch子宫缝合术作为宫缩乏力性出血的有效治疗方式,临床对本类治疗方式的肯定性研究多见,但是不足也也仍然存在,因此找到更为有效的联合治疗方式意义较高。本文中我们就不同治疗方式在剖宫产后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的50例剖宫产后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组)25例和B组(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联合欣母沛组)25例。A组中,年龄为22~38岁,平均为(28.9±5.0)岁,孕周为37.5~41.5周,平均为(39.1±1.2)周,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5例。B组中,年龄为21~38岁,平均为(29.1±4.8)岁,孕周为37.0~41.7周,平均为(39.2±1.0)周,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6例。两组产妇的上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产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剖宫产产妇进行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治疗,首先将子宫脱出及清理积血,然后从子宫切口右下缘开始,依次进行缝扎,如针后从切口对侧2.0 cm处出针,然后从子宫前壁浆膜表面处理,行至左侧宫底,转行至子宫后壁切口,水平进针至宫腔,第一针对应的子宫后壁作为出针点,沿着子宫后壁浆膜层行至子宫底部,以“8”字路径处理,并分别于切口左上方和下方作为进针点及出针点。B组进行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首先以250 μg欣母沛进行宫体注射,观察效果不佳者脱出子宫,继续进行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有效止血率、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血水平。
1.3 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的出血显著减少或停止,子宫收缩较好,且各方面生命体征平稳为有效,子宫收缩不良,出血未见明显减少未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检验方面的软件为SPSS19.0,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t检验与χ2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的有效止血率、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比较:A组患者的止血有效者19例,有效止血率为76.00%;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分别为(946.96±102.54)mL、(446.56±53.67)mL及(445.65±59.64)mL。B组患者的止血有效者24例,有效止血率为96.00%;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分别为(551.65±48.98)mL、(261.38±36.36)mL及(363.72±40.17)mL。B组的有效止血率显著高于A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血水平比较:术前A组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分别为(121.12±10.35)g/L及(11.01±0.56)cm H2O,B组分别为(121.08±10.29)g/L及(10.98±0.57)cm H2O;术后1dA组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分别为(85.96±7.63)g/L及(8.12±0.54)cm H2O,B组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分别为(106.14±8.45)g/L及(10.42±0.60)cm H2O。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剖宫产后出血的临床危害较大,而本类患者主要以收缩乏力性出血为主,对于进行常规治疗无效者,临床多采用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但是现存的相关研究显示,其疗效仍有较大提升控制。欣母沛作为临床用于防控产后出血的有效药物,其与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的联合应用研究多见的同时,细致效果探究差异较大[1-5]。本文中我们就就单用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与欣母沛联合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欣母沛联合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的有效止血率、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手术后的血红蛋白及中心静脉血水平等评估方面均显著更好,因此在本类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