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07陈宝明
陈宝明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一般以老年患者居多。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症状稳定、发病严重、持续恶化等特点,病患通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早期的诊断可以有效防止病情的恶化,减少病情恶化的可能性[1]。X线是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心影大小及外形来反应心脏功能状态,判定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结合医师的个人经验和业务水平进行判定,心脏彩超则是一种相对直接的诊断方式,检查结果明确反应了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和功能情况[2],为了明确心脏彩超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院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高度疑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高度疑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用X线进行检查,作为对照组,而后再采用心脏彩超进行检查,作为实验组。本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5.6±2.1)岁,合并高血压患者38例,高血压病程6.5~21年,平均病程(13.4±1.1)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一致通过。
1.2 方法:所有患者先行X线检查,而后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统计慢性心力衰竭的诊出率;而后再行心脏彩超检查,所用仪器为飞利浦IE33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频率为2~4 MHz,探头选S5-1经胸探头,对心脏多切面测量,分析检查结果,统计诊出率。所有检查结果均由本院组织的一组医师进行判定,排除医师个人素质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1.3 观察指标:分析心脏彩超的检查结果,对比两次检查的诊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表示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分析:实验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4.32±11.32)mm,LAD(左心房内径)为(48.12±9.67)mm,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6.54±11.63)%。
2.2 两组患者的诊出率比较:实验组的诊断率为98%(49例),其余两例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心力衰竭,对照组的诊断率为90%(45例),实验组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χ2=3.881)。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心室长期压力以及容量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无法维持心排血量。慢性心力衰竭包括左侧心力衰竭、右侧心力衰竭以及全心衰竭三种类型。其致病病因包括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原性心脏病等等。而影响心排血量的决定性因素则有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心率、心肌收缩力及其协调5个[3]。单个或多个改变或将造成心力衰竭。
临床中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可通过X线、心脏彩超、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等方式进行,不同方式的费用不同,检查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X线相对成本较低,但由于心脏本身存在固有的体征外心脏扩大现象,所以这一种依靠分析心脏扩大现象来判断心力衰竭的检查方式在临床中偶见诊断失误[4]。
其次,慢性心力衰竭分三个不同的类型,在检查时,患者的心脏功能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右心衰竭一般表现为下垂性水肿、腹部饱胀、胸腹水以及颈静脉怒张,因此,诊断慢性心力衰竭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直接和直观的检查方式[5]。
心脏彩超是一种具有动态观察特点的检测仪器,其检查结果可直接反映患者心脏结构、心脏搏动以及血液流动情况,为医师的诊断提供更加可靠且直接的证据,帮助医师更加准确的分析患者病情,对患者本身也不存在损伤,安全性非常高。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值为(54.32±11.32)mm,LAD(左心房内径)为(48.12±9.67)mm,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6.54±11.63)%,这一研究结果已经比较明确的说明了患者的心功能出现问题,心力衰竭的可能性非常高,再与问诊、听诊相结合,便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慢性心力衰竭。且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的诊出率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心脏彩超用于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检查结果直接、准确,诊断率高,临床中疑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优先采用心脏彩超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