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2019-01-07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儿茶素深加工提取物

刘仲华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刘仲华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01028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茶叶深加工;资源利用;茶叶提取物;终端产品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资源极为丰富。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超过305万hm2,产茶260.9万t,出口35.5万t,创汇16.1亿美元,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1-2]。然而,我国茶叶产业仍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1)茶叶产销失衡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尽管茶园面积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面积依然持续增加,茶叶产量因新茶园的不断投产而保持高速增长,且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未来5年中依然不会减弱;(2)茶叶生产刚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茶叶生产的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3)我国茶叶出口量短期内难以形成大的突破,国际国内市场发展不平衡;(4)我国大部分茶区夏秋茶弃采严重,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益偏低[1,3]。尽管茶叶产业是农业领域比较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行业,但是,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开展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的重要突破口[1]。

1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深加工的产业范畴

茶叶深加工主要是指以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鲜叶、茶叶、茶叶籽、修剪叶以及由其加工而来的半成品、成品或副产品为原料,通过集成应用生物化学工程、分离纯化工程、食品工程、制剂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茶叶有效成分或功能组分的分离制备,并将其应用到人类健康、动物保健、植物保护、日用化工等领域的过程[4]。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茶制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具有天然、保健、方便、安全等特性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茶叶深加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按照技术需求,可分为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功能成分结构修饰与改性、有效成分的功能评价与安全性评价、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等方向;按照产品开发类别,可分为以茶叶有效组分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和以功能成分开发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前者主要包括以茶叶水溶性有效组分为主体的速溶茶、茶浓缩汁,后者主要包括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为主体的茶叶提取物;然后,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含茶食品、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动物健康产品、植物保护剂、建材添加剂等功能性终端产品[5]。

1.2 国际茶叶深加工概况

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68.6万t,茶叶贸易量达177.8万t。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的产茶大国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和孟加拉等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主要出口国的全球出口占比依次为:肯尼亚23%、中国20%、斯里兰卡16%、印度14%、越南8%、阿根廷4%、印度尼西亚3%、乌干达3%[6]。2017年,全球茶叶进口总量169.3万t,其中,巴基斯坦进口17.5万t,俄罗斯进口16.0万t,美国进口12.6万t,英国进口10.9万t,独联体国家进口8.8万t,埃及进口7.8万t,摩洛哥进口7.3万t,伊朗进口6.3万t,迪拜进口5.8万t、伊拉克进口4.1万t[7]。

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的茶叶原料消耗量占总产量约6%~7%,欧州、美国已达到25%以上,而日本则达40%以上。进入21世纪,在人类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活方式、体能下降等多重压力条件下,以增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茶叶深加工在产品开发层面上日趋多元化、专一化与精细化,并且在茶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天然药物、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品、动物饲料与保健品、植物保护剂等。其中,固态速溶茶、液态茶饮料及各种茶食品(如茶口香糖、茶面包、茶饼干、茶巧克力、茶酒等)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8-9]。

现代茶饮料起源于美国,斯纳波冰茶饮料曾风靡一时,现在各种茶叶饮料在美国四季流行。日本的茶饮料研究深入、产业规模大,自日本伊藤园公司成功开发罐装乌龙茶以来,朝日、三得利、日本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很快都进入茶饮料生产之列。目前,日本茶饮料主要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绿茶饮料、混合茶饮料和麦茶饮料,且茶叶功能饮料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欧洲,纯茶饮料、调味饮料的各种RTD(Ready to Drink)茶饮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10-11]。

速溶茶系列产品是目前全球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原料最大的板块。2017年,世界3个茶叶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的速溶茶产量分别为5 077 t、1 900 t、3 410 t,主销英国、德国、爱尔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加拿大、日本的速溶茶进口量分别为4 296 t、1 553 t。美国和英国既是速溶茶的进口大国也是速溶茶的生产出口大国,2017年,美国进口速溶茶11 119 t,出口速溶茶11 185 t;英国进口速溶茶3 950 t、出口2 580 t。最近5年来,智利发展成为速溶茶出口大国,2017年出口速溶茶2 800 t[12]。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热衷于将茶叶深加工制品应用于牙膏、洗洁精、护肤品等日化用品和功能产品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13]。如英国的RevLon抗衰老剂中加有绿茶提取物,用来减少皱纹的产生;日本利用茶提取物研制出含茶多酚的漱口剂、对皮肤刺激性温和的除味防臭剂、含乌龙茶的盘子清洗剂、含茶提取物的空气清新剂及含茶牙膏、肥皂、爽身粉等多种日用专利产品;意大利宝丽格(BvLgari)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添加到香水中,已开发出含有绿茶、茉莉花茶、大吉岭茶等香味的香水系列;美国安利在推出的茶族软胶囊和益脂胶囊中添加了茶多酚和茶黄素,可辅助降低血脂;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研发的L-茶氨酸抗抑郁产品和安神产品,现成为美国最热门的天然健康产品之一。

1.3 中国茶叶深加工发展历程与现状

1.3.1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开展速溶茶提制工艺技术研究为标志,实现了速溶茶的批量生产和出口。进入80年代,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把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研究转向以茶的有效成分开发为重点。进入90年代,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等的提制技术研究已经成熟并进入批量生产,形成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第一波投资热潮。

90年代中后期,茶多酚、儿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以茶多酚、儿茶素为主体的健康食品开发快速升温,国际市场对茶叶提取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关于儿茶素具有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和控制肥胖功能的发现,使得儿茶素一度成为国际市场上可替代麻黄提取物开发减肥保健食品的主要天然产物之一,由此也催生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一轮茶叶提取物产业投资热潮。2000年以来,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大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中。这一轮的投资规模比9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在2 000万~3亿元,茶多酚/儿茶素的年产规模在100~1 000 t,速溶茶(含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10 000 t,茶叶提取物的生产和出口规模逐年攀升,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以来,主产我国的茶叶提取物已稳居美国膳食补充剂天然原料的第4位[5,14]。

1.3.2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层次、效益上都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有规模化的茶叶提取物生产企业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苏、广东、湖北、安徽等省。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皂素、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叶天然产物生产规模约3 000 t;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近20 000 t。2017年,我国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主要制造商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超8 400 t,深圳市深宝华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共为2 100 t,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速溶茶粉和浓缩茶汁的净产量共为2 000 t。我国茶叶提取物的总年产规模已达25 000 t以上,消耗茶叶原料20多万t,占中国茶叶年总产量的6%~7%。

速溶茶(浓缩汁)主要成为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等企业的茶饮料生产原料。同时,规模出口到美、日、欧洲发达国家。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等为主体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主要应用于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功能食品、功能饮料、日化用品等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中。茶的功能性终端产品在国内也陆续面市,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提升,各类茶糕点、茶糖果、茶冷饮、茶蜜饯、茶干果、茶主食等现代茶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因此,我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茶叶总产量6%~7%的中低档茶原料,创造了中国茶业1/3强的产业规模与效益(1 200多亿元),较好地促进了夏秋茶和中低档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3.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分析

根据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分为茶叶提取物和功能性终端产品两大类。茶提取物主要包括速溶茶、茶浓缩汁、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目前,我国80%以上的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等)是以健康产品原料形式出口到国外,用于开发膳食补充剂或保健食品。速溶茶、茶浓缩汁的50%左右出口到美、日及欧洲国家,作为茶饮料、冰茶的原料。在我国,茶饮料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经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主板。但是,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功能性终端产品在我国的市场消费还刚刚起步[14]。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传统速溶茶由于滋味苦涩、茶香淡薄、色泽失真、冷溶性差等原因,在中国消费市场一直没有起色。如今,具有方便、时尚、健康、安全的时代特征,且产品流动性、口感、风味俱佳的现代速溶茶新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年轻群体、职业精英、高雅时尚人士珍爱的健康饮品;以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的杯装奶茶系列产品,快速形成了2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冷溶型速溶茶、脱苦味型速溶茶、高香溶茶以及脱咖啡因速溶茶等速溶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急剧增加,且随着茶饮料、茶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而潜力巨大[15]。同时,传统茶叶生产的副产物——茶叶籽的深加工产品茶叶籽油,已经成为与橄榄油媲美的流行健康木本油料[16]。在儿茶素EGCG在美国FDA获准作为天然药物原料后,以富含EGCG的茶多酚、儿茶素的茶叶提取物开发降脂减肥、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等功能产品呈现了新的热潮。随着国内外对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活性成分功能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动了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成分提取物的功能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17-18],如以茶黄素为原料开发的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老等功能产品,以茶氨酸为原料开发的抗抑郁、调节免疫、增强智力、镇静安神、改善经期综合症,以及动物抗应激等功能产品;以茶皂素、茶树花为原料开发的洗发水、洗涤剂、香皂等日化产品和个人护理品已经成为日化产品的新时尚;以茶皂素为活性成分的植物农药、乳化剂、除草剂等农业保护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优势和市场潜力[19-20]。

2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2.1 中国茶深加工技术发展进程与现状

2.1.1 深加工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起步期:我国最初的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起步于速溶茶的提制工艺。20世纪60年代初期,最先由福州商品检验局采用真空冷冻干燥试制速溶茶获得成功。进入70年代,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湖南农学院、湖南长沙茶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先后开始了速溶茶的研制工作。在国家外贸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湖南长沙和上海率先实现了速溶茶批量生产,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当时,主要研究出口型速溶红茶的提制技术,速溶红茶提制主要包括原料处理、浸提、净化、过滤、转溶、浓缩、干燥、包装等工序。由于美国市场冰茶消费流行,速溶红茶出口美国主要用作冰茶配料,在冰水里的溶解性是冷溶型速溶红茶十分重要的品质指标。冷溶型速溶红茶要求4℃的冰水中1%的浓度下可速溶并具有清澈透明的汤色。红茶中由茶多酚及儿茶素氧化产物与咖啡碱络合形成的冷后浑是影响速溶红茶冷溶性的关键因素。大生产中采用的冷后浑转溶方法主要是酸碱转溶法,也有采用单宁酶转溶的相关试制性研究。

发展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上茶与健康研究成果的驱动,茶多酚成为国内外健康产品和食品添加剂关注的焦点。加之当时我国红茶出口市场疲软,红茶改制绿茶以后,国内绿茶消费市场还没有快速培育起来,中低档茶滞销严重,茶叶深加工成为我国中低档茶综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我国茶叶深加工开始从速溶茶向茶叶功能成分提制领域拓展,并从茶多酚、咖啡碱、茶皂素的提制,逐步扩展到儿茶素单体、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由此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制技术体系逐步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90年代的茶多酚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主要采用水和乙醇作为溶剂提取,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萃取脱除咖啡碱,乙酸乙酯萃取分离纯化茶多酚。此外,还有采用金属Ca2+离子沉淀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的技术,在茶多酚萃取分离中采用水洗法脱除咖啡因的技术。但是,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分离纯化茶多酚或脱除咖啡碱的系列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产品收率不高、纯度不高,或存在溶剂残留、金属离子残留等安全性问题。在90年代,尽管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茶叶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的提制技术水平上一直在追赶日本、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跨越期: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加大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引进的力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高新技术与装备得到飞速发展。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MVR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逆流色谱分离、冷冻干燥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干燥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中,极大降低了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了茶叶深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有力推进了茶叶深加工产业化发展进程。茶叶深加工产品出现了系列化和多元化,高香冷溶型速溶茶、脱苦味速溶绿茶、高香茉莉花茶等新产品不断涌现;随着我国茶饮料工业的迅猛发展,茶浓缩汁的需求量直线上升;茶叶功能成分从普通纯度的茶多酚发展到高纯脱咖啡因儿茶素、特殊比例儿茶素、无酯儿茶素、儿茶素单体(EGCG、ECG、EGC、EC),茶氨酸、茶黄素提制技术不断完善并逐步走向产业化[21-24]。我国茶叶提取物加工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并形成了技术引领的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对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技术正在由传统工艺到绿色、节能、安全、高效的技术方向发展,产品从茶叶提取物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终端产品迈进,围绕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的配方与制剂技术也正在快速发展。

2.1.2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高度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天然产物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面临着质量安全、成本与效益等挑战,而茶叶深加工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对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如下。

第一,企业发展不平衡。全国各地遍布着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新旧技术并存,工艺装备不统一,而且业内缺乏一套完善的生产标准化体系,存在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间产品质量差别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的缺点。不少企业的深加工产品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严格的安全性指标和卫生学指标要求,产品国际化进程较慢。第二,工艺技术不完善。我国不少深加工企业还存在因工艺技术路线不合理、工艺过程历时太长、活性物质长时处于相对高温状态等情形,导致产品目标成分纯度偏低、产品颜色深暗、有效组分组成比例不协调等品质问题,影响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质量安全有隐患。以有害溶剂残留、农药残留(尤其是水溶性农药残留)、有害元素残留为主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当前阻碍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拓展的核心技术瓶颈[25]。

2.2 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

2.2.1 技术发展趋势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要突破瓶颈,获得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是重中之重。茶叶深加工产品所面临的安全性、品质、成本与效益等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深加工产业必须由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向绿色节能环保技术集成,由专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向重点开展茶的有效组分和活性成分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技术转移,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由过去单一的追求纯度,发展到全面考虑安全性、纯度、消耗、成本、效率、效益等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对产业的硬件条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都要有更高的要求,以提高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应考虑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将各种茶叶功能成分得到全面的利用,实现一投多产的效果,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应用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将其与传统工艺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加工原料的优质化、产品的多样化、成本的低廉化发展。

因此,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创新需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1)以提高茶叶提取物的安全性、高效性为目标的高效安全分离纯化技术研究;(2)以改善茶叶提取物的稳定性、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剂型为目标的茶叶功能成分利用基础研究;(3)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茶叶功能成分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4)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研制。

2.2.2 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茶叶有效成分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深入,使得茶叶功能成分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依据所开发新产品的功能、特性、消费人群不同,对茶叶提取物的质量规格要求越来越精细化、特殊化,越来越多的溶解性好、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生物利用度高、功能独特的茶叶功能成分制品面市,以满足来自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茶饮、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开发的个性化需求。

提取物的溶解性:当茶叶提取物(包括速溶茶和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物)被用作茶饮料的原料或直接冲泡饮用时,溶解性是关键品质指标之一。提取的溶剂和温度、过滤的温度和介质、干燥方式、产品的外观形态与结构等均直接影响茶叶提取物的溶解性。冷溶性好、香味品质好、流动性好的中空颗粒型速溶茶或冷冻干燥速溶茶将受消费者青睐。

功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功能成分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反映功能成分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近年来,茶叶功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是茶与健康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围绕着EGCG的纳米化和结构修饰,研制纳米化EGCG新产品;通过膜分离技术对6个儿茶素组分的组成比例进行调整,研制出各种特殊儿茶素制品。

产品的安全性:影响茶叶提取物的安全性因素主要是农药残留、溶剂残留、重金属残留,尤其是因为采用去离子水提取茶叶,导致水溶性农药残留的同步富集。因此,通过各种高效安全的农药残留与溶剂残留脱除技术研发的零农残或低农残、零溶剂残留或低溶剂残留的茶叶提取物成为国际市场走俏的产品。

功能的针对性: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具有若干药理功能和保健功效,如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减肥、降血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功能。尽管如此,当以儿茶素为主要配方成分研发茶叶深加工的终端产品时,需要对产品功能作精准定位,不能把多个功能赋予同一个产品。

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当开发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消费群体较大的功能。在茶叶众多的保健功能中,延缓衰老(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辐射、美容养颜、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增进记忆和智力等)和调节代谢机能(减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尿酸)是具有巨大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的两大功能体系,对这些领域的功能产品开发才能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产品资源的独特性:在我国丰富的茶叶资源宝库中,有许多独特茶资源,如高茶氨酸的安吉白茶、黄金茶,高花青素的紫娟茶、富含甲基化EGCG的金牡丹、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及高EGCG茶等,这些独特的茶资源通过深加工可开发成速溶茶、功能成分提取物及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产品形式的时代性:茶叶深加工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标准化、规模化特征的现代大健康产业,终端产品具有方便、安全、健康、时尚、高雅的时代特点。因此,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天然化妆品、茶饮料、茶功能食品、茶休闲食品,中老年群体喜欢的保健食品是深加工产品的发展趋势。

产品价值的扩张性:茶叶提取物应用于市场规模大的食品领域时才会给产品带来巨大的附加值扩张和市场消费空间拓展。因此,以大米、面条、牛奶、油脂等规模大、价格基数相对不高的大宗食品为载体研制深加工新产品,将是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开发趋势。

通过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实现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由茶叶提取物为主体向大健康产业的健康产品开发转移,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茶叶功能成分的作用机制,解决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功能精准定位、产品科学组方、剂量与剂型等问题,通过茶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改变现代消费理念,为茶叶深加工产品拓展市场提供理论基础。在终端产品开发中,要高度关注产品功能的针对性、消费群体的广泛性、产品资源的独特性、产品形式的时代性及产品价值的扩张性,引领国际国内市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发展趋势。

[1] 陈宗懋.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J]. 农学学报, 2018, 8(1): 80-84.

[2] 王庆. 2018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M].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8.

[3] 陈宗懋, 孙晓玲, 金珊.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 茶叶科学, 2011, 31(5): 463-472.

[4] 刘仲华.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J]. 茶世界, 2010(12): 22-25, 28-34.

[5] 刘仲华. 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 中国茶叶学会,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技术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9: 86-102.

[6]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 Annual Bulletin of Statistics [M].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 2018: 44-45.

[7]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 Annual Bulletin of Statistics [M]. 2018: 90-91.

[8] 林智. 国内外茶叶新产品研发进展[J]. 中国茶叶, 2011, 4: 12-15.

[9] 蔡烈伟, 蔡晓玲. 含茶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茶叶, 2012(10): 10-11.

[10] 屠幼英, 汤雯, 张维, 等. 日本茶饮料近十年市场分析报告[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4): 462-464.

[11] 尹军峰, 林智.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02, 22(1): 7-13.

[12]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 Annual Bulletin of Statistics [M].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 2018: 137-141.

[13] 黎洪霞, 张灵枝. 茶日化产品综述[J]. 广东茶业, 2017(4): 2-5.

[14] 杨秀芳, 孔俊豪, 杨贤强. 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举措探讨[J]. 中国茶叶加工, 2014(4): 5-10.

[15] 杨军国, 宋振硕, 王丽丽, 等. 我国速溶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福建茶叶, 2017, 39(3): 9-11.

[16] 陈振超, 倪张林, 莫润宏, 等. 7 种木本油料油脂品质综合评价[J]. 中国油脂, 2018, 43(11): 80-85.

[17] 周继红, 应乐, 徐平, 等. 茶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5(4): 26-30.

[18]邬新荣, 王岳飞, 张士康, 等.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J]. 茶叶科学, 2010, 30(增1): 501-505.

[19] 尤龙, 张营, 范传海, 等. 国内茶皂素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8, 48(17): 64-65.

[20] 许兰, 张丹, 仝团团, 等. 茶树花提取物的抑菌和美白功效评价[J]. 2018, 30: 1287-1293.

[21] 龙丹, 刘晓辉, 刘盼盼, 等. 绿茶浓缩液风味品质的改善与重构研究[J]. 饮料工业, 2015, 18(1): 2-9.

[22] 高学玲, 张晶晶, 王玉婉, 等. 高亮度速溶红茶工艺优化[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2): 106-114.

[23] 付静, 江和源, 张建勇, 等. 外源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儿茶素二聚体氧化产物的研究进展[J/OL]. 食品科学(网络版), 2018, http://kns.cnki.net/kcms/oletait/11.2206.TS. 20180622.1028.068.htm.

[24] 施莉婷, 江和源, 张建勇, 等. EGCG与EC酶促氧化产物及其形成途径分析[J]. 食品科学, 2018, 39(22): 1-7.

[25] 尹军峰, 傅尚文, 刘新, 等. 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4, 32(2): 20-23.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Chinese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LIU Zhonghua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 Tea Processing Laboratory of China Tea Research System, Key Laboratory for Tea Science of Education Ministry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01028, China

China is rich in tea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tea is greater than the sal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middle or low grade tea, summer and autumn tea resources are low, which affects the benefit level of tea industry.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of te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ea resources and 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tea indust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ea extracts, finished products

TS272

A

1000-369X(2019)02-115-08

2018-12-27

2019-01-08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项目(CARS-19B)、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3)

刘仲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茶叶加工、茶与健康、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 Email:larkin–liu@163.com

猜你喜欢

儿茶素深加工提取物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中药提取物或可用于治疗肥胖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两种大孔树脂提取都匀毛尖茶儿茶素对比探究
植物提取物:你意想不到的辣椒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每天至少喝3杯绿茶才有健康效应
杨凌:双创“沃土”铺就特色扶贫路 深加工让土特农产品大放异彩
每天喝多少绿茶才有健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