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清肝利湿汤治疗炎症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9-01-07陈桂英
陈桂英
作者单位:444113 湖北 宜昌,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半月镇卫生院中医科
清肝利湿汤为刘奉五老中医经验方,方药组成[1]:瞿麦12 g,萹蓄12 g,木通12 g,黄芩9 g,车前子9 g,牛膝9 g,丹皮9 g,川楝子9 g,柴胡4.5 g,荆芥穗4.5 g。本方的主要功能为清热利湿、升阳除湿、活血通经,老先生用于治疗赤白带下、月经中期出血及盆腔炎所致的子宫出血。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妇科炎症所致子宫出血患者,收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年龄25~46岁29例、60~73岁3例;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18例(其中10例系因放置宫内节育器所致,半年后经期仍>10 d)、排卵期出血5例、阴道不规则出血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3例。伴随症状有腰骶酸痛,白带增多、有异味或挟血丝,外阴搔痒等。所有患者均经妇科超声探查、内膜活检、宫颈癌筛查排除良恶性肿瘤,西医学诊断分别患有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等,均经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2 治疗方法
32例患者均应用清肝利湿汤治疗,因原方中木通现已明确其有肾毒性[2],故改用同具清热利湿功效的赤小豆。方用瞿麦12 g,萹蓄12 g,黄芩9 g,车前子9 g,牛膝9 g,丹皮9 g,川楝子9 g,柴胡6 g,荆芥穗6 g,赤小豆9 g。出血期间每日1剂,水煎分 3次服用。出血量较多、出血时间长者酌加茜草根、煅牡蛎、乌贼骨;伴少腹痛、挟血块者酌加炒蒲黄、益母草。血止后仍以此方减去丹皮、牛膝,因长期出血伴头晕、乏力者加阿胶、白术等;白带多有异味者酌加茵陈、土茯苓等,巩固治疗3~15 d。经期延长者连继用药3个月经周期,其余患者至止血后,有再发者仍按以上方法用药。随访半年,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
用药后出血止,经行紊乱者经期、周期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者为显效;用药后出血止,3个月内再发生异常出血,仍以此方治疗可止血,以及原有经期延长>15 d,治疗后缩短至10 d以内者为有效;服药后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 治疗结果
经期延长和月经紊乱患者共23例,其中10例经期、周期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月;经间期出血6例中3例、绝经后阴道出血3例中2例,用药后出血渐止,随访半年未再发,共15例显效,占46.9%;原经期延长>15 d缩短至10 d以内、维持3个月以上者5例,其他异常出血患者用药后出血即止、半年内再发仍以此方治疗可止血者8例,共13例有效,占40.6%;症状无改善者4例。总有效率87.5%。
5 病案举例
患者周某,女,43岁。2015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已婚育,平时月经正常,2003年意外怀孕2个月后行人流术,术后放置节育器。2013年出现经期延长>10 d,妇科检查及B超探查无异常后取出节育环,并用抗生素治疗3个月经周期,症状无好转,且逐渐发展成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则30余天,短则10余天,月经量时多时少,量少时仅表现为血性带下。2014年以来2次出血间隔最长仅10 d。曾多次在宜昌等地三甲医院做妇科超声检查及性激素测定,结果均无异常。妇科检查阴道壁光滑、宫颈轻度肥大,无糜烂及接触性出血,内膜诊刮提示子宫内膜炎。来诊时已出血>20 d,妇科超声检查及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正常,抗生素加止血药物口服、输液1周无效。出血量不多,色红,无血块,无明显腰腹疼痛,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初诊时辨证为阴虚血热,以两地汤合二至汤滋阴凉血止血,两剂后出血无减少。细问诉经血中挟有少量鸡蛋清样黏液,且平日常有赤白带下,性情烦躁易怒,考虑肝经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遂改用清热利湿汤,以上述清肝利湿汤煎服,3剂后出血渐止,继以此方减去牛膝,加阿胶10 g服用 15 d,未再发生出血,此后月经正常来潮,偶有经期延长或月经中期赤性白带,仍用此法即可奏效。
6 体会
肝藏血,主疏泄、主情志,肝经绕阴器、抵少腹。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伤脾,不能化水谷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而生热。湿热蕴于血分,损伤冲任,即可见经行紊乱、赤带、月经中期出血、经期延长等出血症侯[3]。对于湿热所致异常出血,中医妇科教材均以清肝止淋汤为主治方[4],临床报道中也多以此方化裁[5-6],但刘奉五老中医认为方中利湿药较轻,起效较慢,遂自拟清肝利湿汤,方中以黄芩清肝凉血;瞿麦、萹蓄、木通(改用赤小豆)、车前子清热利湿;柴胡,荆芥穗、川楝子疏肝升阳除湿、清解血中之伏热;丹皮、牛膝活血通经,导血分之湿热外出。全方清肝凉血、升阳除湿,且不伤正,不助热,切中病机,故常能一举奏效。笔者在临床应用时,血止后即减去牛膝、丹皮以防过用损伤血络。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等所致阴道出血,中医辨证多属湿热证型,用其他方剂治疗无效者,均可试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