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验案1则
2019-01-07孟令艳
谢 瑾,孟令艳,李 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患者,女,41岁,于2017年9月4日来诊。主诉:鼻塞、呼吸不畅10个月,加重2 d。病史:患者10个月前因下雪天受寒诱发鼻塞、呼吸不畅,伴喷嚏、流涕、咽喉不适,咯吐白痰,遇寒加重,于2016年11月到某医院就诊,以哮喘入院,患者自诉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出院,曾查过敏原,发现对尘螨过敏,并注射脱敏针治疗,治疗后缓解不明显,2 d前因受寒咽喉不适、鼻塞加重,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呼吸不畅,咽喉不适,咯吐白痰鼻塞,流涕,面色淡白,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诊断:哮病(寒痰阻肺)。治则: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神道、灵台、身柱。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上述穴位针刺15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在针刺的同时将6段长约30 mm的艾条一端点燃,均匀置于艾灸箱中,将艾灸箱放于患者背部,艾灸30~50 min,灸至皮肤潮红、汗出、出现红白相间的花斑,且热感向体腔深处透达。治疗4次后,诸症均得到有效缓解,嘱患者避免受凉感冒。
按语: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其发病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哮喘相当于中医“哮病”“喘证”。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病多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导致痰壅气道,肺气上逆。《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本案患者素有“伏痰”,外加感受寒邪,导致痰随气生,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呼吸不畅,而成哮喘。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以针刺背俞穴为主,重在调理脏腑。肺俞宣肃肺气,化痰通窍;心俞、厥阴俞宽胸解郁,调畅情志,使上通下达,脏腑和合;督俞止咳平喘;神道、灵台均为督脉之穴,可振奋全身阳气,驱散风寒之邪;身柱属于督脉,接近肺脏,可通阳气,理肺气,具有止咳平喘、温化痰湿、防病强身的功效。《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云:“哮喘……有卒感风寒而得者……若欲断根……外用灸法。”古人云“灸能治百病”,艾灸给予机体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阳固脱。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阻断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1];艾灸可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并降低血清内皮肽和免疫球蛋白E水平,从而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2]。针刺与艾灸配合治疗哮喘,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