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2019-01-07韩丽晶
韩丽晶
(丹东市中心医院血液内分泌科,辽宁 丹东 11810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具有固定简单、安全可靠等优势,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用于白血病、肿瘤的治疗[1]。由于患者对PICC置管缺乏专业的维护知识,极易并发各种置管并发症,严重影响了PICC 置管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以期为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指导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患者分到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0~65岁,平均(51.52±6.48)岁;置管时间3~12个月,平均(6.98±3.65)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0~65岁,平均(51.50± 6.45)岁;置管时间3~12个月,平均(6.96±3.63)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置管时间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观察组施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对护理人员加强封管手法、局部消毒法、六步洗手法等基础护理技能培训等,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②为患者换药或置管时注意加强卫生规范,同时注意接触患者前及接触患者后均使用快速消毒剂及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在对患者实施置管及换药操作前,均需对室内空气进行30 min的消毒,用于消毒导管的碘伏、棉球和棉签等材料注意现开现用。③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密观察患者置管的深度,同时观察患者的管腔有无移位;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液;将旧透明敷贴去除,撕去透明敷贴时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管腔移位、导管脱出等,将PICC贴膜由上向下揭去,去除后按揉病患的贴膜处;并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消毒范围应至少为10 cm×10 cm,然后更换新的敷贴,从而防止局部渗血、过敏、静脉炎、感染等不良后果。在进行PICC更换操作时,注意妥善固定PICC,避免打折或弯曲PICC管道,保证贴膜的密闭性和干燥性;使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和冲管,更换肝素帽与正压接头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④若患者的管道脱出体外禁止再次将其置入患者体内。将导管脱落的注意事项详细的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若患者长期卧床,注意避免卧床压迫置管侧肢体,防止管路打折、弯曲、不通畅等不良现象。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若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并将置管留置长度以及导管脱出的紧急处理措施详细的告知患者,并告知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敷贴的更换。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等。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9.09%(5/55),其中静脉炎2例、意外拔管1例、堵管1例、感染1例;对照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45%(14/55),其中静脉炎6例、意外拔管2例、堵管3例、感染3例;经χ2检验,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大多白血病患者均存在血液高凝现象,行PICC置管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导致黏附分子增多,促进血细胞释放促凝物质,上述血液条件导致PICC置管的难度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2]。此外,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机免疫功能均大大降低,行PICC置管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或血栓性静脉炎。集束化护理干预是指将一系列具有循证依据的护理措施集合,用于处理某种难治疾病的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集束化护理干预首先完善PICC置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进行PICC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有效减少了合并症的高危因素,从而大大降低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3]。
综上所述,在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施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